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铅山一中高二(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3 21: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和学术概念之一,由“中华”和“民族”两部分构成。“中华”是中国固有词汇,其词义虽历经变迁,但仍相对稳定。“中华”二字有两层含义:第一,中华民族起源和生息于同一片中华大地;第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
          第一,何谓中华大地?中华大地东起兴安岭,北至蒙古高原,西至葱岭,南达海洋,随着历史发展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历史地理空间。近代以前,世界各大文明都无固定边界,文明边界随王朝兴袁而盈缩不定。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中华大地,也随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兴替而不断变迁。总体而言,从夏商周到秦汉,从秦汉到明清,统一国家的周期性重建和发展,使中华大地不断扩大。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发展,至清代达到高峰,东北地区、正北蒙古、西北新疆,西南西藏与内地共同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最终统一起来。如果说,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版图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逻辑结论,那么,中华大地的历史生长也至此成熟。近代以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疆界成为现代国家的生存必需。中华大地不再只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更须寻求此历史空间的现代法理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取得了国家形式,中华大地也确立起法定疆域。中华大地从传统天下体系中摆脱出来,不再因王朝兴衰而盈缩不定,从而为中华现代国家奠定了稳固的领土要素。中华大地的历史呈现及其现代法理化,为解决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基础性的时空框架。中华大地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内生息繁衍的人们,无论语言、习俗、宗教、人种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历史和现今的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也主要在此疆域内展开。这赋予中华民族鲜明的属地性。
          第二,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五千余年,必有其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这个机理就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自发生长和外来融入的文化,只要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便利的生活,皆可一律利用,皆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的长期共存和交融,使中华民族养成了兼容并蓄的品质。
          不过,文化的多元性,并不意味着历史没有发展方向。多元文化平等相处、互为取鉴的关键是政治统一。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是统一的周期性重建和扩大。追求统一,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政治文化心理:即以统一为正义、分裂为不义:以统一为理想政治的前提,而历史上的分裂,不过是为更高程度的统一准备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并不建立在某种文化特质基础上,相反,政治统一为多元文化提供了基本框架。中国古代政治早熟,在多元文化的保存上,表现得相当游刃有余。文化的多
    元性,与其说是一种刻意建构,不如说是固政治统一的自足而造成的文化从容状态。
    (摘编自《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基本内涵与建设逻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及今,我国固有词汇“中华”的含义有过演变,但总体而言,变化并不大。
    B.近代以前,伴随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的兴衰,中华文明的边界在不断地变化。
    C.中国疆域随王朝更替而变化,其不断扩大源于封建统一国家不断的周期性重建。
    D.中国的政治统一是多元文化平等相处的关键,其为多元文化也提供了基本框架。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论,第二至五段是分论部分。
    B.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明确了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华民族”的含义。
    C.文章第二、三段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中华大地”的范围是盈缩不定的。
    D.文章结尾承接上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大地不应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而应是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疆界。
    B.可以说“中华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是互为因果的。
    C.因为各国都拥有优秀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入,所以每个民族具有兼容并蓄的品质。
    D.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这一问题因共和国的成立和法定疆域确定而具备解答可能。

