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陕西省榆林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8/16 0: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之所以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是因为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变,但是许多乡土的或者说基于人际关系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东西,在城乡之间似乎都还存在。我们今天重读《乡土中国》,无形中就可以去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然后再去理解如今变化后的乡土中国。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传统中国社会做了三点总结。首先,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传统的乡土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是因为人与土地紧密联系,乡土性是基础。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性。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再次,是对私人关系、人情关系的强调。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越是自己熟悉的人关系越强,然后逐渐向外一层层疏远。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大家总能感觉到有人情味,就是因为在这样一种差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
          除此之外,费孝通还强调了乡土中国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无讼理想”。许多乡村的宗族条规都将无讼的理想潜移默化带入到老百姓的生活里,让大家把打官司看成是不很好的事情。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要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这也就意味着法律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是没有效率的,维持乡村秩序、治理乡村事务依靠的是一种“礼”的习俗传统。只有到了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熟悉社会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礼治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条件,才产生了法律契约的关系。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理解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初衷。1947年前后,当时的媒体、学界普遍流行着这样一个话题:未来如果有一个新中国的话,它要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费孝通在当时写这部书,当然是在思考像这样的关乎未来中国走向的大问题。他认为,如果对中国人而言是这样一个维系私人道德的东西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发展一个公共的领域其实是一件不太容易实现的事情,所以就需要在一个更加务实的基础上建设国家,而不是一个过度理想主义的思路。他强调当现代国家建立后,必须要把传统乡土社会中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这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没有完全讨论到的,却是今天的社会里需要注意和强化的。比如我们国家所提出的“共同富裕”就是要避免某一方的资产或所得变成独享的。社会的合理存在就是要有相互性的往来,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费孝通在晚年意识到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完全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转型,他强调说:“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社会生活还处于‘由之’”的状态而还没有达到‘知之’的境界。”这“由之”的状态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不用去问为什么就按传统习俗规定行事;但是今天的世界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就是“知之”的状态。“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共同秩序,这是面临21世纪的世界人类共同的危机。”从原来的乡土社会到如今的全球社会,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就能解决的,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也促成了他在晚年从早期关注社会的乡土结构,转换到对文化价值的讨论上。
          当今的中国已经从封闭的乡土中国走向现代世界,通过诸如“一带一路”等不同文化、文明互鉴的举措,试图用中国曾经的文化逻辑服务于世界文明,从而寻求在走向世界性的过程中化解矛盾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中会遭遇许多挑战,也会有许多博弈,中国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类学、社会学应当注意基于乡土互惠社会的研究对未来中国走向世界所具有的指导价值,基于这种互惠原则,未来中国将从一个地方性的社会存在变成一个世界共同体的存在。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从<乡土中国>中理解中国社会》,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对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时事链接】
          2022年11月北京西城首批“无讼社区”启用。创建“无讼社区”的初衷并不是要制止诉讼,而是将非诉讼纠纷机制挺在前面,实现“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就地化解”目标,从而提升社会治理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法律调解和社区工作的作用,让矛盾纠纷在源头、在基层化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家门口解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作为一本完成于1947年前后、讨论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书,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
    B.在差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这使人们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总能感觉到具有人情味。
    C.把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这是《乡土中国》里完全没有讨论到的重要问题。
    D.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因为发挥了“礼治”的作用,所以“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秩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乡土社会里“礼治”的作用,认为法律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没有效用。
    B.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人们服从于传统习俗的“由之”状态,这种状态是乡村社会的特点。
    C.两则材料都体现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关注和对世界文化价值的深度思考。
    D.从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费孝通的研究侧重于传统社会,重在既往而不在未来。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就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波纹,一圈圈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B.王士晋在《得一录•宗祠条规》写道:“太平百姓,完赋役,无争讼,便是天堂世界盖讼事有害无利……”
    C.费孝通指出,在旧中国礼仪开支与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如出生、结婚、死亡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得不付出的花销。
    D.费孝通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四美方针,被誉为“十六字箴言”。
    (4)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乡土中国》的具体影响。
    (5)如今全国范围内正在推广“无讼社区”,请结合材料简析“无讼社区”与乡土中国中“无讼理想”的不同之处。

    组卷:16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骑桶者【注】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窝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襄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啦,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成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注】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匈帝国因缺煤度过了一个艰难的冬天。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去借煤之前做了各种设想和准备,认为一定会借到煤,说明“我”是一个心思缜密、信心满满、乐观阳光的社会底层小人物。
    B.“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用被动句表现出“我”的骑行状态,与“我”不能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任人宰割的生活处境一致。
    C.小说用“轻”来化解“重”,“飞翔”本是一种很轻灵的举动,但在这里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事件,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
    D.小说最后一句视角的变化意味深长,从“我”转化为地上的人的视角,视角的转移暗示“我”将彻底弃绝这个冰冷的世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对“我”生活环境的描写,交代了人物出场的背景,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奠定了小说沉重的基调。
    B.小说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我”在借煤时所遭遇的残酷打击。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既展现了主人公“我”在借煤时的复杂心理,也便于读者走进骑桶者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
    D.异化是指人无法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骑桶者》与《变形记》的主人公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3)卡夫卡小说的一大特点是虚构与真实相结合,这一特点在本文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煤桶,而不是骑着煤桶去讨煤,小说将会有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①_____,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②_____。青霉素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是一种高效、低毒、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感染性疾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的不断出现,③_____。1944年9月5日,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到2001年,中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已居世界首位。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
    (2)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D.司马迁历尽艰辛磨难,经过无数摧折,才写出这部沥尽心血之作。——《史记》

    组卷:1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理想、幻想和空想都是对未发生之事或未实现之事物的想象。明朝的万户陶成道幻想飞天,自制火箭飞车。不幸殒命,后人称之为“人类载人航天第一人”;中国几代航天人以赶超航天强国为理想,自立自强,奋斗不息,最终“祝融探火”,“天宫”翱翔。理想,是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幻想,是以理想愿望为依据的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但两者如果没有奋斗和行动的加持,就只会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理想、幻想、空想”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