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发布:2024/12/12 16:30:7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组卷:472引用:193难度:0.9
  • 2.如图是家兔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X、Y表示两种细胞。有关该组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23引用:1难度:0.7
  • 3.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50引用:7难度:0.7
  • 4.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组卷:276引用:126难度:0.7
  • 5.小龙虾的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突触,这种突触间隙极小,仅有2〜3nm。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92引用:22难度:0.5
  • 6.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严重脱水,血钾含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

    组卷:133引用:33难度:0.7
  • 7.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经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进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血糖。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卷:26引用:2难度:0.7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 20.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产生的“应激激素”,包括皮质醇和皮质酮,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机体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其分泌。
    (1)机体接受刺激后,下丘脑分泌
     
    作用于垂体,进而调控肾上腺皮质细胞合成糖皮质激素。健康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不会持续过高,是由于存在
     
    调节机制。
    (2)为研究应激时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含量,研究人员强迫小鼠游泳后测定结果如图1。曲线是在不同时间抽取小鼠的
     
    并测定其激素含量绘制而成的。选择皮质酮作为小鼠应激模型指标的原因是
     


    (3)糖皮质激素可用于临床上治疗痛风、严重感染等疾病。但长期服用大剂量外源糖皮质激素,会发挥与醛固酮相同的生理作用,进而出现高血压等副作用,其分子机制如图2所示。
    ①MR为醛固酮受体,但皮质醇与醛固酮结合MR的亲和力相同。通常情况下,图2中的
     
    过程防止较多皮质醇激活MR。
    ②请根据图2信息解释长期服用大剂量外源糖皮质激素导致高血压的信号转导机制:长期服用大剂量外源糖皮质激素,导致过多的皮质醇与
     
    结合形成二聚体,二聚体进入细胞核后促进
     
    基因的转录;S蛋白作用于Na+
     
    复合体,使二者分开;游离的Na+泵转移到细胞膜上,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的
     
    作用,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出现高血压。

    组卷:10引用:1难度:0.6
  • 21.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哈维•阿尔特发现了一种通过输血途径感染的新型慢性肝炎-丙肝,但由于技术限制未能分离出相应病原体。十几年后迈克尔•霍顿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了丙肝病毒(HCV)的RNA片段。查理斯•莱斯比较了大量从丙肝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CV-RNA,找到了HCV的“共有序列”,将其注入到黑猩猩体内后引起了丙肝感染,建立了目前唯一能模拟HCV感染的动物模型,最终确认HCV就是引发丙肝的真正“元凶”。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丙肝病毒”方面的贡献而获得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HCV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其基因组可编码至少10种蛋白质,包括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编码E1、E2包膜蛋白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使HCV容易逃脱机体的免疫防御而难以被清除。非结构蛋白NS3和NS4A可形成蛋白酶复合物,对HCV复制过程中的多聚蛋白进行加工;NS5A参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NS5B则是一种RNA聚合酶。编码这几种非结构蛋白的基因序列在HCV中相对稳定。
    HCV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进行R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组装成新的病毒后释放,会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过去10年内,全球HCV感染人数高达2亿,其中约15%∼35%的感染者在急性期可自发清除病毒,但大多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炎。慢性丙肝患者在感染后的20∼30年,有10%∼20%会发展为肝硬化,其中1%∼5%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癌。由于HCV感染者在慢性肝炎期几乎无症状,很容易造成感染的进一步扩散。迄今为止,HCV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且没有用于预防的特异性疫苗。如何防止HCV传播及持续感染并最终消灭HCV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面临的共同研究课题。
    (1)在HCV感染的急性期,会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
     
    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识别HCV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
     
    细胞与B细胞结合,为其提供第二信号和细胞因子,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
     
    发挥免疫效应。此外,活化后的
     
    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发生免疫应答。
    (2)当HCV感染进入慢性期后,由于病毒蛋白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对HCV的免疫应答效果差,病毒难以被清除,尽早检测确诊成为防治丙肝的关键。下列受检者血液中的哪些指标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A.HCV抗体
    B.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C.HCV-RNA
    D.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
    (3)目前已经开发出系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使丙肝治愈率高达90%以上。DAAs都属于病毒蛋白抑制剂,作用的靶点包括非结构蛋白NS3、NS4A、NS5A、NA5B等。研究人员发现包膜蛋白E1不适合作为药物靶点,可能的原因是
     

    (4)WHO提出2030年要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丙肝,结合文中信息,提出两种你认为可行的措施
     

    组卷:2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