    组卷:11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心象出没!5月27日20时30分,15头野生亚洲象进入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城。视频监控中,成年野象把小象护在中间,在公路上横向一字排开,浩浩荡荡,一路向北。
          原保护区内外适宜的栖息地减少,是野象逃离西双版纳家园的根源。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境内亚洲象分布最多、最集中的地区。错综复杂的公路和铁路将一块块森林切割,持续发展的村庄和城市也在一天一天蚕食着大象本就不多的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区域内外土地利用形式不同,保护区内是森林,保护区外是农田,但这些地方原来都是野生大象的栖息地。正常情况下,大象白天在保护区内的大树下乘凉,到溪边玩水、休息,傍晚走到保护区和村庄中间的过渡带寻找苞谷、甘蔗、水稻等食物。
    “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需要当地政府、更高级别管理部门来想办法解决。”张立分析说,对于自然环境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西双版纳等地,不能以GDP为其发展的唯一评判标准,这些地区承担着更重要的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任。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5月30日)材料二:
          韩正表示,各国命运休戚与共。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我们需要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一个清洁美丽的地球,一个开放包容的地球。今年,中国将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这次大会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我们要携手努力、抓紧行动,确保大会取得积极成果,共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一是要走合作共赢之路,加强沟通,相向而行,共促框架谈判进程。二是要走雄心与务实兼备之路,科学研究和制定2020年后行动目标,确保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三是要走共同提升之路,加强资源调动和执行保障力度,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执行能力。
          韩正表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将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
    (节选自新华社,2021年1月15日)材料三: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大地伦理”具体的实践法则虽然并不适用,但是其基本思想却能够提供相当重要的道德理由。这一思想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处于共同体之中,它们拥有相同的祖先,经历过相同的演化历史,通过休戚与共的生命之网互相影响、互相塑造。人类自始至终都是生命共同体的成员。人类驯化了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它们也以各种方式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文化、习俗,甚至情绪反应和身体构造,因此也可以说它们同样驯化了人类。森林、草原和海洋,提供了维持人类文明的基本物质资料,同时也是神话传说、艺术创造的灵感来源以及人类历史巨变的舞台和观众。
          生物多样性危机源于人类对自身的这种根本境况的遗忘,源于对身处其中且须臾不可离的生命共同体的遗忘。这种遗忘是近代西方文明发展的副产品。随着科学和技术革命,在宗教、哲学、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下,近代西方人对人性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越来越深的误解。伴随西方文明的扩张,这种误解在全世界造成了灾难性后果。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德理由,根植于对人类作为生命共同体成员这一根本境况的重新认识,根植于对人类加诸自身的人性幻想的彻底抛弃。现代演化生物学和生态学已经全面而具体地揭示出事物普遍联系的整体自然观。奈斯呼吁我们构建与此相符的生态智慧和具体的实践规范。罗尔斯顿强调,作为产生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价值事物的母体,自然具有至高的系统价值。而克里考特则指出,随着生态自然观的揭示,人类的“生命同理心”将大大增强,能够也应当认识到所有生命形式的内在价值。其实,这些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共同基石就在于一条可普遍化的道德原则:你应当善待产生并维持你之存在的共同体。而生物多样性则是生命共同体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生命共同体得以延续的最基本的条件。在此意义上,人类作为自然之子的身份,恰恰是他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道德理由。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3月9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西双版纳能够解决好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且不以GDP为其发展的唯一评判标准,就能承担起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任。
    B.地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人类要获得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共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C.“大地伦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处于共同体之中,它们经历过相同的演化历史,通过休戚与共的生命之网互相影响、塑造。
    D.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扩张,对人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的误解在全世界造成影响,这导致了人类对自身根本境况的遗忘,产生了生物多样性危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原保护区内外适宜的栖息地减少,森林被公路和铁路切割,持续发展的村庄和城市是导致野象逃离西双版纳的原因。
    B.材料二认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要走合作共赢之路、雄心与务实兼备之路、共同提升之路,中国将与全球其他国家共促生物多样性治理框架谈判。
    C.材料一、二都谈到了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已经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以高质量的要求,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D.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形成因果联系,材料三内容是材料二内容的解释说明。
    (3)三则材料都谈及“生物多样性”问题,但每一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请概括分析每一则材料的侧重点。

