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阶层,可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差序格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有其鲜明特征,其差序格局主要体现在个人的亲属关系上。
    B.“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体现差序格局中关系可伸可缩的特点。
    C.人伦中也包括“男女有别”,是说男人与女人有区别,这是典型的男女不平等。
    D.区别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述差序格局不具有团体的特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推及在当代社会也是积极的。
    B.“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苏秦潦倒归来的遭遇体现了差序格局中势的作用。
    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的言论表明了差序格局在小人身上不能体现。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有其传统思想基础。
    (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差序格局观点的一项是
     

    A.“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家庭”里成人之后住在家里就要给父母伙食费。
    C.“团队”中的人员要服从公认的规章制度。
    D.“朋友圈”人与人之间是等距离的。
    (4)这篇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差序格局下一个简要定义。

    组卷:15引用:8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Ⅱ(本題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到了包扎所,发现没有预备好被子,我就自告奋勇去老乡家借被子,并请了送我过来的才十九岁的小通讯员,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是我的同乡。
          借被子还闹了笑话,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被子借到了,小通讯员也走了,天也黑了,天边却冒出一轮满月。
          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X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动员来的附近的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们先前向她借被子,她不肯借给小通讯员,却借给了我,那被子可是她唯一的嫁妆。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熟悉的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一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摆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脸。
    1958年3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表明团长嫌女同志在前线会给作战部队添乱。
    B.“我”憎恶中秋夜皎洁的月亮,是因为这会给部队的攻击带来困难付出代价。
    C.“我”发现负伤的通讯员不是小通讯员时,内心里应该是充满喜悦与庆幸的。
    D.“我”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是想着小通讯员是我的同乡,一定要救活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女人的视角描写战争,“我”的包扎所救护,看到的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场面,新媳妇的低头缝衣以及给小通讯员盖被子,人物形象新鲜而独特。
    B.小说描写新媳妇救护伤员时,从忸怩羞涩转变为庄严而虔诚,表现了普通妇女在残酷的战争中知晓了战士在为谁打仗,为谁牺牲,应该向战士表达崇高的敬意。
    C.小说中“不用打针了”“不要缝了”“被子是借老百姓的”,寥寥数语既表现了军人的冷峻与刚毅,也表明他们有严明的纪律,这样的军队无往而不胜。
    D.小说通过包扎所的忙碌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张弛之间让人感受到战斗的紧张与胜利在望,而战斗接近尾声小通讯员却牺牲了,这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3)小说通过担架员讲述小通讯员牺牲的经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小说中“百合花”有哪些具体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①,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在什么时候也不可能将整个人类的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②,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   ③,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整个人类的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了。
    B.任何人在什么时候也不可能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C.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D.任何人也不可能将整个人类的文学在什么时候通通读完,更别提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为国效力,在国家歌舞升平的时候,总有一些人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这些人,被我们称为英雄。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不少英雄,这些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所谓“时势造英雄”,无论哪个时代,“天地英雄气,不随江海沉”,英雄的本色都从未改变。
          校团委举行“传承英雄精神,迎接时代挑战”的主题演讲比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