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一(下)段考语文试卷(四)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学即人学,这是我们长期服膺的观念。但一味强调人学,会使我们陷于重人轻物的境地。汉语中“人物”一词是个天才的发明,它表明人不能没有物的帮衬。实际上作家在写人时必定会写到物,甚至会通过写物来写人。因为物在某种意义上延伸了人的自我,写物常常能达到更好的写人效果。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人的外形大同小异,要想突出某人的识别特征,最简便的方法莫过于介绍其身边之物。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无比强烈,物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与人紧密贴合、黏合甚至是融合,成了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迄今为止对物的研究远远不足,这导致我们读不懂许多与物相关的叙事。一些与人关系密切之物,如服饰、饮食和住宅等,往往携带着多种复杂巧妙的意义。在此意义上,如果承认文学即“人学”,那么说文学是“物学”也没毛病。所谓文学批评中的“物转向”,就是将聚光灯对准原先处于陪衬地位的物,使其和人一道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物只有作为与人有关,尤其是与需求、欲望等有关的隐喻与象征,才会在叙事中获得特别的意义,成为耐人寻味的符号。
文学是一种精神生产,为了尽可能让读者产生类似于真实生活中的“具身体验”,作者免不了要写到一个个具体的物,而物的一个特点是似乎可以按原样复制出来。土耳其小说家帕慕克不但有小说名为《纯真博物馆》,他还在伊斯坦布尔建了一座与作品同名的博物馆,馆内陈设女主人公的裙装、首饰,大量零碎物件。
帕慕克的所作所为,是文学既是“人学”也是“物学”的一个极好证明,作者当然会对自己创造的人物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样的深情也会倾注于作品中的物——那些在创作期间萦回于脑海的东西,在作品完成后仍然念滋在滋挥之不去,因此他们会有将其实体化的冲动。之所以纯真博物馆等建筑产生,也是因为相关作品中的物叙事太过成功,怀想不已的人们因此要让它们从“心内”来到“心外”,以达到在现实世界中与其亲密接触的目的。
纯真博物馆的存在彰显出精神生产在很多情况下是物质生产的前提。济慈用“真”来形容想象之美,说明他看到了虚构事物有朝一日可能变为现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过的香格里拉,最初给人的印象都是虚无嫌缈、无迹可寻的,如今却被人们以各种方式复制到现实生活之中,以其为名的观光地和酒店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到物叙事具有超出文学之外的重要意义。
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说“梦中之西湖”胜过真实的西湖,明代文人喜欢讨论只存在于纸上的图林,此类表述归结起来就是“心中之物”胜过“心外之物”,中国哲学史上有许多人服膺这一重要观念,相近提法有“心即物”“心外无物”“心物不二”和“万物皆备于我”等。对物叙事的认识应该置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上,如此方能准确把握我们这方面的叙事传统。
比利时汉学家李克曼认为永恒之物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他甚至还为这种态度提供了原因——之所以物要“存于人心”,是因为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几乎都伴有对大量艺术珍品的抢掠和焚烧。李克曼所说的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建筑物使用的材料一般都不大结实,为此每隔一段时期便要重新修建。比如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迄今已经历了29次重修。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比现象世界更接近真理,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亚里士多德对“心中之物”的高度肯定,让我们看到物叙事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摘编自傅修延《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可文学即人学的观点,但反对只强调人学而忽视物学,因为物也是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B.目前我们要加强对文学中物的研究,尤其是一些与人关系密切的物,探究其携带的多种复杂巧妙的意义。
C.文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其作品中的物只有与人有关,具有一定的隐喻与象征,才会获得特别的意义。
D.物叙事是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仅具有文学创作上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学研究中重人轻物的现象写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新颖独特。