    组卷:2引用:5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与旧
    沈从文
    (民国十八年)
          时代有了变化,宣统皇帝的江山,被革命党推翻了,前清时当地著名的刽子手,一口气用拐子刀团团转砍六个人头不连皮带肉所造成的奇迹不会再有了。被排的全用枪毙代替斩首,于是杨金标变成了一个把守北门城上闩下锁的老战兵。
          老战兵若不往长潭钓鱼,就坐在城头那尊废铜炮上看人来往。或把脸掉向城里,可望见一个小学校的操坪同课堂。那学校为一对青年夫妇主持,或上堂,或在操坪里玩,城头上全望得清清楚楚。小学生好像很欢喜他们的先生,先生也很欢喜学生。那个女先生间或把他们带上城头来玩,见到老战兵盾牌,女的就请老战兵舞盾牌给学生看。
          霜降节前一天,老战兵大清早起来,看看天气很好,许多人家都依照当地习惯大扫除,老战兵也来一个全家大扫除。工作得正好时,守城排长忽然走来,要他拿了那把短刀赶快上衙门里去,衙门里人找他有要紧事。
          他到了衙署,一个挂红带子的值日副官,问了他几句话后,要他拉出刀来看了一下,就吩咐他赶快到西门外去。
          一切那么匆促,那么乱,老战兵简直以为是在梦里。正觉得人在梦里,他一切也就含含糊糊,不能加以追问,便当真跑到西门外去。到了那儿一看,没有公案,没有席棚,看热闹的人一个也没有。除了几只狗在敞坪里相咬以外,只有个染坊中人,挑了一担白布,在干牛屎堆旁歇憩。一切全不象就要杀人的情形。
          老战兵想,“这年代还杀人,真是做梦吗?”
          敞坪过去一点有条小小溪流,几个小学生正在水中拾石头捉虾子玩,老战兵走过去同他们说话:“还不赶快走,这里要杀人了!”
          几个小孩子一齐抬起头来笑着:
    “什么,要杀谁?谁告诉你的?”
          老战兵心想,“真是做梦吗?”看看那染坊晒布的正想把白布在坪中摊开,老战兵又去同他说话:“染匠师傅,你把布拿开,不要在这里晒布,这里就要杀人!”
          染匠师傅同小学生一样,毫不在意,且同样笑笑的问道:“杀什么?你怎么知道?”
          老战兵心想,“当真是梦么?今天杀谁,我怎么知道?”
          正预备回城里去看看,还不到城门边,只听得有喇叭吹冲锋号,当真要杀人了。队伍已出城,一转弯就快到了。老战兵迷迷胡胡赶忙向坪子中央跑去。果然有两个年纪轻轻的人被绑着跪在坪子里。并且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脸色白僵僵的。一瞥之下,这两个人脸孔都似乎很熟悉,匆遽间想不起这两人如此面善的理由。一个骑马的官员,手持令箭在圈子外土阜下监斩。老战兵还以为是梦,迷迷胡胡走过去向监斩官请示。另外一个兵士,却拖他的手,“老家伙,一刀一个,赶快赶快!”
          他便走到人犯身边去,擦擦两下。见了喷出的血,他觉得这梦快要完结了,一种习惯的力量使他记起三十年前的老规矩,头也不回,拔脚就跑。跑到城隍庙。庙里人见着那么一个人,手执一把血淋淋的大刀,吓得要命,忙跑到大街上去喊叫街坊。
          一会儿,从法场上追来的人也赶到了,同大街上的闲人七嘴八舌一说,都知道他是守北门城的老头子,都知道他杀了人,且同时断定他已发了疯。
          老战兵躲在神桌下,只听得外面人声杂乱,究竟是什么原因完全弄不明白。等了许久,不见县知事到来,心里极乱,又不知走出去好还是不走出去好。
          再过一会儿,听到庙门外有人拉枪机柄,子弹上了红槽。
          又听到一个很熟悉的妇人声音说,“进去不得,进去不得,他有一把刀!”
          接着就是那个副官声音,“不要怕,不要怕,我们有枪!一见这疯子,尽管开枪打死他!”
          老战兵心中又急又乱,不知如何是好,只是迷迷胡胡的想,“这真是个怕人的梦!”
          接着就有人开了庙门,在门前大声喝着,却不进来。且依旧扳动枪机,俨然即刻就要开枪的神气。
          又听那副官说,“进去!打死这疯子!”
          人丛中不知谁个厉声喊道:“疯子,把刀丢出来,不然我们就开枪了!”
          老战兵想,“这不成,这梦做下去实在怕人!”他不愿意在梦里被乱枪打死。他实在受不住了,接着那把刀果然啼的一声响抛到阶沿上去了,一个兵士冒着大险抢步而前,把刀捡起。其余人众见凶器已得,不足畏惧,齐向庙中一拥而进。
          老战兵于是被人捉住,胡胡涂涂痛打了一顿,且被五花大绑起来吊在廊柱上。他看看远近围绕在身边象有好几百人,自己还是不明白做了些什么错事,为什么人家把他当疯子,且不知等会儿有什么结果。眼前一切已证明不是梦,那么刚才杀人的事也应当是真事了。有个人闪不知从老战兵背后倾了一桶脏水,从头到脚都被脏水淋透。
