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三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0 13: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
(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
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
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
B.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
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
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组卷:8引用:8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无所不知先生
(英)毛姆 想起14天的旅途将和这个凯兰达共用一间房,我就感到不舒服。我讨厌他的名字。
上船后,我来到客舱,发现凯兰达已经来过。一只又大又难看的衣箱和一个贴满标签的手提箱放在他的床下,脸盆架上整齐摆着他的香水、洗发精和润发油,檀木做的牙刷上镀金印着他的名字缩写。
我不喜欢凯兰达。
他不但和我住在一个房间,而且一天三餐都非要和我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他跟我讲起纽约、圣弗兰西斯科,谈到戏剧、给画和政治。他很健谈,好长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在那里滔滔不绝。
凯兰达擅长交际,在船上的第三天,就差不多认识了所有的人。他什么事都干:主持拍卖,第集体育资金,组织高尔夫球赛,安排音乐会,举办化装舞会。我想大家一定有点讨厌他,我们都叫他“无所不知先生”,甚至在他面前也是这样。他并不在乎,把这当作我们对他的恭维。
凯兰达非常健谈,并且喜好同别人争论,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我们简直难以忍受,但又无法让他停下来。他好像比谁都懂得多,错误似乎也不会发生在他身上。在他讲话时,若有人反对,他就会同他争个没完。在说服你之前,他绝不会放弃一个话题,不管它是多么的不重要。
一天晚上,我们坐在医生的桌旁,凯兰达仍像以往一样在滔滔不绝地说着。在座的还有在神户的美国领事馆工作的拉姆齐和他的夫人。
拉姆齐是一个很结实的家伙,皮肤绷得紧紧的,略显肥胖的肚子使衣服凸起。这次他是带着妻子重返神户的。他的妻子已独自一人在纽约待了一年。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她穿得也很简朴,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那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
看得出拉姆齐很讨厌凯兰达。他们时时争论一番,这种争论是长时间的,激烈的。
话题谈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人工养殖珍珠。凯兰达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珍珠的事。我相信拉姆齐对此知道的不会很多,但他绝不会放过任何反驳凯兰达的机会。不一会儿,我们就被卷入了一场充满火药味的争吵。刚开始,凯兰达还是情绪激昂,滔滔不绝,但不久,他自己也有点厌烦了。最后,他显然是被拉姆齐的一句话刺痛了,敲着桌子叫道:
“我可以告诉你,在这方面我是最有发言权的。我这次到日本就是去洽谈珍珠生意的。没有哪个懂这一行的人不会认为我刚才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他得意洋洋地看着周围的人。“我知道所有珍珠的行情,没有哪一种珍珠我不能马上辨认出。”他指着拉姆齐夫人戴的项链,“夫人,你的这串珍珠项链就非常值钱,并且它的价格还在上涨。”
拉姆齐夫人的脸红了,她把那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
“你说这是天然珍珠吗?”拉姆齐好像已经抓住了凯兰达的什么把柄。
“是的,这种珍珠非常精致。”凯兰达答道。
“好。虽然这不是我买的,但我想知道,你认为它值多少钱?”
“在一般的市场要1.5万美元,但在美国最繁华的第五街,3万美元才能买得到。”拉姆齐冷笑起来:“这是我夫人离开纽约前在一家百货商店里买的,只花了18美元。”凯兰达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胡说,这珍珠不但是真的,而且是我所知道的几种中最好的一种。”
“你敢打赌吗?我要用100美元和你打赌这是仿制品。”
拉姆齐怂恿道。
“可以。”
“不,拉姆齐,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实和人打赌呢?”拉姆齐夫人劝阻道。
“为什么不呢?如果放弃这样一个轻易能弄到钱的机会,那才是一个傻瓜。”
“但你也不能证明它是仿制品呀?”
“把它拿给我看一看,我就知道它的真假。”凯兰达说道。“亲爱的,把它拿给这位先生看看。”
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的两手紧握在一起,好像还在考虑着什么。拉姆齐等得不耐烦了,他走过来亲手把项链解了下来,递给了凯兰达。我预感到一件不幸的事要发生了。
凯兰达拿出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不一会,一丝胜利的微笑闪现。当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时,忽然看见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我很奇怪,拉姆齐没有看到这些。
凯兰达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
“我错了,”最后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18美元正合适。”
他从钱包里拿出100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
“也许这能教会你以后不要太自以为是了。”拉姆齐得意洋洋。
凯兰达的手在发抖。
这件事很快在全船传开了,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但是,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据说她有点头痛。
第二天早上,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
“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他说。
这件事之后,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
(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所不知先生”是船上人送给凯兰达的绰号,带有讽刺意味,而凯兰达本人因其性格使然,不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
B.拉姆齐坚持就珍珠的真假与价格来打赌,并非想弄清楚夫人珍珠项链的由来和真假,而是想借机打击和羞辱凯兰达。
C.“我”是个细心而又敏感的观察者,对于凯兰达和拉姆齐的争论,“我”显示出了一种洞若观火、袖手旁观的态度。
D.“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含蓄地表达了凯兰达有意输掉赌局其实是为了维护拉姆齐夫妇的面子和尊严。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设置巧妙,“真假珍珠”的打赌情节,看似“偶然”,其实“事出有因”;而凯兰达前后结论的变化出人意料,让情节兴起波澜。
B.小说注重通过神态细节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如“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生动细腻地表现出凯兰达作选择时激烈的内心冲突。
C.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我”的所见所知所感,属于有限视角,“我”是人物活动的观察者、见证者,也是情节走向的参与者、决定者。
D.小说开头极力渲染“我”对凯兰达的“讨厌”与“不喜欢”,最后以“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作结,对比鲜明,表现了人物的多面性。
(3)这篇小说在叙述“无所不知先生”的故事中,嵌套着关于拉姆齐夫人的故事,请简分析她在船上的表现与心理。
(4)“善与恶、阴影与光明相共”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请结合本文某个人物简要分析。组卷:15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很多人特意买来仙人掌放在电脑旁,_____,真的是这样的吗?
②许多人认为,仙人掌原本生活在沙漠地带日照强烈的地方,那里日光辐射强烈,仙人掌为了适应环境演化出了针状叶,并有了较强的紫外线辐射吸收能力,因此人们将仙人掌摆在电脑旁吸收辐射。但专家表示,电脑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_____,吸收紫外线辐射能力强不意味着吸收电磁辐射的能力强。任何动植物及人体都有吸收电磁辐射的自然能力,目前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或研究证明仙人掌比其他植物更能吸收电磁辐射。
③因此,仙人掌不能更有效地吸收电脑辐射。
④除了防辐射之外,还有人认为仙人掌吸附甲醛等有害气体的能力强,因此拿来放在刚装修完的房子里。实际上,_____。因为叶面大、气孔多的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强,吸收有害气体的效果自然好,可仙人掌连叶子都退化成刺,光合作用肯定很弱,吸收有害气体的效果可想而知。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迢过13个字。
(2)你认为第二自然段的论证能否有力地支撑第三自然段的结论?为什么?组卷:14引用:4难度:0.7
七、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故事,两个挑重担的人相遇在南方农村狭窄的田埂上,谁都不愿意让路,这时候来了一个旁观者,自己跳到了水田里,对其中一位说,来,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一会儿,你侧身过去。
曾国藩总结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曾国藩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躬身入局。遇到问题不是置身事外、夸夸其谈,而是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组卷:2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