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一中高考语文强化追踪试卷(四)
发布:2024/11/17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服饰作为生活中绝不可缺的一部分,是文化,也是“史书”。它不仅仅是种物品,一种象征,更是人本身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潜意识之下的流醒,是人的情感以及自我表现的物质化形态,承载着亘古久远的社会内涵。封建社会时期,服饰就如同穿着者的身份表,衣着打扮因穿着者身份、地位的不同,在色彩和款式上有着严格的界限和区别。
杨义在其作品《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服饰做出入木三分的分析,称她是“洋场社会的仕女画家”。她以精炼的服饰话语作为模子、将自己对服饰的心得和爱意铸入其中,冶炼出了传世美文《更衣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用色彩的狂欢、服饰的盛宴架构起来的奇妙的文学艺术世界就像寒暖流交汇形成丰沃的渔场,张爱玲对服饰热烈饱满的偏爱撞上她冷漠尖锐的才气,在她对服饰色彩独特的理解中,造就了“衣服狂”与“女作家”完美、奇妙的嵌合。
(摘编自尚亦《“衣服狂”与“女作家”的不解奇缘》) 材料二:张爱玲的服饰描写既注重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表现方法,又善于使用动态的服饰描写来体现独特的审美效果,它同时也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段。
她的小说创作的特点之一是服饰描写比肖像描写细致,这一手法源于向古典文学的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服饰描写,即常常用简洁、形象的文学语言来描人物局部的衣着或某些特定的服饰,有意识留下一些空白”中国传统文化创作的最高目标是对象的神韵,惟其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只有“神”才是决定事物性质与发展的本质。
作为文学作品中复杂多变的人类内心世界更是如此,作家必须着重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并通过某些外部特点去表现人物特质,才能写“活”人物。《倾城之恋》写白流苏由于香港的沦陷而在婚姻上取得了传奇性的胜利。小说中对白流苏的服饰描写省略到几乎没有,与之相反,小说中对另一个女性印度公主萨黑夷妮每次出场的服饰,从披风、发型到指甲颜色都不厌其烦地详尽介绍。这样写凸显了两个形象的差异性:白流苏的世俗实际,追求安稳生活的现实心态和印度公主性感诱惑,注重物质享受。
在毁灭一切的战争中,只有白流苏取得了胜利,这正印证了张爱玲的人生:安稳的现世生活是苍凉人生中唯一可把握住的东西。可见,即实寓虚,遗貌取神,以少胜多,会使读者掩卷莞尔,有会于心。
除了借鉴前人,她的作品与古典文学中服饰描写的最大区别是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体验,使铺排式、平面化的服饰描写具有了动感。《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红玫瑰穿着的一件曳地的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与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相比,虽然同样注重细节的真实细腻,但张爱玲笔下的服饰却更具有现代因素并富隐喻色彩,作者以对生命和生活的独特体验,借助语言反映人物的内心变化,通过人物主观感受上情感的波动引起的服饰变化,幻化出内涵丰富的意象,完成动态性的服饰描写。
服饰描写对小说艺术氛围的营造也起了重要作用。《半生缘》写曼璐出场时穿的苹果绿软缎旗袍,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黑手印是她不幸命运的象征,暗示了表面的光鲜掩饰不住内心的绝望。提前揭晓的命运结局比未知的悲剧更让人毛骨悚然,也为整个故事提前抹上一层苍凉的色彩。作品通过设置具有悬念的服饰描写去渲染氛围,使人物一出场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并引起读者对人物的命运的揣测。
服饰描写还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手段。除直接写服装外,作者也注意配饰的描写。配饰在张爱玲小说中既是人物行为与性格描摹的手段,也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它或鲜明突出、或相对隐讳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摘编自陈龙《论张爱玲作品的服饰描写》) 材料三:消费社会中作为符号的服饰已不仅仅是着装者个性特征的展现,也有可能是着装者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暗示。也许可以通过服饰大致判断个人的社会身份,却无法洞悉其独特的风格与个人修养。
