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4: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年轻人喜爱经典老剧,痴迷于回头看,构成了一道颇具意味的文化景观。从心理层面解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意欲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对观众而言,经典老剧除了带来故事和文学上的双重享受,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还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满足感。弹幕中经常出现的“童年记忆”之类的评论,便或多或少体现了这种心态。
          除了怀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认可与执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彼时,作品数量相对有限,剧本底子往往较好,拍摄过程中通常全神贯注、不计成本,在讲究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观赏性上做出了诸多努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第一版“四大名著”影视剧的品质保障。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经得起推敲,能够体现幽微人性和生活温度,即便经过时间冲刷,也仍值得一品再品。这反映出经典老剧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影视文化消费逐渐从最初的稀缺匮乏走向富余过剩。影视作品的“流水线”“快餐化”生产随之而来,这种方式追逐的是快产快销,而难以有当年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精神。创作心态、社会文化土壤等因素,都对作品质量有着一定影响。一些作品为迎合点击率、播放量,创造更多利润,往往过度重视表面化的东西,不惜人为拉长集数、改变叙事节奏,而牺牲内在的思想性、逻辑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自然难以传之后世、藏之名山,甚至可能成为糟粕,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剧集质量整体下降,并因此被观众诟病。
          而经典老剧之所以好看、耐看,具备成为流芳之作的可能性,恰恰在于慢工出细活。除此,还与影视文本的开放性有关。一部剧被再度阐释的可能性越大,成为经典的概率往往也就越大。不同年代的人们虽然共享了同一个版本,但进入方式、思考角度有所区别。年轻人热衷于通过弹幕的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即时在线交流,形成智慧碰撞。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认为,作者在完成作品的一瞬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束,解读权回归读者手中。这个“作者之死”的观点,明确了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再生产机制。互联网文化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新的土壤。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具备跨越代际、年龄、文化背景的能力,让经典影视作品得以跨越时光之海,形成“老树开新花”的景观,从而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新意义。而从接受角度来看,当经典老剧有了新的流行化解读,受众心理也会经历“被重新调试”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与重温经典不同的新鲜感。 (孔德淇《时代在变迁,经典老剧魅力犹存》)(1)下列对经典老剧被喜爱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老剧能彻底提升审美能力,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
    B.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想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
    C.大众对优秀文艺作品认可与执着,经典老剧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D.观看经典老剧过程中,人们一定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与满足感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慢工制作、文本开放性、互联网诠释的论述,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
    B.文章在批判当代影视作品制作质量下降之后,进一步指出经典老剧耐看的原因。
    C.文章关于弹幕和“四大名著”影视剧的举例阐释,有力佐证了作者的相关分析。
    D.文章引用罗兰•巴特的观点,为下文分析互联网对经典老剧解读的作用作铺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影视文化作品因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而被观众诟病。
    B.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认为中国电视剧发展黄金期,原因之一是制作不计成本。
    C.年轻人通过弹幕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D.互联网为意义再生产机制提供新的土壤,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与新意义。

