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言和意义的模糊性、朦胧性,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如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就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所谓“妙在含糊”就是说不要把有些东西写得太过真切,因为某些情景本身就是模糊的,你把它分辨得过于清晰,界限过于分明,反而失去了原貌。要想做到别出境界,“境外生意,境外见境”,就要“语少”,如果语言太多,处处塞满,过于具体,不给人留下一点想象余地,就难达到“意多”的效果。同时,“语少”意味着可能会产生语言的模糊和朦胧,更易于增加“言”和“象”的多义性。
从接受美学来看,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波兰学者罗曼•英加登撰文指出:文学作品的文本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未定点,只有在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地表现出来。这种“未定点”,实与中国文艺理论所言“模糊性”相关;而接受者由于具有不相同的情感体验的私密性,所以可以从中体味出不相同的内在意蕴。下面举几首诗例,稍作分析。
张籍的《秋思》就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非常细微: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见秋风而生归意,是仕宦或漂泊中的文人的惯常心态。据载:西晋张季鹰在洛阳见到秋风吹拂,顿生叶落归根之意,因思家乡吴中菰菜羹和鲈鱼脍而命驾便归。张籍此诗的首句就暗含了这一典故。同在洛阳,都因秋风起而兴归欤之情;所不同者,张季鹰是乘着秋风“命驾便归”,而张籍却难以归去,只能望秋风而兴叹,寄封家书给亲人。一个“意万重”,极写意绪的纷繁杂乱,突出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采用递进法,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再向前推进一步,在信已经封上、捎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把信封重新打开,补写上未尽之意。不是不想说,而是感觉难以说出、难以说尽,想说的在“又开封”中,模糊、隐约地表现出来。
细味此诗,写法巧妙而真切,在语言、意象上都无模糊之处,他的模糊重在借助直说和描写,生动、深刻地表现出多重意绪。这在当事人那里是非常复杂、难以理清的,但作者仅用了28个字就将此意绪的纷杂淆乱反映出来,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并对此“万重意”作多方面的联想,于是诗歌的空间意义获得拓展。与此相类的古诗词句不在少数。
此情形向前推进一步,我们找到了李商隐的《锦瑟》。它的含义实在太幽微了。这首诗主要是用典故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作者内在的情思。凡是用典的诗,往往比那种直白的议论和描写来得隐微含蓄。典故可以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具备的历史感、文化意味、象征意义,却可能制造一种阅读的障碍,用典越多,障碍越大。读《锦瑟》,你先得把典故搞懂,然后还要将典故所要表达的象征意义搞明白,再下来还要索解作者斯时斯地用这些典故所要表达的独特意绪,这就多了几层曲折,它的含义就模糊朦胧了。就语言表现来看,其实没有多少阅读障碍的,感觉整首诗读起来很流畅。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很悖反的现象:阅读不困难,但理解有难度。因了前者,它具有形式美感,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读者;因了后者,它内涵深隐,朦胧模糊,导致了一批批破解密码的索隐派。
与李商隐不同,李贺属于另一种情况。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如这样一些诗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这是《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的两句,这两句究竟写的是什么,不清楚。注家的解释也五花八门,王琦说:“蛇因湿闷薰蒸而毒气不散,江鱼因水热沸郁而静伏不食,极言暑溽之象,以起下文命人剪葛制衣之意”;姚文燮说:“葛多生于深谷,或垂于江边,故蛇凭鱼依焉”;方扶南解释说:“此二句言葛之难得,申上出洞之致”。这三个人的说法,令人莫衷一是。
实事求是地讲,李贺的一些诗、一些意象极具独特性,可谓天才般的创造,反复推敲获得真解后,你会拍案叫绝的;但他的诗中不少意象过于诡谲、怪异,想象超越常人,个别词句晦涩难解,由此形成的模糊性、晦涩度便将相当一批读者挡在了门槛之外。一首优秀的诗作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不能一会儿明朗、一会儿晦涩。相比之下,李商隐诗的字句平易流畅,全诗意境浑成,难于蕴涵的模糊、朦胧、不确定,但这不妨碍你对全诗的阅读和喜爱。
宋代以前,人们更重视的是言、意关系;宋代以后,关注的焦点则多集中在情、理方面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宋以前诗中就没有情、理,实际上情、理是言、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引申、派生关系。唐诗中,就有不少情、理相互交融的佳作,特别是无理而又深情、痴情的诗作,达到了一种无理而妙的美好境界。如李益《江南词》、金昌绪的《春怨》都是如此。好的唐诗都能处理好言、意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产生了隽永的情趣。