服饰,原本是个人意识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可见的自我。古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不乏其数,比如屈原以高冠奇服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以香草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魏晋文人以不拘一格的服饰来表现自己不拘礼法的洒脱个性。他们借助服饰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特征。而在消费社会中的服饰,人们看重的是其品牌效应,是品牌暗示的意义和生活方式,是借助服饰的符号意义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
除了已经没有风格,没有个性,服饰已从个性的展现变成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的着装目的也不再是展现身体的独特美态,而是希望对人的等级进行物质性的外在界定,衣着或饰物成为人们赋予身体意义和身份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人通过服饰表现自我,而是人附着于服饰的符号意义和社会价值被其表现。
(摘编自王淑娇《消费社会作为符号的服饰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是一种物品和象征,封建社会的服饰象征着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是自我表达的物质化形态。
B.略貌取神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段,作家通过服饰的外部特点用工笔细描的文学话语揭示人物内心
C.张爱玲小说用各种感官的动态化方式描白流苏与红玫瑰的服饰,具有现代因素和隐喻色彩。
D.杨义认为《更衣记》能用色彩、服饰等架构起来奇妙的文艺世界,就因为作者对服饰心存爱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描写在张爱玲小说中显现出来的独特效果,成为其小说风格的重要成分,是她对服饰文化的个性体验。
B.张爱玲所有小说作品都通过对人物服饰及其配饰的精雕细琢来营造艺术氛围,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C.如今人们的服饰已没有风格和个性,某些古人却是借助服饰曲折地表现自我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特征。
D.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服饰已成为被符号化的商品,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这一话题具有文化反思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唐朝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诗人用“惯束罗裙半露胸”来描绘唐女子的大胆装束,这是对美的释放与追求。
B.有钱人选择服饰时,故意选择与自经济实力不符的衣服,可能是为了自我保护,将服饰作为一种伪装手段。
C.意大利某品牌女装每推出新款服装就利用传媒讲述设计师故事,通过演绎品牌内涵,唤起人们对品牌的偏爱。
D.如今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各种自主搭配、私人定制的服装悄然兴起,彼此风格不同各美其美。组卷:1引用:2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卖 驴
赵本夫
一个意外,促使孙三老汉下了决心:“卖驴!”
那天,他给收购站交完货,和衣躺在车上,任凭大青驴往回走。前边有头草灰驴,拉一辆躺着死人的平板车,大青驴顿生疾情,尾随直奔火葬场。“啊哈啊哈”的叫,使孙三老汉猝然惊坐,揉眼一看,火葬场!他激灵打个寒战,打一鞭牲口,冲出门去!
孙三认定,这事正好应验了多少天来的心事,是极不吉利的征兆!
前几年,孙三老汉在收购站当脚力,被定为“坏分子”,折腾了半年多,风寒症发作,左腿成了残疾;前年春天,政策放宽,他僵冷的心重新热和起来。他借钱买来大青驴,二次当了脚力。
刚踌躇满志地干了两年,忽然听传,政策要“收”。多年来政策好变,昨天允许的事,今天可能会禁止。一个“收”字,使他先有三分惊慌。这当口,让大青驴拉进火葬场,可不正应在“死路一条”上!
孙三老汉越想越恼,照头一鞭,大青驴一下子惊了,拉着平车横冲直撞地往前跑,轰隆一声载到路旁沟里,摔脱了右胯。
回到家,孙三老汉长吁短叹,被命运捉弄的悲哀苦苦地缠绕着他。孙三铁了心卖驴。他牵着大青驴,上了兽医站。
刘站长把大青驴拴绑到桩架上,抱起脱胯的右腿。一下一下往上顶,吭哧了半天,也没对上,末了甩一把汗珠,“没治,宰了吧!”
孙三舍不得。人和驴共局,不能不讲良心!还是到庙会上碰碰运气,说不定有能人买去,调理好,也算救了它一命。孙三老汉牵着大青驴,一颠一颠地直奔柳镇北的牲口市。
不大一会,一个瘦老头朝大青驴走来,“喂!这牲口是卖的吗?”
孙三早看见他了,却只管抽烟。听到问话,才朝他乜了一眼:买和卖是心计和意志的较量。对方掰开驴嘴:“哟!四岁口。”显然相中了大青驴。正端详,忽然发现了那条吊着的后腿:“哎--瘸啦?”
“掉胯。小毛病。一整就好。”孙三三句话只用了九个字。他要让对方相信:这根本不算回事!可是瘦老头扭身就走了。
把驴托给旁边的熟人照看着,孙三倒背着手在牲口市转了一圈。他估摸着,今天牲口成交不会少于四百头,这有点出乎孙三的意料。也许庄稼人压根就不信政策会往孬处变!孙三老汉被这阵势和气魄振奋了!他开始怀疑这些天自己的神经是否正常。
正在发愣,猛听一片喝彩声。一群人围着一匹高大的黑骡子叫好,一个矮胖的老汉拉着往外挤,脸放红光。小孩他大姨父?这胆小鬼也买下大骡子了!!那年自己挨批判,他只晚上来看过一次,孙三瞧不起他。此时,这襟兄多神气!