B.文章认为比利时汉学家李克曼分析了永恒之物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的原因是不正确的。
C.文章注重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剖析物叙事在文学中的根本意义,论据丰富而有力。
D.文章论证了“人学”“物学”的统一性,是因为两者自身存在无法剥离的紧密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一词妙在将“人”与“物”组合在一起,表明两者在识别某人时具有同等作用,都应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B.唯物主义认为精神依赖于物质,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前提,作品中的物往往是事先存在的。
C.人们会有将作品中成功的物叙事实体化的冲动,因为人们渴望将物从“心内”来到“心外”,以达到在现实世界与其亲密接触的目的。
D.中国哲学上有人认为“心中之物”胜过“心外之物”,亚里士多德对“心中之物”也高度肯定,这表明中西方都有相同的叙事传统。组卷:0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从居住小区楼下到工作地点的商业区,到处都是便利店的影子,7—11、便利蜂、全时……五花八门的店头,穿着整齐的店员,24小时对顾客笑脸相迎。便利店店面虽小但涵盖了日常所需的基本商品。很多人可以一周不去超市,但总要去几次便利店。特别是对赶时间的上班族而言,生活节奏快,上下班期间需要买快餐、饮料或零食,而超市空间大,找到目标商品需要时间。便利店则不同,商品摆放一目了然,从进店到买单,不会超过5分钟。
近年来,便利店的发展势头迅猛,投身便利店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不过从单个便利店覆盖人数来测算,我国还远未达到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水平,即平均约23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另外,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了社区和商业区的数量,极大地扩大了便利店的市场容量,密度不断提升的人口环境也让更多地区满足便利店的经营条件。未来,我国便利店有着可观的市场前景。
(摘编自《“无所不能”的便利店》) 材料二:
(摘编自《2021—2022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监测报告》) 材料三:在零售业发展史上,产品多样化的百货店可以说是业态的第一次革命,以工厂的运作方式为特点的连锁店则可看成是第二次革命。第三次革命以没有售货员、只有服务人员或结算人员的超市的出现为标志,其后则是便利店和网店的新业态。1992年国家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便利店、超市等先进的零售方式进入中国,逐步形成了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业态并存的零售方式。
随着农业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城市社区商业取代传统乡村社会的集市开始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很多市民在居住地附近或底商经营餐饮、理发等服务。在更大的背景中,二、三产业也开始逐步在城市集中,既能合理配置城市服务、教育、公共卫生等资源,又能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空间布局的变化影响零售业的规模和分布,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中国城市零售业态的转变。同时,零售业作为流通的最后通道也能带动经济增长。
当下,在电商等的冲击下,大型百货商店和超市时过境迁。我国经济增幅从过去的“八九不离十”下降到“七上八下”,再到如今的6.7%,零售领域劳动力成本也大幅增加,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超市、百货店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超市、百货店等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并没有很好地与社区等紧密结合,服务型不够足。相比之下,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商业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不管是从距离还是心理上都更贴近消费者。
社区商业的发展看上去似乎“前途无量”,而实际上尚难说尽如人意。一方面便利店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不强。当前占社区商业很大比例的仍是传统的乡镇商业,小餐饮店、理发店等行业分布较多,专业化、现代性的经营业态则相对较少。经营方式落后,从业人员素质、服务等不能与居民需求同步,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商业的发展。
