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考语文预测试卷
发布:2024/11/26 11: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证明4500年前的古蜀先民已经种植大米。这一新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植物考古的关注。
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在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能幸存在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
植物大遗存包括炭化植物遗存,即植物被火灼烧后,原本较易腐烂的有机质转变而成的能够长期保存的炭化物质。此外,有些具备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稻谷等有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植物微小遗存包括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孢粉有一层异常坚硬的外壳,能在土壤中长期保存。植硅体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液态硅在植物细胞和组织中形成的固态硅化物,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禾本科植物盛产植硅体。淀粉粒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纯有机物质,不易留存,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淀粉粒因封存在古人牙垢中以及石器裂隙深处而得以留存。
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而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与过程。因此,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赵志军《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材料二:
植物考古一般会在实施发掘前确定研究目标,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发掘规模设计发掘方案,发掘之后一般可分为田野采样与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采样之后,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另一部分样本可现场获取植物大遗存,并将这些大遗存带回实验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古学界曾苦于没有有效的田野方法获取植物遗存,直至1962年美国考古学者斯图尔特•斯特鲁弗采用了水洗遗址堆积土样的方法。这就是被称为“考古发掘技术的一场革命”的浮选法,其原理很简单:炭化植物遗存比水轻,将土壤放入水中,炭化植物遗存就会脱离土壤漂浮到水面。浮选法是目前植物考古田野方法中获取植物遗存最为有效的方法,如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的考古研究,就通过浮选法获取了种类繁多的植物遗存,包括稻谷、栎果、菱角、葫芦籽、柿子核、猕猴桃籽等,这说明田螺山人曾经既从事稻作农业生产,也通过采集栎果、菱角等野生植物获得食物资源。
在实验室中对植物微小遗存的研究常采用植硅体分析法,先经过风干样品、加碱去除有机质、镉重液浮选等步骤从土壤中提取植硅体,然后再制片、观察、研究。植硅体的形态与植物细胞形状、细胞在植物中的位置、细胞之间的间隙有关,因此可根据植硅体的特征确定其母源植物的种类。此外,植硅体分析法还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考古研究,如安徽巢湖钻探岩心沉积物中就发现了包括水稻扇型、芦苇扇型、木本类和硅藻类在内的近20种植硅体,可以根据这些植硅体的组合特点,研究特定时期巢湖地区气候环境的发展变迁。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材料三:
在植物考古中,利用炭化物、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这些方法均有局限。植物大遗存需要经过火烧或特殊的沉积环境才能留存,通过淀粉粒、植硅体鉴定植物遗存的准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因此,要想研究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不能仅依据实验室分析,还应参考文献典籍。
比如,《诗经》的成诗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共记载植物130余种。而目前对植物遗存的分析,多以现代的植物利用状况为依据进行推测,不确定的因素多。如果根据《诗经》等文献了解了周代的植物利用状况,再分析出土的植物遗存,则可将研究的基点向前推进二千多年,以此为基础分析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可信度将大大提高。
《诗经》中的记载还可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线索、启示。例如,由“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周南•关雎》)可知荇菜是当时日常采集的蔬菜,然而,或因为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的限制,或因为植物考古学家的忽视,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荇菜遗存物,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关注。再比如,“楚”(黄荆,见于《周南•汉广》《唐风•绸缪》)、“樗”(臭棒,见于《豳风•七月》)为日常所用的“薪”(即柴薪),这为从两周遗址中浮选所得的≥1mm的炭屑和大块木炭的树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虽然实验室的分析手段难免有缺陷,但为文献记载提供了实证,如对出土乐器材质的分析说明,《诗经》中关于木质乐器的记载是可靠的。因此,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
