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省十堰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12/28 5: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像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就是通过对故乡一些自杀个案的追踪采访、记录和反思,指出巨大的医疗负担和尖锐的家庭关系,仍是威胁中国农民生存尊严的重要因素。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像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以作家自己“卧底”传销组织的亲身经历,鲜活演绎“传销”这颗社会毒瘤之所以屡除不灭的缘由。而李天田的《相亲记》则通过自己的相亲经历,揭示了各类婚介机构的隐秘内幕,对人们的道德伦理提出了尖锐的质疑。此外,像韩石山的《既贱且辱此一生》、黄永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等作品,在追忆自我成长经历的同时,不断追问历史深处的沉重与诡异。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材料二:
显然,就像文学写作从来就没有绝对真实一样,“非虚构文学”和“非虚构写作”从来就离不开“虚构”。也就是说,“非虚构”绝对不等于“真实”。“非虚构文学”和“非虚构写作”中的“非”在“虚构”的面前,它的含义暧昧又含糊不确定,它的态度“骑墙”且模棱两可,完全没有“不”的完全否定的意义,而处于否定与非否定之间,似是而非。比如:理性、非理性、不理性,可以从这三个词汇中看到虚构、非虚构、不虚构的价值取向。因此,所谓的“非虚构文学”和“非虚构写作”,其实是一种微观写作,是个性化甚至个人化的写作,即某些评论家强调的“独立性”。
“非虚构文学”和“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写作形式或者模式是可以存在的,它对鼓励作家打破文学创作理论、体裁、题材、创作方法和技巧的限制,创造性地完成作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从文学体裁上来说,“非虚构文学”不是一种文学体裁,只是一种创作形态、类型:从文学创作方法上来讲,恰如“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所形容的那样,无技巧不是没有技巧,而是打破传统陈规,吸收一切文学技巧,并灵活地为我所用,“非虚构写作”正是这样的一种写作模式,它吸收和借鉴任何文学体裁的方法和技巧,达到作家所需要的一种自由的、独立性的表达。
(摘编自丁晓平《“非虚构”之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具备鲜明的主观介入性的特点,直接呈现创作者的理性思考和辨析,不做感性的抒情。
B.“非虚构写作”突出现场纪实,深入当下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拒绝主题思想的宏大性。
C.要根治作品“不接地气”的病症,作家就不能够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凭既往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问题。
D.“非虚构写作”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为主要审美目标,因此,它必然存在艺术性偏弱的先天不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积极主动地深度介入现实,《封面中国》《生死十日谈》等即是深度介入现实的典例
B.《中国,少了一味药》《相亲记》都通过叙述自我的亲身经历,来聚焦当下社会现实某个领域的重大问题。
C.“非虚构文学”和“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微观写作,并不排斥“虚构”,“非虚构”并非等同于“真实”。
D.“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着意突破传统陈规的制约,吸收借鉴各种文学体裁的方法和技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所述中不属于“非虚构”范畴的一项是
A.何建明的《山神》叙述当代中国“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30多年挖山不止,开凿“天渠”,改变了山村面貌的故事。
B.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通过人物的人生行旅、育种科研和精神世界的多维观照,塑造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形象。
C.李春雷的《木棉花开》以意象思维叙事写人,本真地凸显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这位改革开放前行者的伟岸身影。
D.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4)洪治纲和丁晓平两位学者对于“非虚构写作”所持见解有哪些相同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组卷:7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位老人的讲述①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犯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疲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②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图,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③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④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白蜇肿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
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听说我投了反对票时,特意上山来做我的工作。我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流传在我们氏族的葬熊的神歌: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
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的乌鸦。
我们把你的眼睛,
虔诚地放在树间,
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营地虽然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安草儿进来了,他又往火上添了几块柴火。这团母亲送我的火虽然年龄苍老了,但它的面容却依然那么活泼、青春。
我走出希楞柱。混合着植物清香气息的湿润的空气,使我打了一个喷嘘。这个喷嚏打得十分畅快,疲乏一扫而空。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满怀忧伤地看着那条路。安草儿走了过来,跟我一起看着那条路。那上面卡车留下的车辙在我眼里就像一道道的伤痕。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跟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木库莲⑤回来了!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
(节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注]①题目为编者加。“一位老人”即文中的“我”,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妻子。②安草儿,老人的孙子。③达吉亚娜,老人的女儿。④希楞柱,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⑤木库莲,一头白色驯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作者认为这是因为雨和雪也跟老人一样,慢慢老了,所以,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
B.“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说明他从没把这件事当作一件重大的事来做扶择。他纯真善良,真心喜爱大山里的生活,真诚关心驯鹿。
C.老人为古书记唱的那首葬熊的神歌里,有对熊的感恩与谢罪,也有对熊的虔敬与推崇,这是图腾崇拜观念的一种体现。
D.通过老人的讲述,我们可以感受到鄂温克人在与现代文明抗争的历程中显示出的坚韧、悲悯与无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说“我等来的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用比喻的方式揭示出现代文明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涌入鄂温克族,给其带来的巨大冲击。
B.第三段中老人用一组排比,说自己离开大山,会眼瞎,会耳聋,会不能嘴气,既表达了她坚守大山的决心,也说明老人与外面世界脱节,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生活。
C.老人在述说中多处用对比来表达内心的悲怆,臂如;以往的下山有去有回,这次的下山有去无回;山上的火让人心、眼明亮,布苏的火却没有生命与灵魂。
D.结尾处的木库莲在月夜中回归,地上的白色驯鹿与天上的淡白月亮浑然一体,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场景纯粹温馨,折射的是作者悲悯的情怀。
(3)小说特意选用一个90岁的老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可谓匠心独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4)迟子建借老人之口在小说中说“这是一个我满意的苍凉的自述”,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苍凉”的意蕴。组卷:25引用:7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教育是连接人与生物多样性的桥梁。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有利于身心健康。但 ①
自然教育是体验式的教育,孩子隔着屏幕,( )。自然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闻不到夏天的荷叶香、秋天的桂花香
B.夏天的荷叶香闻不到,秋天的桂花香闻不到
C.闻不到秋天的桂花香、夏天的荷叶香
D.夏天闻不到桂花香,秋天闻不到荷叶香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8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逆”的解释为:①向着相反的方向。②迎接。
材料二:2022年2月6日晚,在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队在0-2落后的局面下,不气馁、不急躁,迎难而上,最终追回并反超比分,以3-2战胜韩国队,再次夺得亚洲杯桂冠。
材料三: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全歼美军一个整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一举逆转了战场态势,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涌现着大批“逆行者”,他们因责任与大爱逆行奉献,成为中国的最美身影。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逆向、逆行、逆战、逆转……
阅读上面的材料后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5引用:1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