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职业教育中心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计1小题,共计9分)

  • 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秦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
    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
    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B.二、三两段,主要围绕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和对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C.第四段由责任司法理论的源头责任行政理论人手,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D.论述中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仁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影响着司法人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
    B.儒家的“德主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司法行为一旦有违仁道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C.在秦朝,执法主体必须接受监察主体的监督,监察主体有权对司法人员的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追究或惩戒。
    D.法家的“责任司法”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 2.文言文阅读。
    论民本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面各句中的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
    D.数罟不入洿池
    (2)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弃甲兵而走 拖着
    B.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陈述
    C.百亩之田,勿其时
    D.天下之民至焉 则,那么
    (3)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未之有也
    C.大王来何操
    D.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A.之以桑
    B.填然
    C.庠序之教
    D.五十者可以帛矣
    (5)翻译句子。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组卷:6引用:1难度:0.6

三、默写题(每空1分,共计12分)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2)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中可以看出。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4)往事旧情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怅然若失,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诗句是:“
     
     
    。”
    (5)李白“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之语,与苏轼《赤壁赋》中“
     
     
    ”之句,皆是因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所引发的悲伤。
    (6)“朱颜”可指红润的面色,可代指美女,也可象征一切青春美好的事物。自《楚辞》以来,“朱颜”便频频在诗词中出现,如“
     
     
    ”。

    组卷:1引用:1难度:0.9

(二)(13分)

  • 8.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6

七、写作(60分)

  • 9.请同学们从《论修身》中选取一则或几则,从“君子固穷”“修养”“君子与小人”“品质”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字数800字左右。

    组卷:1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