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九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1 14: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1月初,北京市地铁和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宣布,未来北京将建立地铁“白名单”及快速安检通道制度,并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检。
    “人脸识别”和“分类安检”这一组合立即引起了清华大学教授劳东燕的警惕,“地铁作为日常的、提供便利的交通工具,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安检,为什么非要‘刷脸’进行识别?分类安检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存疑,采取什么标准?哪些人会被划入敏感人群?如果被划入特殊对待的类型,该以什么方式来进行权利救济?”她在个人公众号文章里写道,地铁要推行人脸识别前应征求公众意见,收集公民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更要获得被收集人的明示同意。
          劳东燕说,人脸数据、基因、指纹、虹膜这些生物信息是不可更改的,“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更让她担忧的是,数据泄露的危害很大,但相应的保护措施却并不严格,也几乎没有企业或机构在收集人脸信息时,明确告诉被收集者,数据会存储在哪里、如何保护,而个人是否有权利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删除自己的数据。
    (摘编自聂阳欣《人脸识别:不安之术》,《南方周末》)
          材料二:
          12月2日,“天津网信”发布消息称,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于12月1日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信息的,应当经本人同意并约定用途。据此来看,包括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等都将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在分析人士看来,继因疫情影响遇挫后,此次天津方面的“生物识别禁令”或将使刷脸支付再受重击。目前来看,我国的刷脸支付仍处于相对“蛮荒”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企业在快速进行业务的拓展和设备的铺设;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仍未出台正式的官方行业标准,因此也使得我国的刷脸支付仍处于无序的发展状态,王蓬博直言道,当前,由于行业缺乏官方的标准,使得市面上的刷脸支付设备和业务的标准有着很大的差异,相关技术的成熟度有待提升。此外,目前的刷脸支付依旧在数据采集、隐私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潜在问题。
    (摘编自岳品瑜、刘四红《天津立法禁止采集生物识别信息巨头们热推的刷脸支付再受重击?》《北京商报》)
          材料三:
          想要探究出人脸识别为何会大行其道,就必须知道它究竟在替代什么过时的技术。在识别比对领域,人脸识别应用最为广泛还要算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它在广泛地替代曾经的人工比对方法。在这个领域上,人脸识别的技术大大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比如出行中在高铁站、机场等广泛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因此人脸识别用绝对性的优势替代了已经过时的技术手段。另一广阔的市场,就是与普通消费者相关的商业消费领域,比如在手机终端上的刷脸解锁、在无人超市的刷脸支付,这些都是当下非常热门的人脸识别在商业上成功的应运案例。可以说,这也是人脸识别应用较为广泛的市场。因为它在替换各种形态的旧技术,在手机解锁领域,它在替代密码解锁、指纹解锁,在支付领域它在替代操作第三方支付账户、在进入小区的场景中它在替代则是传统的门禁卡技术。
    (摘编自陈少亮《人脸识别,边界在哪》)
          材料四:
          人脸识别并不是一个基于安全导向的发明,实际上,推动人脸识别技术在市场上普及应用的,不是安全考虑,而更多的是基于方便和防范对象更广。
          在这两点之上,又衍生出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利益结构。首先,人脸识别的确可以省人工,比如公园、公司打卡、小区门禁,都可以省事、省监管。其次,人脸识别的购买者、实施者是净获益的。第三,很多人脸识别项目,购买者与承担成本者是分离的,这里面有回扣空间,比如学校、小区的人脸识别项目。
          所以,这种并非以安全为首要考虑的技术,由于其利益结构,几乎必然导向滥用。那么,反过来说,我们就更应该思考其过犹不及之处。
    (摘编自刘远举《人脸识别时代要不要说“不”》,《新京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官方未出台正式的行业标准,使得市场上的刷脸支付标准参差不齐,处于无序的发展状态。
    B.推动人脸识别技术在市场上普及应用的动力更多是基于对方便和防范对象更广的考虑,而不是安全要素。
