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二中八年级(下)段考语文试卷(一)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1引用:1难度:0.9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听了他的话,我心中_____,所有的忧愁都_____了。走在这蝶舞蜂飞、_____的小路上,我轻拂掉头上的花瓣,觉得生活又变得_____起来。

    组卷:29引用:2难度:0.8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57引用:3难度:0.8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苔藓
    李汉荣
          苔藓。苔藓。苔藓……
          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
          苔藓。苔藓。苔藓……
          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且漫向纸外,漫上桌子,漫上地板,漫上大街……
          但我分明知道:除了“苔藓”这两个字是苔藓,是碧绿的、幽蓝的、古朴的、静美的,其他的一切,纸、墙、大街,都是失去苔藓再也不生长苔藓的工具、场所和建筑物。
          苔藓是多么好的东西呀!苔藓是世界最原始的植物,是大地最初的颜色,或者说,苔藓是大地留下的它处女时代的纯真记忆。
          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下面是厚厚的腐殖土,留存着鸟声、落花和生灵们的故事。踩着柔软而潮湿的苔藓,我知道,我是踩在千年万载的时间上。
          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多少世纪过去了,它们也不歇歇肩,改变一下姿势,这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了!我能像一块石头那样站立两分钟吗?而他们却站立了两千年、两万年、两亿年!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一边负重站着,一边尽力挽留一丝一缕水土,营造和培育属于自己的绿色!那薄薄厚厚的苔藓,收藏着也分泌着天地间最珍贵的水分。谁不会为造化的艰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大自然的每一笔都是杰作,即使最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抹,也足以让我们心惊。
          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憩园。修道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万丈红尘,我自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人欲望的膨胀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买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放的喜悦而吉祥的神色?
          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王维、苏轼的诗文中见过苔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读着这些诗句,我好像一步返回古代,返回到诗经时代的大自然,返回到那长满苔藓、车前草、三叶草、野百合的阡陌小径和古道!返回到那生长明月清风白云,孕育诗情画意哲思的田园和山水中!想想这样的情境:天上白云飘过,地上众鸟啼鸣,远处是葱茏无边的林莽,眼前是原野、小桥、流水、人家,一条铺着苔藓、摇曳着苇草和狗尾巴草的小径将远山近水和三五行人连接起来,将人与无边的自然连接起来。世界,是一首怎样浑然纯静的诗!
          每一次诵读古文,读到苔藓幽径的句子,我就禁不住出神。它引我沿着诗中那小径,走向时间的深处和更深处。
          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也许只有在深山老林中尚存一些残余。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人的劫掠!城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电子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
          在滚滚的人欲面前,古老的大地竟无力守住它最原始的记忆——那幽蓝纯朴的苔藓。
          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和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
          苔藓在我们的文化中、意识中、诗歌中消失了。电脑写作、电脑排版,电脑传递,电脑阅读;但是,把全世界的电脑集中起来,能构思和培育出一寸仅仅一寸鲜活的苔藓吗?
          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
          在人撤退的地方,苔藓会温柔地去占领,然后就有碧绿的幽蓝的记忆渐渐复活和呈现。
          是的,在自然面前,在永恒面前,人应该懂得敬畏,学会静默和倾听,甚至发自内心的谦卑。因为“我们唯一能获得的智慧是谦卑的智慧”。
          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
          苔藓。苔藓。苔藓……
    (1)请结合选文6-11段,概括作者看见不同处所的苔藓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2)品味下列语句,完成下列问题。
    ①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和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
    ②“苔藓。苔藓。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从全文看它有何结构作用?
    (3)第10段融合了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请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4)作者通过对苔藓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自己哪些情思?

    组卷:14引用:1难度:0.3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茱萸之谜余光中      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据史料推测重九佩戴茱萸的习俗源自汉初,到唐朝则大盛,且佩戴方式也多种多样。
    B.文段6为了说明茱萸辟邪除害的医学根据,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引用的说明方法。
    C.茱萸被屈原鄙视是因为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

    组卷:1引用:1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