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

  • 1.下面这段话作者想表达什么?(  )
          戴眼镜真是痛苦。我最喜欢看电视剧,看少儿电视节目。可爸爸妈妈都不让我看,说我眼睛不好就是因为彩电看多了。我还喜欢上体育课,真希望能尽情地跑啊跳啊,但总怕把眼镜碰坏。有一次,全校跳绳比赛,我的眼镜掉在地上,没能得第一名。还有一次我参加艺术团绘画比赛,由于眼镜框松了,我只好用一只手扶着眼镜继续画,结果比赛结束的铃声响了,我还没画完呢。唉,我什么时候告别这讨厌的小眼镜呢?

    组卷:11引用:1难度:0.8
  • 2.给下面这段话取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
          屋前的墙根下整理出一片巴掌大的空地,想到要种几株花,突然发现无处取土。邻居踅了过来笑了笑:可以打电话订购,但是价钱很贵。泥土也得花钱了吗?我不禁愕然。花草的根系可怜的裸露着,四处找不到泥土。泥土和大地渐渐的撤出了我们的生活。出入于泥土的许多小动物也不见了。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慵懒的蚯蚓,神经质的蚂蚱,鬼鬼祟祟的四脚蛇,纹丝不乱的蜗牛,浩浩荡荡的蚂蚁队列,还有拳头大的蛤嫫笨拙地跳过田埂。

    组卷:20引用:1难度:0.5
  •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______飞。

    组卷:10引用:1难度:0.8

二、阅读

  • 9.阅读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然后答题。
          ①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②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③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④“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组卷:12引用:2难度:0.3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日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3)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最恰当的是
     

    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A.而谢曜喜好否定他人,谢曜每每说出论点,弘微常常以为其他话语很乱。
    B.而谢曜喜好诋毁他人,谢曜每每提出观点,弘微常常说其他很乱的话语。
    C.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D.而谢曜喜好称赞人物,谢曜每每表明论点,弘微常常用其他的话语来扰乱。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荥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潆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C.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组卷:17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