    C.有关人士认为,近日天津出台的“生物识别禁令”对刷脸支付的打击远大于新冠疫情对其的影响。
    D.人脸识别大大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以绝对的优势取代了以往过时的人工比对方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应用在商业消费领域的应用潜力要大于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潜力,日后可将其发展重点转移到商业消费领域。
    B.天津的禁令从地方立法层面,规范了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对于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C.虽然人脸识别的安全性遭到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广泛应用的确便利了当代人们的生活。
    D.人脸识别应用的高效率、省人力及潜在的高效益诱使着诸多企业滥用该技术来牟利。
    (3)怎样才能使人脸识别在未来生活中的应用变得更加成熟且安全?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组卷:12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口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句开始,诗人便以铺陈手法,推出一幅又一幅景象,白石、青松、大海、夕阳、菊花等众多意象散发着中华文化古色古香的气息。
    B.诗人不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而说“鸦背驮着夕阳”,不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而说“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一“驮”一“织”用得奇崛而传神,极富动感。
    C.第五、六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突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理想,但这种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反差使诗人的抒情含着苦涩。
    D.在最后两行诗中,作者使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赋之以“苍蝇”这一形象,并且还在“垃圾桶里爬”,直接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丑恶势力和黑暗现实的憎恶之情。
    (2)闻一多诗歌创作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简析其中的一美。

    组卷:19引用:2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愤青
    杨云苏
          今天去晚一步,剥壳蚕豆叫人家买光了,老板娘说容她十几分钟,她和太婆加急剥出来,必误不了我做饭。我说要得嘛,就在她菜店里转,挑了三个嫩南瓜,一把藤藤菜,听见她们一边剥豆一边摆闲话,觉得好听,就听住了。
          老板娘三十五六,头发烫了又编起来死死地扎上,照说很不划算,可她的菜店兼卖鸡鸭鱼豚,整天要杀要剐的,披肩发干不了活计,但毕竟不甘心,全部功夫都下在刘海上,刘海是独立于头发的,左右都没梳进去,烫制的理念也不一样,翻上翻下混江龙似的一根,被油光光的额头供奉着。她浓眉大眼,嘟着厚嘴唇,是个憨厚的模样。
    “你咋个不买一条梗的(完整的)喃?梗的好安逸哦。”她问太婆。
    “人家重庆江边边上,吃鱼都不兴一条一条买回去,人家砍,砍成截截子卖,江头的鱼好大哦,一顿吃不完。”太婆回答。
    “啥子鱼喃?”
    “草鱼,梗鱼十几斤重。”
    “得不得老哦!鱼太大肉老得很。”老板娘很操心。
    “不得!人家是江头的鱼,野鱼,野鱼再大都不得老,晓得不!”太婆很骄傲,老板娘那都是瞎操心。
    “你买的哪一截?”
    “肚震皮噻。”
    “咋个不买鱼头喃?鱼头好好吃啊!”
    “我才不要鱼头,重金属多。”
    “啥叫重金属哦?”老板娘很迷茫。
    “……唉呀就是……有毒……他们说的,反正吃不得,要闹(毒)死人,我听他们说的。唉呀,我说给你你也不懂,你把我的话记到脑壳头就是了。”
          我们这边有很多这样的太婆,喜欢压人一头,再是鸡毛蒜皮的小破事她们也要做权威,掌握的知识再一锅粥她们也要占据精神的优越。这种太婆看起来都是为你好,古道热肠的,相处起来……我一般都躲。我看老板娘也讪讪的,真想说点什么替她争一句、圆一下。但她自己说话了。
    “我们五一回南充,我们那个人说的。”她向太婆报告,“那几天我们铺子不得开。”
    “哦豁,那我买菜去哪儿买喃!”太婆说。我才知道原来这太婆跟我一样是买菜的。这个倒不奇怪,我们这边常有这种情况,居民老太婆没人说话,到相熟的店铺里找人说话,光说话谁有功夫陪你?所以也顺带帮人家做点事,这样店家当然愿意。这个季节主要是剥豌豆蚕豆。
          太婆坐在暗处,眉目看不清,花白短发,反正就是个那种太婆。
    “我们要回去吃酒——”老板娘很开心,把“酒”拖得很长,然后等着太婆来问吃啥子酒。
    “吃啥子酒喃?”
    “我们姨妈屋头的大女子,我们表姐,生娃儿,满——月酒。”又把“满”字拖得很长。
    “咹咹?你们表姐生娃儿?第几个哦?”
          老板娘自己都三十五六,表姐只会更大,在乡下恐怕至少应该有两个娃儿的。
    “头胎!”
    “咹咹?”
    “我们表姐莫法,想要娃儿想要慌了,啥子药都吃焦了,硬就怀不起啊,嘿这回儿对了!”
