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1/3 15:3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研究中,节日起源是热点,也是难点。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讲,传统节日的起源并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只是被回忆的历史。”出埃及是以色列人的起源神话,这与它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毫无关系。在逾越节上它被当作起源神话,它已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通过回忆,历史变成了神话。由此,历史不是变得不真实了,恰恰相反,只有这样,历史才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才变得真实。因此,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湖南省资兴县茶坪村瑶族盘王节,是为祭祀、追忆瑶族祖先盘王而设立的。盘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同支系的瑶族有自己的解释,但是,盘王的来历以及围绕盘王诞生的盘王节是历史的,这些历史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并不确定,其间贯穿了瑶族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最早出现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后来又被诸多文献转录记述。于是,人们依据《续齐谐记》的记录,肯定端午节及食粽子习俗起源的明确时间。然而,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
          传统节日起源于民众集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仪式为核心形成民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循环生活在历史延续中不断融入神话、传说及习俗,在内容上是“发生在绝对的过去”,在形式上是具有“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和节日,媒介是以文字、图像、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这些仪式活动将生活固化在记忆里,并且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所以,每次节日活动的传统就是对于节日起源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文化记忆的“重复”。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系被延续和重建。与记忆场有关的事物、事件,关涉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每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过去的事情,过去使用过的器物、住过的房子,走过的道路,如此一来,传统节日记忆场内的物质化的景观便会延续民众的生活关系,建构、拓展和丰富区域的历史传统。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比如侗族农历三月十五摔跤节只有在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和寨高村举行。摔跤节期间,两个兄弟村寨的人要“祭萨岁”。所有人在鼓楼前集合,参与节日活动的牛也被装扮一新。小伙子们摔跤较量后就要斗牛。这种以“斗”为主的传统节日成为两个村寨的特殊历史,侗族人在解释摔跤节起源的时候包含了村落、村民丰富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比如瑶族的“祭盘王”、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祭萨岁”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起源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成为关键性内容,既是传统节日中心思想的来源,又是民族基本生活传统和核心文化元素的表达,他们在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被清晰地记忆,成为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摘编自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
    材料二:
          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其崇拜和祭祀的对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
          相传清顺治八年,清军攻占肇庆,永历帝向广西、云南败退,其年方十六的胞妹安化郡主不愿降清,随兄西逃,入滇途经广南并患病。安化郡主被广南壮族民众安顿在城西郊区的火烧寨治病,永历帝离开广南赴黔,安化郡主抱病送其胞兄至现今广南城区的马蹄井,之后天天到马蹄井遥思胞兄,终因病情不断加重而逝于井旁,“火烧寨”群众根据郡主生前请求,死后将其安葬于寨旁的山丘上。说来也怪,从此以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了,“火烧寨”也从此改名为“太平寨”。大家认为这是皇姑保佑的原因,修建了皇姑庙,并商定在每年农历四月皇姑去世的那一天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以此来纪念和感恩皇姑,祈求皇姑保佑,于是就产生了“皇姑节”。从此,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
    (摘编自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不一定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它可以是被回忆的历史,也可以是神话传说。
    B.理解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是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之一。
    C.文化记忆视角下的传统节日起源无法确认其具体时间,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
    D.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借助活动、仪式等物质性的或者象征性的形式保存、传播、延续,它联结着历史与未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的起源若能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它便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
    B.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地被文献记录,这就决定了传统节日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
    C.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的起源不是一种空幻的文化想象,而是一种基于共同体认同下的文化信仰。
    D.要研究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可以将节日起源的关键性内容作为重要对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瑶族描述祖先盘王事迹的歌谣
    B.汉族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
    C.横店影视城的明清宫苑建筑群
    D.黄帝故里河南新郑轩辕桥的遗迹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广南壮族皇姑节的文化记忆体现。

    组卷:1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四季京味儿
    北岛
          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嗲。
          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涸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⑪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⑫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⑬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文本二:
          ①我为什么写散文?
          ②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③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④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⑤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⑥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⑦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引出了对各种“气味儿”的描写,进而引发了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B.第①段,“四海漂泊”“无家可归”“孤魂”等词,表露出游子的孤独和苦楚。作者希望用文字重建“北京城”,表明其精神归乡的愿望。
    C.第⑧段写“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照亮沉闷的室内”,写出了母亲渴望春天到来的心情,反映了她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
    D.第(13)段中写“秋雨阵阵”“发酵的霉烂味儿”,作者感觉到秋天的忧伤,这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相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北京四季不同的味儿,由“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结尾又说“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B.第⑨段画线句和《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嗅觉转为听觉”。
    C.作者以冷峻沉重的笔调叙写了记忆中冬季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怀念中带有心酸。
    D.文章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借此回忆、怀念家乡生活,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路清晰,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3)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
    (4)本文标题“四季京味儿”含义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77引用:4难度:0.1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湿地分布广。一直以来,我国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加以保护修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①        ,一些地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仍然存在,湿地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复杂性,为此,国家林业局明确了以林草部门牵头、其他有关部门按责分工的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保护合力。湿地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②         ,也不能忽视一般湿地的保护。从实际看,一般湿地数量大、面积广,这些湿地的生态功能和价值不容忽视。对于湿地的开发利用,③        ,首先要守护湿地的生灵草木,保护好湿地的多种功能。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优势,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结合材料,分析湿地保护的策略。请列出三点,每点不超过12个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4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将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制定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守正创新、勇毅前行,继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继续有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班级计划举行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对党说说心里话”为主题的班会,请结合你对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及你身边环境的变化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4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