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重庆市开州初中教育集团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0 7:0:2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轻)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      (潦  嘹)亮地响。
    (1)为下面的字注音。
     
    着青草味儿
    ②应
     

    (2)请从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写在横线上。
     
    (清    轻)脆
     
    (潦    嘹)亮
    (3)“酝酿”的解释有“A、造酒的发酵过程;B、比喻事物逐渐达到成熟的准备过程”等义项。选文中“酝酿”应选的义项是
     
    。(选择其中一个选项)

    组卷:8引用:1难度:0.7
  •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片被秋风淘洗过的山野,这是一个被秋雨沐浴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___________;你要住在崖下,_________;你要住在林间,_________;你要住在村头,_________……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鸟啼
    ②可观石上流云瀑布
    ③可看水中迷雾朦胧
    ④田园牧歌就近在眼前了

    组卷:35引用:12难度:0.8
  • 3.一实一虚,嫁接组合,能实现有创意的表达。请揣摩示例,另选对象,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不得照搬示例中的加点词语,句式不限)
    示例:柳树枝老是摇来去,却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句子一:
     

    句子二:
     

    组卷:18引用:3难度:0.5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里的一盏灯
    朱光娣
          ①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不时会闪烁起星星点点的亮光。我想,那亮光下面多半是些和我一样正在读书的人。望着那些窗口里朦朦胧胧秉烛而读的身影,此时,我是多么渴望像童年那样,有人为我点一盏灯,一盏亮彻生命的灯。
          ②在我童年的岁月里,生活的艰难长期袭扰着勤劳而善良的山民们。因大多数人家点不起灯,因此,许多人心中是没有灯的概念的。那时候在我们老家一带,夜间的一切活动都是用火把照明的。我的印象中,父亲走夜路时总爱拉上我,因为我和父亲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的话。那时父亲总是将竹篾火把高高地举过头顶,像母鸡护着小鸡一样将我揽在身边。遇上沟沟坎坎,父亲总是一只手举着火把,一只手挟着我一跃而过。我顿时有种身轻如燕的感觉。在黑夜的山路上,在火把的影子里,我就像一件挂在父亲腰间的物什,在洒满光与影的小径上随父亲的身体翻腾跳跃着。
          ③在那个一切日常生活用品都靠供应的年代,即便我有一个七口人的大家庭,可每月供应的煤油,也只够一盏灯点几个夜晚而已。况且,母亲平时总将各种花花绿绿的供应票省下来,以便集中在过年时候用。因此,在我的印象中,山村的夜晚总是笼罩在寂寥与黑暗之中。而父亲却总在不停地和寂寥与黑暗做着抗争。那时父亲总对我说:“人穷不能穷志气,我们家再穷,夜里也不能没有一盏灯。”
          ④我对父亲的认识,大概是从灯的记忆里开始的;而我对灯的认识大概是从父亲采回的松油节里开始的。
          ⑤小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多半在天黑时才收工回家。每当这个时候,母亲依旧重复她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做饭,喂猪,清点鸡、鸭、猫、狗……父亲则会在天黑准时为母亲点燃一盏松油灯。其实,松油灯也并非灯,它不过是父亲上山砍柴时采回的松油节而已。松油节中含有大量的松节油,燃烧过程中既能产生较强的亮光,也能延续较长的时间。
          ⑥从我记事时起,每当夜幕降临,全家人都围坐在父亲点亮的松油灯下吃着母亲做的荆叶饭和红薯粥,心中热乎乎的。每当我们兄妹五人将母亲做好的杂粮饭和野菜汤一扫而光,父亲和母亲就会长长地舒上一口气,像是得到了极大的安慰。父亲偶尔也乐观地笑道:“总有一天我们全家会围着盏又大又亮的电灯吃白米饭,喝鱼肉汤。”父亲说这话时信誓旦旦,好像实现这一目标对他来说已有足够的把握。母亲偶尔也戏谑道:“今晚就会有,在梦里。”每当这时,我们全家人就会在疲惫的笑声里渐渐进入梦乡,山村的夜又恢复了宁静和安详。
          ⑦十三岁那年,我考上了镇上的初中,为了能拥有一盏上晚自习的灯,父亲整整挑了三担干柴,卖到我们学校的食堂里。当我捧着父亲为我买来的铮亮的玻璃灯和半瓶珍贵的煤油时,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从那时起,我对父爱又有了新的认识。
          ⑧后来,我上了县城里的高中,走进了我梦寐以求的灯光明亮的教室。此时,父亲虽不再为我的自习灯发愁,但我那高额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压得他直不起腰来。为了我能读完高中,考上大学,父亲和兄姐每晚都在昏暗的油灯下编着荆条筐(一种用黄荆条编制的盛东西的圆筐),第二天天不亮,由父亲一人挑到十里外集上的供销社去卖。在我的心中,父亲编着荆条筐的同时,也在编织他的梦想,而我则生活在父亲为我编织的幸福里。我想我唯一能报答父亲的也只有在这明亮的教室里疯狂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为父亲的期望,也为我的明天点一盏希望和不灭之灯。
          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家乡的小山村终于通了电,我们村是本县中最后一个消灭的无电村。据说此事已作为一个政治事件被正式写进了县志。而此时,我已在县里的建设银行整整工作了四个年头。听母亲说,通电的那天晚上,父亲打开家中所有新装的电灯,呆呆地看了它们好几个时辰,直至眼前一片空白。从那天起,父亲总在入睡前,点亮门前的那盏灯,守望着门前那条通向山外的小路,我知道,那是父亲为夜间过往的乡亲们点亮的行路灯,也是父亲为离家在外的我点亮的希望和祝福之灯。
    (选自《最温情的校园散文》)(有删改)(1)文中围绕“灯”写了关于父亲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①“我”小时候,父亲在松油灯下向家人许诺家中会有电灯。
     