(选自尚永亮《说言意》,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作品中的未定点具体化,作品的主题意义就会表现出来。
B.作者认为李贺的诗歌算不上多么优秀的诗作,他对李贺的诗歌完全持否定的态度。
C.虽然典故不一定能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但是可以使得诗歌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感。
D.宋代以后诗人更重视作品蕴涵的情、理关系,而之前多聚焦于作品的言、意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做到“境外生意,境外见境”,就要“语少”。“语少”可能会产生语言的模糊和朦胧,这样更易于增加“言”和“象”的多义性。
B.因见秋风起而萌发一种归隐之意,是仕宦或漂泊中的文人的惯常心态。张籍和张季鹰都是在洛阳那个地方,都是因秋风起而兴归隐民间之情。
C.《锦瑟》具有形式美感,阅读起来也不困难,吸引了众多读者;但其理解起来有难度,内涵深隐,朦胧模糊,导致了不少破解密码的索隐派。
D.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三位注家的解释不同,这令人无法得出一致意见。
(3)结合材料内容,选出下列各项中与所给例句在写法上并不类似的一项是
例: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A.含情两相同,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
B.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C.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D.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组卷:11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胡博士
张中行
博士是个有大名的人物。可是以他为话题却很不合适。一是他的事迹,几乎尽人皆知,“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不用说了,其后呢,作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渡海峡东行,作院长、大使等等,所谓事实俱在,用不着述说。二是关于学术成就,他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问,无所不写,大兼早直到老庄和孔孟,小(当然是按旧传统说)兼晚直到《红楼梦》和《老残游记》,所谓文献足征,也用不着述说。可是我这琐话有不少是涉及北京大学的,胡博士是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漏掉他,有人会怀疑这是有什么避忌。不得已,只好借用孔北海让梨的办法,拿小的,谈一些琐屑。
到我上学时期,论资历,他已经是老人物了,可是年岁并不很大,不过是“四十而不惑”。中等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来自美国。总之,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形貌本土,思想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我们本土的,有时候谈阴阳,说太极,玄想而不顾事实。科学方法则不然,要详考因果,遵循逻辑,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这比较切实,所以有力量。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蔡先生是猜谜,甚至作白日梦,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考验。在红学的历史上,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很重要,它写于1921年,此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也是用此法,他还写了不少书和文章,得失如何可以从略。
“五四”前后,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主要原因是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也是因为他喜爱社交,长于社交。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这种和易的态度还不只是对校内人,对校外的不相识也是这样,凡是登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复。这样,因为他有名,并且好客,所以同他有交往就成为文士必备的资历之一,带有讽刺意味的说法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可是看见他,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当时同学们都有个共同的感觉,胡博士聪明过人,所以精力过人。三十年代初,他讲大一普修的中国哲学史,我总是去听。现在回想,同学们所以爱听,主要还是话讲得漂亮,使发困的人不想睡。1946年,清华大学校庆,我参加了。其中有胡博士讲话,谈他同清华大学的关系,是某年,请他当校长,他回个电报说:“干不了,谢谢!”