(摘编自马永超《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炭化植物、有硬壳的孢粉、植硅体等都是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
B.目前对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分析的可信度还可进一步提升。
C.通过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虽卓有成效,但无法精确。
D.商周时期常见的草木樨属植物因被用作马的饲料而未被文献记载。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蜀地雨水丰沛,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B.浙江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工作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了解。
C.《诗经》的记录说明,两周遗址中的木炭是“楚”或“樗”的遗存。
D.兼顾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就能够全面了解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
(3)下列各项关于植物考古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田野采样阶段,需要提取植物大遗存和微小遗存。
B.浮选法原理简单,却有效推动了植物考古学的发展。
C.源自不同种类植物的植硅体,其形态特征也有差异。
D.植硅体分析法可应用于古植物学、古气候学的研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楼梦》中贾母所吃的“御田胭脂米”指的是“京西稻”,这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参与培育的优质水稻品种,相关情况记录在清代的一些文献中。2020年11月,相关部门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宁静”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专家推测该处可能是与培育“京西稻”有关的皇家稻田遗址。
如果将“澹泊宁静”遗址的考古目标定为研究此地是否与皇家培育京西稻有关,那么该考古研究应该经历哪些步骤?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分条具体说明。组卷:9引用:1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桃花蝴蝶
刘诗伟
那棵桃树生长在我们老家的台坡口。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着了,花白的头发蒙一层桃花筛落的光斑。她的藏青棉袄泛白,颜色接近柴草;皮肤干皱,已然融入三寸小脚下泥土的灰黄与安宁。一片花瓣闪闪飘下,一只白蝴蝶飞在祖母和桃花之间。
我背着书包出了堂屋,看见桃花、祖母与蝴蝶,不由愣住。那景象让我迷狂而惊异。但我没有叫唤祖母,正要悄悄离开,不料,祖母喊了一声我的乳名,我即刻停下,笑嘻嘻地向祖母走去,在她膝前蹲下,把头递给她。她抬手摸过我的头顶,熟练地在我的额头亲吻一下,说:“记得,下回莫忘了。”我勾着头,连连点头……
谁也没有见过自己祖母如花芳华。我七岁那年,祖母六十五岁;那时的人老得快,祖母已是白发、缺牙的老态。我以为天下的祖母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隔壁家的杨奶奶说,她见过祖母的年轻,那时,祖母刚嫁过来,一张鹅蛋脸,粉白红润,抹过油的黑头发用木簪绾在后脑勺,身子饱满,两只小脚走起路来像铁杵一样咚咚咚地敲在地上。
那片花瓣在空中闪闪飘下,让人联想到蝴蝶的由来:祖母头上的木簪换成了一枚蝴蝶银簪。
祖父带我去过姑爷爷家,我在那里见过这枚银簪。姑爷爷住在两里外的珠玑街上,膝下无无女,房屋的门楣上挂着“光荣烈属”的牌子。他们是一对怪老头,分明乐意坐在一起,可坐在一起又很少说话。姑爷爷从内衣口袋取出一枚银簪,放到祖父面前。那银簪是一只蝴蝶,既精致又光亮……祖父对姑爷爷说:“留着吧,总是个念想。”姑爷爷回应:“我这身体怕是扛不了多久,拿去给嫂子,我也落心。”接着两人都不说话,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离开时,祖父把银簪又放在姑爷爷座位前的桌上。
正月初二,姑爷爷来我家拜年,后来我知道,这是延续姑奶奶在世的礼俗。他来了,照例在堂屋的方桌上放一盒茶。然后,他走到祖母面前,拿起祖母的一只手,把银簪放在祖母手里。祖母一看,连忙大呼:“这使不得!”姑爷爷捏住祖母的手,说:“嫂子,它陪了我几十年,也让它陪陪你。”祖母再看那银簪,眼泪就哗啦一下奔涌而出。
一天,我看见祖母身上歇了许多桃花,手里正抚摸着那枚银簪。祖母告诉我:蝴蝶银簪是姑奶奶的陪嫁,姑奶奶叫刘春桃,十八岁出嫁,不满十九岁就成了烈士……我听到这里,呆望着无边春天的深处。祖母还沉浸在从前没有回来,叹息一声说:“你的姑奶奶不满十九岁,像一朵桃花儿,又像一只蝴蝶……”
我问祖母:“姑奶奶怎么闹革命的?”祖母说:“跟大姑奶奶学的。”我问:“还有大姑奶奶?”祖母说:“大姑奶奶走得更早,蝴蝶银簪就是她留给小姑奶奶的陪嫁。”我问:“大姑奶奶怎么走的?”祖母吻我的额头,让我快去上学。
到我七岁时,小姑奶奶已牺牲三十四年。往事中的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凝固在那段时空里……那是充满血色的岁月,祖母不讲,外人只能简略讲述。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学,因为闹革命牺牲了;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党的地下通讯员,被“白匪”刺死在桃树下。