     

    ④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在夜里点亮灯为乡亲们照亮归途,为“我”送上祝福。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在黑夜的山路上,在火把的影子里,我就像一件挂在父亲腰间的物什,在洒满光与影的小径上随父亲的身体翻腾跳跃着。
    (4)文中多次提到“我”对父亲的认识。那么父亲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5)作者第⑧段中说“在我的心中,父亲编着荆条筐的同时,也在编织他的梦想,而我则生活在父亲为我编织的幸福里。”请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其内涵。

    组卷:40引用:2难度:0.3
  • 11.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课标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课外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四至六部文学名著,但目前初中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不容乐观,下面是红星中学所做的该校初中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

    【材料二】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把握全书的内容。特别是像《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科幻小说,往往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读者很急切地想知道故事或者人物的结局,这时不妨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先把小说读完再说。
          速读可以从平时开始训练,做到以下几点:集中精力、专心致志;默读为主,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至少400字;读的时候视域要宽,不回视,眼睛扫视范围要随训练逐渐扩大;善于抓住书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有所取舍。
    ——《语文教材七年级(下)》(有改动)      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的目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识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例如,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就很值得精读。精读就要细读情节、精思原因、鉴赏人物。
          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一些不甚精彩的章节。如书中一些渲染夸张打斗场面或环境气氛的诗词,与情节“游离”,可以略而不读。再有,书中少数降妖伏魔故事,套路雷同,情节简单,也可以跳过。
          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以将精读和跳读结合运用,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材料三】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绝不能给你一个方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朱光潜《谈读书》(1)下列选项的表述,不符合上面材料意思的一项
     

    A.从红星中学调查的结果看,目前该校初中生爱好读网络小说。
    B.速读训练得法,可以使扫视的范围越来越宽,速读快到每分钟读400字以上。
    C.阅读一些长篇著作,精读与跳读是可以结合起来交替使用的。
    D.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书就是要快读加慢读,要读两遍以上才行。
    (2)根据材料一,说说红星中学的语文老师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教材介绍的阅读方法与朱光潜文中谈到的读书方法有何异同?
    (4)你的同学小王经常不能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他说:“学习本来就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看名著?”你将怎样帮助他?结合材料给他两条具体的建议。

    组卷:70引用:10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