          副官以为这疯子被水浇醒,已不再痰迷心窍了,方走近他身边,问他为什么杀了人。
    “为什么?你不明白规矩?你们叫我办案,办了案我照规矩来自首,你们一群人追来,要枪毙我,差点儿我不被乱枪打死!你们做得好,做得好,把我当疯子!你们就是一群鬼。”
          当地军部玩新花样,处决两个共产党,不用枪决,来一个非常手段,要守城门的老刽子手把两个人斩首示众。可是老战兵却不明白衙门为什么要他去杀那两个年青人。那一对被杀头的,原来就是北门里小学校两个小学教员。
          小学校接事的还不来,北门城管锁钥的职务就出了缺——老战兵死了。全县城军民各界,于是流行着那个“最后一个刽子手”的笑话,无人不知。并且还依然传说,那家伙是痰迷心窍白日见鬼吓死的。
    (1935年夏(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青年夫妻的描写着墨不多,主要借助老战军的视角,展现了两人自由乐观、面对死亡淡定从容的革命者形象。
    B.老战军在西门杀人,既有政府工作人员的指派,也有来自他自己的思维惯性。
    C.老战军糊里糊涂处决了两个年青人,在人们的取笑中死去,作者对其充满讽刺。
    D.城里的人们都不关心革命夫妻的被杀和老战军的死,由此可见他们愚昧麻木至极。
    (2)请结合文本分析“梦”在小说中作用。
    (3)本文题目为“新与旧”,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 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国庆档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②观众们在影片中重温了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浴血奋战、保家卫国。③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④截至10月7日,票房总额已突破30亿元,⑤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又一部现象级作品。⑥超过七成的观影人群表示:“⑦如果没有这部电影,他们不知道当时有过一场如此艰辛的卫国战争,更不知道‘冰雕连’的英雄们。没有人生来是英雄,英雄是每一个心有牵挂的平凡人!”⑧主旋律电影越来越被观众接受,很多年轻的观众在观影后主动查阅有关长津湖战役的历史资料。
    (1)语句
     
    ,修改:
     

    (2)语句
     
    ,修改:
     

    (3)语句
     
    ,修改:
     

    (4)语句
     
    ,修改:
     

    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21年5月份,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一名大二男生唐同学为了去看看这个世界,决定乘坐公交车从上海到北京。一路上他耗时6天5夜,乘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了1291个站点,弯弯曲曲地走了1810公里,花费了381元车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上海到达北京。
          有人说,坐高铁、飞机更加高效快捷,这样坐公交车完全是浪费时间,大学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有人说通过坐公交车旅行,能够感受到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在路上”何尝不是一种研学,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上学到的经历;还有人认为这位同学有勇气和智慧,这趟属于一个人的旅途有缜密的计划,有满满的收获……
          针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以光明中学高二学生李华的身份给这位同学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