    “哦唉呀唉呀,这个贵重!这个娃儿贵重的!”太婆帮着喜道。老板娘显然姊妹感情很好,替姐姐高兴,厚嘴唇合不拢,笑得呀,“是嘛就是贵重嘛!男——娃儿得嘛!”
          我一听这话立刻就垮下脸,对,之前我一直也帮着笑。什么话?是男娃儿所以才贵重吗?我原先对农村里重男轻女没什么意见,因为关我什么事呢,但近十年来耳闻太多惨状惨案,究其本质是重男轻女!是自称文明的民族正在发生的残酷愚昧!每当想到这个!说到这个!便怒火万丈!!以至于人到中年终于成长为一名愤青!!
          老板娘一脸得色,我真看不下去,再看那太婆,还是看不清面目,只见她手里停住了,豆子也不替我剥了,看上去似乎是要大谈特谈,无非男娃怎么好怎么顶事,这种太婆我见多了,老板娘的这套狗屁价值观还不是从太婆们那里继承的?我感觉得跟她们掰斥一下,拼着晚上吃不上蚕豆了,拼着撕破脸,拼着今后多跑一站路去大门口买菜,我也得把她们——
    “你这个说法没对的哦。”太婆说,“男娃儿贵重?是男娃儿所以才贵重咩?女娃儿就相因(便宜)?”
    “是啊,我们乡坝头还是这个说法呀,是男娃儿贵重噻。”
    “没对!没对的哈,我给你说!我刚才说贵重是说你表姐四十岁终于盼到娃儿了,这个很贵重,跟娃儿是男是女莫关系哈!你喜欢男娃儿是你的事,但莫要说啥子男娃儿贵重哈!”
    “我们乡坝头……”
    “你们乡坝头就没对!”太婆居然动真气了,把蚕豆筲箕往台子上一放,豆子蹦出来好几个。老板娘吓一跳,一边弓腰去拾一边向太婆服软。
    “是是嘛,我们乡坝头还是落后,我二天不得说了。”
          太婆在暗处,还是看不清面目,但她身体好像松下来,刚才肩膀都耸着的。果然她口气还是软了。
    “你们回去咋个回去喃?”她问。
    “我们那个说的骑摩托。”
    “你喃?你抱娃儿坐后头?——搞啥子嘛,莫骑摩托,危险哦。你们坐高铁,又快宕又安全。晓得不?高铁!
    ——你听我的不得拐(不出错)!”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对菜店老板娘的刘海做了细致的描写,她的刘海“混江龙似的一根,被油光光的额头供拳着”,用语诙谐,看似使老板娘“滑稽可笑”,实际却反映了她开店辛劳、工作勤苦的一面,同时烫过的刘海也一定程度上彰显上了对美的追求。
    B.“我”开始以为太婆“反正就是个那种太婆”,那种太婆指的是那种生活清闲无聊,喜欢仗着年纪大在各个方面压别人一等的市井老太。
    C.本文对情节的推动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作者用笔自然贴切,让读者能够轻易地跟随人物的情绪进行沉浸式的体验,与角色或作者产生共鸣。
    D.太婆对老板娘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批评,但批评后又立即对老板娘回家方式的关心表现了太婆的古道热肠,而老板娘也在太婆的动怒下服了软,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2)本文在对话中用了大量四川方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本,分析“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组卷:11引用:1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之。不善学者,师勤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节选自《礼记•学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2)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则群聚笑之 而:连词,表顺承 师勤功半 而:连词,表转折
    B.士大夫 之:指示代词,意为这些 其此谓乎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则耻师焉, 惑:迷惑 以解 说:通“悦”,愉悦
    D.或 否:通“否” 又从而 庸:酬谢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北面,即北面称臣,古代君主面见臣子时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朝拜。与之相反的词是南面,即南面称王。
    C.六艺经传:“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现今《乐》已遗失,“六经”便成了“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D.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4)下列对两则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用三组对比,分别从今人错误的态度、父母错误的认识和士大夫荒唐的行为三方面说明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行文呈递进关系,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B.《礼记•学记》提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C.《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D.《师说》选文第一段将对比重心放在批判对象上,从反面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学记》选文第三段则将对比重心放在善于学道者上,从正面解说增进学问的方式。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组卷:8引用:3难度:0.6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3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17分)

  • 12.阅读下面文段,提炼出能够体现文段主要内容的四个关键词。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这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旦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组卷:15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避免
    顾城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对于诗中“你”的人生态度,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