现在时间又过去半个多世纪,祖母早已去世,我的记录也只能如此简略。时间让繁密过往成为简史,尽管我童年时不断用想象填补那些故事。只是,这种想象反过来又常常加重对于过往的怀想。
当年,隔壁杨奶奶跟祖母是说私心话的朋友,祖母每次生病,她都守在祖母的床边;她说她来生也做祖母的邻居;父亲出生后,杨奶奶喂奶,湾子里的人送米送鸡蛋;祖父送父亲读私塾,先生不收钱;父亲学医,先生倒付工钱。
祖母极瘦。晚上她坐在竹床边,弯成一道弧线,可以清晰看见前胸、两肋和后背的骨头。我不晓得别人的祖母是不是这样,但记得父亲说过:祖母是一个不幸的母亲,他是祖母的第六个孩子,前面五个都死了,最大的不满两岁。为什么?不单因为穷,娘吃不饱没奶水,娃儿病了买不起药;主要是为了两个小姑子,她们都是孩子,祖母要照顾她们闹革命。我看着祖母头上发亮的银簪,想起祖母必须摸过她的孙儿们的头才让他们离开……那里有祖母如花如蝶的岁月。
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间飞。
为什么是桃花与蝴蝶?在祖母的年代,平原上草木芜长,唯有这两样是世间罕有的绽放与娇艳,是生命的密语,是离世的安魂曲……它们那么轻盈而亲切,让人永远无法全然抵达和拥有。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祖母抚摸、亲吻孩子的头再让孩子离开,表现了祖母的慈爱,也显示了烈士的牺牲和孩子的夭折在祖母心头留下的痛楚。
B.小说中“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这一细节,写出祖父与姑爷爷的不善言谈,也借此表达对姑爷爷晚年凄苦生活的同情。
C.小说中“正月初二,姑爷爷来我家拜年”,“照例在堂屋的方桌上放一盒茶”,这一习惯体现了他对小姑奶奶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D.小说写当年村民们对“我”父亲的多方照顾,既显示出村民对革命家庭的敬重,也暗中透露出革命最终能够成功的原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七岁时为时间节点,写了晚年的祖母,回忆大、小姑奶奶,意在以孩子的视角冷峻地观照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经历。
B.小说借助杨奶奶之口讲述祖母的故事起到的作用,与鲁迅《祝福》中卫老婆子讲述祥林嫂再嫁后的状况所起作用有相似之处。
C.小说中对祖母的几处肖像描写,不仅细致刻画出祖母的外貌形态,让形象具体可感,更借前后样貌的改变,暗示出祖母的人生遭际。
D.小说显著的特点是时空交织,实虚穿插,引领读者感受一个革命家族半个多世纪家风传承的同时,领略沧桑变化的历史厚重感。
(3)文中多次写到“蝴蝶”,请简要分析其意蕴。
(4)作为革命题材作品,小说没有详写大、小姑奶奶两位烈士,而集中笔墨写了祖母,对此你怎么理解?组卷:43引用:1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1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在当代广泛流行的过程中,遭受到一些争议,① ,其实能不能打并不是现代社会练习太极拳的目的。练习太极拳就是一心潜学,认认真真地做好每天的训练,练好每一个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当开始一天的训练时,首先,② 。静,指的是心情的平静,进入到练拳的最佳状态。如果训练时心情烦躁,就要在练拳之前静下心来站上5-10分钟,③ ,如《云水禅心》等乐曲,慢慢地去平静自己的心情。接下来,可以开始一天的练习,打第一遍拳。
一天练拳多少遍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练拳时间合理安排,没有固定的要求和限制。比如,每次练习太极拳一路为3-4遍,二路2遍,之后练习刀、剑、枪各两遍。练枪是最后一项,练枪花费的功夫要长一些,虽说只练两遍套路,但枪中的动作要单个地拆解练习,用的时间也会长一些。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以“练习太极拳”为开头,分别用三个“否定+肯定”句的形式概括上文三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5个字。组卷:12引用:6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6年,研究生毕业本可以留京工作的黄文秀,毅然回到家乡,担任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2020年,“考古”女孩钟芳蓉力排众议,选择了“冷门专业”北大考古专业;2020年6月,喀喇昆仑高原,年仅19岁的边防战士陈祥榕与外军殊死搏斗,用鲜血书写“誓死守卫国土”的诗篇;2021年5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90后姑娘鲍硕准确发出一条条指令,引导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1936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与新生的谈话会上,这样问学生:“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大学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八十五年后的今天,正值建党百年,“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这两个问题依然值得每一位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三同学认真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人生两问,我的答案”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在复兴中学2021届高三毕业典礼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6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