    组卷:148引用:8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从科学角度来看,合餐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如流感、结核病、幽门螺杆菌等,只要就餐人中有人感染此类疾病,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山西省健康管理师协会专家曹思毅说,在我国,许多人由于过分饮食,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过少,导致肥胖、营养缺乏等问题,从而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分餐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均衡。
    (摘编自马黎《“分餐制”,不能再说“不”》《山西日报》2020年2月14日)      材料二:
          这些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没能大范围推广,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觉得此举太矫情,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可实际上,“分餐制”并非什么“舶来品”,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从5代10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这种饮食方式在往上追溯,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民族文化时代,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质食案,长仅1米,宽30厘米,仅供一人使用,被认为是分餐制的产物。只不过,此后由于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渐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2月29日,《除了禁食野味,还有一项“餐桌革命”迫在眉睫》)      材料三:
          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饮食,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成网友赞成分散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有的饭店会在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有采用“公筷制”,主要因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广公开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为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抗疫,最后不了了之。
    (摘编自信网传媒2020年3月25日,《疫情成推广分餐制契机“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1)下列关于“分餐制”和“合餐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合餐制”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聚餐中只要有人感染疾病,就会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
    B.“合餐制”后来成为中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主要是由于漫长历史中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
    C.“分餐制”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平衡。
    D.“分餐制”并非是专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是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热闹,认为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见外”。
    B.“席地而坐,分餐而食”的分餐制是过去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
    C.顾客“吃着吃着就忘了”使用公筷公勺,主要原因是餐饮业没有宣传引导,因此推行公筷制,餐饮业更重要。
    D.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农村地区推广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
    (3)当前分餐制、公筷制难以得到有效推广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组卷:6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广播
    李世袭
          老家有个广播员,姓周,名祥云。六十多岁的年纪,眼倒不大花,说话也还利索。在村里干广播已经有十几年了,人称老广播。
          说起祥云伯为啥干广播,还有段故事。有一年冬天,两个小孩在刚结冰的河面上玩,不小心掉进了冰冷的河里。祥云伯恰好路过,便下水去救,费了不少气力才把孩子救上来。两个孩子的家长给祥云伯提来了烟酒和点心,他让人家都拿回去“都是自家孩子谁见了不救啊?“这事过去不久,祥云伯不知何故得了个不小的病,康复后落下个手抖的后遗症,干不了重活了。偏赶上村里广播台要换人,村长想起祥云伯的好来,就让他做起了广播员。
          老广播除了广播如大队门口有人卖菜,某某快回家有人找,某家的猪丢了主家说不让白捡的杂事外,还管喊信。几百户的人家,一千多口子人,每天的信怎么也有十封八封的。老广播就一封一封地喊,每封连喊两遍,从头到尾喊完;再由尾至头喊回来,还是连喊两遍。要是有个汇款单什么的,他还多念叨几遍。老广播喊了十多年,从没喊落过一封信。
          这一天,老广播喊完信,多了一段话:“从明天开始,咱们广播添了个点歌的节目,中午从12点到12点半,下午6点到6点半,一首歌两块钱,祝福的话不超过50个字。欢迎大家为爷爷奶奶、父母妻儿、亲朋好友点歌。“
          村里人听了,纷纷猜测,有说“祥云伯老了老了倒接受起新事物来了“的。还有的说:“莫不是想借村里的广播自己发点财吧?咱都不去点,看他怎么办。“
          说归说,总有那好事的主儿,想花两块钱图个乐和,总比县电视台50元一首歌便宜的多。于是第二天12点,老广播的声音便响了起来。“今天五队周二虎的女人过生日,二虎特意给孩子他娘点一首《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祝老婆生日快乐。”老广播刚念完,全村人都乐了,“点歌”成了人们的新话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开了,后面的也就不难了。于是老广播的点歌栏目几乎天天爆满。今天是张家娶媳妇点歌,明天李家孩子考了双百要点,有时一点就是好几首。“逼”得老广播不得不加了一条规定:每人点歌不能超过三首。
          点歌进行了多半年之后,老广播要站最后一班岗了,岁月不饶人啊,眼也花了。说话也不如从前了。老广播卸任的时候,在喇叭简里嚷了一句:“从明天起,有人换我广播了,我该歇歇了。“接着放了三首歌,《心情不错》《祝你平安》《你的明天会很美》,像是送给自己,又像是点给新任的“小广播”,亦或是给全村人,还是特别送给某个人,某个特殊的家庭。
           老广播自始至终不提点歌的钱哪去了。他不说不等于村人不议论,多数人认为老广播拿这笔钱来养老,有几个常看报纸的说弄不好老广播把钱捐给山里的孩子哩!只有一个孩子说:“祥云爷把钱都给俺爹了。”说这话的孩子叫玉锁,她的爹一年前得了恶病,至今仍未痊愈。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年前的冬天,祥云伯救了两个掉到水里的孩子,因此得病落下手抖的后遗症,村长让他在广播台当起了广播员。
    B.老广播除了广播和村民生活相关的杂事之外,还负责喊信,每封信都要喊上四遍。汇款单的话,他还多念叨几遍。
    C.小说中两次写到了村人的议论,不单单是为了衬托老广播感人的光辉形象,还有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D.小说语言明白如话,作者叙述较为克制,如小说结尾玉锁的话,口气平淡却富有内蕴,交代了点歌钱的真正去向。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老广播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2难度:0.7

(二)

  •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①),导致恢复缓慢,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甚至发展为反复崴脚,继发关节炎。
          崴脚之后,第一时间应按压痛点。要先找到距腓前韧带所在的位置,持续按压,大概20分钟之后,再进行其他处理,这样出血会明显减少。发现血管破裂后,选择物理治疗方法时,(②),而要选择冷敷,这样才能让血管发生收缩,减少血液的流出,起到消肿的作用。如果发现韧带断裂,要及时用石膏或者护踝固定受伤部位,以利于韧带愈合。固定的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周左右,因为踝关节的韧带经过三周以后才能够基本愈合的缘故。
          做了这些处理之后,还要注意抬高患肢,这样有利于患肢向心脏回血,(③),就会使关节持续处于淤血的状态,不利于康复。
    (1)在上文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3)请分别用“……是为了……”句式概括崴脚后的四个处理步骤及目的,每句不超过15字。

    组卷:35引用:16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文体、标题。不得脱离材料作文,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8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