孙三迷乱地转回来,大青驴已被一群人围住。他心里一热,卖驴的劲头又上来啦,忙挤进去,“哪个要买?”
一个老者凑了上来。疏眉朗目,胸前飘着半尺长的白须。此人面善,孙三却一时记不起来。
老者显然已对大青驴相看过了,和善地问道:“这么好的驴,你卖它何故?”这话正触在孙三的心病上。他支吾道:“这驴……嗳……性太烈了。”又正色道:“当真!这牲口活路没说的。”
“是!怪牲口都出好活路。”那位老者点点头,又转到大青驴身后,很随便地搭讪:“掉胯喽!”
“小毛病,驴先生一整就好。”孙三忙解释。围看的有人笑起来,老者拈须笑道:“难说!会整治不过一鞭,不会整治吭哧半天。”
这话玄妙!一个念头猛然间涌出:“敢问老先生是--”
“我叫王老尚。”
“嗨!”孙三证实了自己刹那间的猜想,这正是兽医站十年前被清除回家的老神医!
王老尚指指身后几个老汉,“我为人代买,你出价吧。”
孙三见私人买牲口的这么多,卖驴的决心早已动摇,心里扑腾开了:我孙三一根鞭子六条腿,总能为国家、大伙办点事!老怕政策变了吃亏,这叫私心!头二年政策不变我敢买驴?我能给儿子说上媳妇?别听风就是雨!
孙三老汉忽然来了劲头:不卖啦!他脑瓜一转,冲王老尚伸出两个指头说:“这个数!”
“二百块!”有人粗喉大嗓地咋呼:“就这烂驴?吓!”
“不买拉倒!”孙三硬邦邦顶道,解开缰绳就走。
王老尚笑笑说:“这副样子,价钱是高;治好腿,值这个数。”他直直地伸出三个指头。
“三百?”又有人喊出声来。
王老尚收住笑容,一拱手:“各位闪个空。”向孙三要过鞭子,藏在背后,又让他一手扶正大青驴悬着的右腿,自己静静地站在大青驴左对面,和眉善目地看它有半分钟。突然圆睁二目,暴喝一声:“呔!”同时向大青驴左耳朵尖刷地就是一鞭!大青驴猛然惊跳起来,整个身子全压在右后方,“呱哒”一声脆响,大青驴前腿着地,右后腿也不再吊着,四条腿轮番踩动着地面。这一着远近闻名,叫“神鬼鞭”。一时间掌声、叫声响成一片。
几个买驴的一窝蜂上来:“我要!”
“我先托王先生的!”
“……”
“不卖了!”孙三脸红得发紫。
(选自《钟山》1981年第2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青驴顿生痴情尾随草灰驴去火葬场,“啊哈啊哈”的驴叫令孙三猝然惊坐,这些生动有趣的描述为小说增添了幽默色彩。
B.因为自己曾被定为“坏分子”,孙三听到政策要“收”的传闻,心里立即产生了三分惊慌,决心将大青驴卖掉以避祸。
C.孙三在牲口市转了一圈,发现被他视为胆小鬼的连襟竟然也来牲口市买牲口,于是改变主意,决定不再把大青驴卖掉。
D.王老尚向孙三问价,孙三伸出两个指头,意思是两百块,其实他已不想卖驴,但又不好意思说不卖,于是想用高价吓跑买者。
(2)小说中王老尚治驴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中反复使用“政策”一词,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组卷:7引用:3难度:0.4
三、语言文字应用
-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说来有趣,21世纪最时髦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现代医学,与中国几千年前流传至今的传统中医,①组卷:8引用:3难度:0.7
四、作文
-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围桌共食是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家人共餐或亲友聚会,许多人习惯用相互夹菜来表达情感。但2020年春天,广东、北京等多地卫生部门发出倡议,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
为此,小武爸妈决定开始在家里实行分餐制,家人就餐,必须用公勺公筷从公盘里取食物。但爷爷奶奶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家人、亲朋之间,分餐而食不仅生分,也让人有被嫌弃的感觉。
对此,居家正在进行高考备考的小武,陷入了沉思……
请你以小武的身份,选择某一类长辈,就“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的问题,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6引用:1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