以下他加个解释,说:“我提倡白话文,有人反对,理由之一是打电报费字,诸位看,这用白话,五个字不是也成了吗?”在场的人都笑了,这口才就是来自聪明。
以上谈的偏于“外面儿”的一面。外面儿难免近于虚浮,一个常会引起的联想是风流人物容易风流。胡博士像是不这样,而是应该谨严的时候并不风流。根据道听途说,他留学美国的时候,也曾遇见主动同他接近的某有名有才的女士,但结果是他还是回到老家,同父母之命的江夫人结了婚。旧式的江夫人来了北京,不能跳舞,更不能说yes、no。这期间还流传一个小故事,某女士从美国回来,北大聘她教外语,因为家长与胡博士有世交之谊,住在胡家。我听过这位女士的课,一口流利的好莱坞。她说惯了,不三思,下课回寓所,见着胡博士还是一口好莱坞,胡博士顺口搭音,也就一连串yes、no。江夫人不懂,自然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也自然会生疑。胡博士立即察觉,并立即请那位女士迁了居。
闲谈到此,本可结束。继而一想,不妥,谈老师长辈,用夫人和女士事件结尾,未免不郑重。那就再说一件,是他对朋友能爱人以德。那是1938年,中国东、北半边已经沦陷,北大旧人还有住北京的,其中一位是周作人。盛传他要出来做什么,其时胡博士在伦敦,得知后就给周寄来一首白话诗,用诗的形式劝勉:“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情很深;“智者识得重与轻”,意很重。可惜收诗的人没有识得重与轻,辜负了胡博士的雅意。
说起北大旧事,胡博士的所为,也有不能令人首肯的,或至少是使人生疑的。那是他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学系主任,立意整顿的时候,把系里多年的教授林公铎解聘了。林先生傲慢,上课喜欢东拉西扯,骂人,确实有懈可击。但他发牢骚,多半是反对白话,反对新式标点,这都是胡博士提倡的。自己有了权,整顿,开刀祭旗的人是反对自己最厉害的,这不免使人联想到公报私仇。如果真是这样,林先生的所失是鸡肋,胡博士的所失就太多了。
(选自《负暄琐话》,有删改)文本二:
其实写作就是写真实,写真话,写心里话。初学者不妨用笔说话,怎么想就怎么写,时间长了,就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该多说,哪些话宜少说。真正的好文章,内容要深刻,表达要平实自然。写作要学会去雕饰,有人写文章,全文七八百字,扭扭捏捏,全是形容词,删掉虚空的文字,只能剩下百十来字。现在不少年轻人不屑于书写平凡、小事,写文章喜欢弄些新术语,弄点玄虚,自认为高大上,有的标题也看不懂,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有的刻意向“大众化”靠近,但又往往写些老生常谈、众人皆知的东西,大写特写,简直浪费笔墨。
(选自张中行《写作的三个层次》,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闲谈”的方式娓娓道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文中写胡适之先生的轶事,简淡中有深情,字里行间多含有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敬意。
B.作者在文中鲜明地说他写胡博士的办法是“孔融让梨”,专拣胡博士一些琐屑小事来谈。但文章读来不仅不乏味,反而真切动人,不仅弥漫着生活气息,还富有趣味性。
C.即使是学生去找胡博士,他也是很谦和,满面堆笑。作为校长,他凡是登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复。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他这样多少有失体统,会影响到公务和学问。
D.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闲谈到此,本可结束。继而一想,不妥,谈老师长辈,用夫人和女士事件结尾,未免不郑重”,足见作者思虑之深细,由其为文见其为人。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也可指老庄学说。《庄子•逍遥游》中蜩与学鸠称自己腾跃而起,“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B.在儒家传统中,尊孔子为至圣,尊孟子为亚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句体现了亚圣孟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C.《老残游记》被鲁迅列入“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通过他的见闻感受来深入开掘社会的矛盾。
D.《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书中所言“金玉良缘”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缘。索隐派是关于该书的众多研究流派中的一支,探幽索隐,发掘本事。
(3)请简要分析胡博士的形象特点。
(4)结合文本二中作者的创作观简析《胡博士》一文的写作特色。组卷:20引用:1难度:0.6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B.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C.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D.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授予官职。此外,表升官或加封之意的词语还有晋、进、擢、陟、拔、升。
B.“左右”,文中意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的“左右”意思相同。
C.“中郎将”,官名。《苏武传》“武以中郎将使”的“中郎将”职责是专门出使他国。
D.“耆老”,六十曰者,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现用来特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出身低微。小时候,他为了出人头地,偷偷跑到姐夫邓当的手底下去打仗,即使被姐夫邓当呵斥也不改变。
B.吕蒙轻率莽撞。年少时,邓当手下小吏轻视侮辱他,吕蒙非常愤怒,拔刀杀了小吏,然后逃跑到同乡郑长家里。
C.吕蒙作战勇猛。带头冲锋陷阵,杀死陈就,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跑,被士兵捉住,吕蒙因此得到孙权赏识。
D.吕蒙严明宽厚。攻占南郡后下令军中不得干扰、冒犯百姓。他早晚亲自慰问、抚恤老人,生病的给医药,挨饿受冻的送衣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②“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5)成当、宋定、徐顾三将死后,吕蒙为什么不愿收纳他们的部众?请简要概括。组卷:17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
-
8.阅读如图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45字。
(2)请简述此漫画的寓意,不超过45字。组卷:11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
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所给身份完成写作。
①班级计划举行“美育是一种刚需”主题演讲活动,请以发言同学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②学校校报“美育”专栏向同学们征稿,请你用笔名“子任”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
要求:任选一个写作任务,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