事实上,国家对服务性社区商业的发展一直高度重视。2015年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居民生活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但落实并不到位,实施和执法力度都远远不够,未来应发挥政府、居委会、投资商、经营商、居民等各方作用,探索多种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摘编自《便利店背后的城市之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那些赶时间的消费者来说,便利店与超市相比,最大的好处就是消费者容易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结账快,节约时间。
B.近年来,我国便利店的发展十分迅速,参与的人数也很多,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占有比例并不高。
C.我国便利店近年来的市场规模体量较大,市场值持续上涨,虽然同比增长率有所升降,但均一直维持在6.3%以上。
D.我国对服务性社区商业十分关注,出台了多项政策,但因传统的乡镇商业占社区商业比例过大,导致政策难以落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平均约23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便利店发展也未来可期。
B.我国消费者在便利店购买的商品类型多样,其中购买休闲零食的人数占比为最高,购买乳制品和日用品的人数占比相当。
C.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商业广布城市社区,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必将取代大型百货商店和超市。
D.我国零售业目前形成了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业态并存的方式,这跟我国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国内经营是分不开的。
(3)当前城市社区商业取得巨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组卷:0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奔月(节选)
鲁迅 过了一夜就是第二天。
羿①忽然睁开眼睛,只见一道阳光斜射在西壁上,知道时候不早了;看看嫦娥,兀自摊开了四肢沉睡着。他悄悄地披上衣服,爬下豹皮榻,蹩出堂前,一面洗脸,一面叫女庚去吩咐王升备马。
他因为事情忙,是早就废止了朝食的;女乙将五个炊饼、五株葱和一包辣酱都放在网兜里,并弓箭一齐替他系在腰间。他将腰带紧了一紧,轻轻地跨出堂外面,一面告诉那正从对面进来的女庚道——
“我今天打算到远地方去寻食物去,回来也许晚一些。看太太醒后,用过早点心,有些高兴的时候,你便去禀告,说晚饭请她等一等,对不起得很。记得么?你说:对不起得很。”
他快步出门,跨上马,将站班的家将们扔在脑后,不一会便跑出村庄了。前面是天天走热的高粱田,他毫不注意,早知道什么也没有的。加上两救,一径飞奔前去,一气就跑了六十里上下,望见前面有一簇很茂盛的树林,马也喘气不迭,浑身流汗,自然慢下去了。大约又走了十多里,这才接近树林,然而满眼是胡蜂、粉蝶、蚂蚁、蚱蜢,那里有一点禽兽的踪迹。他望见这一块新地方时,本以为至少总可以有一两匹狐儿兔儿的,现在才知道又是梦想。他只得绕出树林,看那后面却又是碧绿的高粱田,远处散点着几间小小的土屋。风和日暖,鸦雀无声。
“倒楣!”他尽量地大叫了一声,出出闷气。但再前行了十多步,他即刻心花怒放了,远远地望见一间土屋外面的平地上,的确停着一匹飞禽,一步一啄,像是很大的鸽子。他慌忙拈弓搭箭,引满弦,将手一放,那箭便流星般出去了。
这是无须迟疑的,向来有发必中;他只要策马跟着箭路飞跑前去,便可以拾得猎物。谁知道他将要临近,却已有一个老婆子捧着带箭的大鸽子,大声嚷着,正对着他的马头抢过来。
“你是谁哪?怎么把我家的顶好的黑母鸡射死了?你的手怎的有这么闲哪?……”
羿的心不觉跳了一跳,赶紧勒住马。
“阿呀!”鸡么?我知道是一只鹁鸪。”他惶恐地说。
“瞎了你的眼睛!”看你也有四十多岁了罢。”
“是的。老太太。我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
“你真是枉长白大!连母鸡也不认识,会当作鹁鸪!你究竟是谁哪?”
“我就是羿。”他说着,看看自己所射的箭,是正贯了母鸡的心,当然死了,末后的两个字便说得不大响亮;一面从马上跨下来。
“羿?……谁呢?我不知道。”她看着他的脸,说。
“有些人是一听就知道的。尧爷的时候,我曾经射死过几匹野猪,几条蛇……”
“哈哈,骗子!那是逄蒙老爷和别人合伙射死的。也许有你在内罢;但你倒说是你自己了,好不识羞!”
“阿阿,老太太。逄蒙那人,不过近几年时常到我那里来走走,我并没有和他合伙,全不相干的。”
“说诳。近来常有人说,我一月就听到四五回。”
“那也好。我们且谈正经事罢。这鸡怎么办呢?”
“赔。这是我家最好的母鸡,天天生蛋。你得赔我两柄锄头,三个纺锤。”
“老太太,你瞧我这模样,是不耕不织的,那里来的锄头和纺锤。我身边又没有钱,只有五个炊饼,倒是白面做的,就拿来赔了你的鸡,还添上五株葱和一包甜辣酱。你以为怎样?……”他一只手去网兜里掏炊饼,伸出那一只手去取鸡。
老婆子看见白面的炊饼,倒有些愿意了,但是定要十五个。磋商的结果,好容易才定为十个,约好至迟明天正午送到,就用那射鸡的箭作抵押。羿这时才放了心,将死鸡塞进网兜里,跨上鞍鞒,回马就走,虽然肚饿,心里却很喜欢,他们不喝鸡汤实在已经有一年多了。
他绕出树林时,还是下午,于是赶紧加鞭向家里走;但是马力乏了,刚到走惯的高粱田近旁,已是黄昏时候。只见对面远处有人影子一闪,接着就有一枝箭忽地向他飞来。
羿并不勒住马,任它跑着,一面却也拈弓搭箭,只一发,只听得铮的一声,箭尖正触着箭尖,在空中发出几,点火花,两枝箭便向上挤成一个“人”字,又翻身落在地上了。第一箭刚刚相触,两面立刻又来了第二箭,还是铮的一声,相触在半空中。那样地射了九箭,羿的箭都用尽了;但他这时已经看清逄蒙得意地站在对面,却还有一枝箭搭在弦上正在瞄准他的咽喉。
那时快,对面是弓如满月,箭似流星。飕的一声,径向羿的咽喉飞过来。也许是瞄准差了一点了,却正中了他的嘴;一个筋斗,他带箭掉下马去了,马也就站住。
逄蒙见羿已死,便慢慢地蹩过来,微笑着去看他的死脸,当作喝一杯胜利的白干。刚在定睛看时,只见羿张开眼,忽然直坐起来。
“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他吐出箭,笑着说,“难道连我的‘啮镞法’都没有知道么?这怎么行。你闹这些小玩艺儿是不行的,偷去的拳头打不死本人,要自己练练才好。”
“即以其人之道,反诸其人之身……”胜者低声说。
“哈哈哈!”他一面大笑,一面站了起来,“又是引经据典。但这些话你只可以哄哄老婆子,本人面前捣什么鬼?俺向来就只是打猎,没有弄过你似的剪径②的玩艺儿……”他说着,又看看网兜里的母鸡,倒并没有压坏,便跨上马,径自走了。
“……你打了丧钟!……”远远地还送来叫骂。
“真不料有这样没出息。青青年纪,倒学会了诅咒,怪不得那老婆子会那么相信他。”羿想着,不觉在马上绝望地摇了摇头。
(有删改)【注】①羿,即后羿,擅长射箭,在民间流传着“后羿射日”的故事。羿为太阳神的臣子,嫦娥的丈夫。羿为了成仙,从西王母之处得到不死灵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界舍不得撒下妻子,就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藏药时,被逄蒙看见了。一天,逄蒙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在危急之时将药一口吞了下去,而飞上了天。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逄蒙杀羿”的传说见于《孟子•离娄》:“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②剪径,拦路抢劫。
文本二:
《奔月》选自鲁迅的《故事新编》,《奔月》与鲁迅亲历的一场人事纠葛有关。这场纠葛由“狂飙社”的高长虹挑起,这位曾经与鲁迅过从甚密的青年,在《给鲁迅先生》《给韦素园先生》两封公开信和《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请大家认清界限》《公理与正义的谈话》《火时代的命运》等文章中多次公开挑衅,指责鲁迅为“世故的老人”“已不着言语而敲了旧时代的丧钟”等。面对高长虹的造谣生事、诋毁攻击,鲁迅刚开始置之不理,但后来愈演愈烈,甚至流言波及许广平,鲁迅终于怒不可遏,予以反击,写下了《奔月》。
(摘编自瑞文网)(1)下列对小说《奔月》(节选)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躄过来”“微笑着去看他的死脸,当作喝一杯胜利的白干”,作者运用戏谑的语言讽刺了逄蒙的小人得志、冷酷绝情。
B.“五个炊饼、五株葱和一包辣酱”在文中出现两次,且将数目写得那样详细准确,看似闲笔,实际上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C.文中老太太的形象鲜明,小说叙写老太太谩骂羿,细致描绘她的心理、神态,形象地勾勒出老太太的泼辣和喜好算计。
D.《奔月》取材于神话传说,但其创作与现实有关。面对高长虹的造谣生事、诋毁攻击,鲁迅最终怒不可遏,写下了《奔月》。
(2)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羿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奔月》选自鲁迅的《故事新编》。有评论认为,《奔月》讲述的故事由历史、新编、自我三个层面构成,内容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3难度:0.2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杨慎因政治斗争被罚戍云南三十余年,他所著《南诏野史》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彩云见南中,在今大理府赵州之白崖。云南之名始此。”人们将云南诗意地描绘成“彩云之南”“七彩云南”,①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彩云高频出现,不但康熙、乾隆、光绪时期三部《云南县志》中的“祥异”条目均有记载,近年来也经常被摄影爱好者拍到。云南还是一个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格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组卷:6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记者:对于太空中的一些未知情况,您是否也有过害怕和恐惧?
王亚平:于我而言,在我的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时刻——当年义无反顾地参加航天员选拔、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身穿航天服准备为国出征太空……在这些时刻,我心里充满的都是对祖国的热爱、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让我有勇气克服重重困难走到现在。
作为一名中学生,未来充满了未知,而对未知世界的害怕和恐惧是人之常情,王亚平的回答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