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5课 我与地坛》2021年同步练习卷(18)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语基情境

  •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那晚他在职工宿
     
    舍住了一宿
     
    ,半夜醒来又到院子里数夜空的星宿
     

    (2)看到家中并没有想象中的狼
     
    不堪,她心里稍微有些慰
     

    (3)这首用
     
    秀字体书写的短诗,语颇
     
    永,耐人寻味。
    (4)
     
     
    的老张头一副
     
     
    脑的长相,即使做错了事,也总是
     
    词夺理。

    组卷:2引用:2难度:0.5
  • 2.辨析语境,选用词语。
    (1)寻味师挖掘选品,甄选师社群分销,然后基于甄选师对消费者的反馈,敦促寻味师做好“消费者的代理人”,
     
    产品的迭代更新。正因为这两个群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
     
    了消费者的需求得到完美解决。(保障 保证)
    (2)封建社会的贫苦人民总是
     
    神灵保佑五谷丰登,但现实却是灾荒不断,无奈只得去
     
    地主减租。(祈求 乞求)
    (3)《黄土地》,这部电影
     
    了1976年后中国人必定变革的决心,上映后在群众中间产生了极大的
     
    。(反应 反映)
    (4)你凭空想象,不去实践,
     
    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请你记住吧,循环往复
     
    无穷的实践形式是不可丢的。(以致 以至)

    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青山无墨,却是一幅亘古不变的画卷;流水无琴,却是世间最质朴的音乐;情谊无痕,却总是能心领神会。
     
    (判断正误)
    解释:
     

    (2)他从小就无恶不作,干尽了坏事,在这个村子里早已是声名狼藉
     
    (判断正误)
    解释:
     

    (3)他就像那样失魂落魄地写着,跟周围的世界离奇地脱了节。
     
    (判断正误)
    解释:
     

    (4)我们只有身临其境地为百姓着想,才会赢得百姓对我们的信任,才会实现“做老百姓的公仆”的执政目标。
     
    (判断正误)
    解释:
     

    组卷:3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建构与运用

  • 4.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

    组卷:0引用:1难度:0.4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

  • 5.第二段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九、群文对比研习

  • 15.阅读刘良永的《“我”与地坛》,对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说说二者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不同之处。
    “我”与地坛
    刘良永
          ①取这么一个跟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一样的名字,就是要表明我对他这篇文章的热爱,乃至于我对他热烈的崇拜。我曾经无数次地读他的这篇文章,有时还至于泪流满面,就产生这样的想法:要去地坛看看。
          ②于是,在一个午后,我还真的从两千公里外的故乡来到了地坛。
          ③我本来以为地坛是个挺安静的场所,因为只有“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才能体会到宇宙的深邃,窥视到灵魂的挣扎。但是,同样是在下午,我看到的却是密密的人群,听到的却是喧闹的声响,还有那北侧的游乐场、开在神厨里把我这样虔诚的游客赶出来的公司,我想,史铁生先生所说的在地坛“看见自己的身影”在当今之世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而容易的事情。
          ④至于那园的荒芜废弃,那更是不存在了。这里有的是繁茂的新木,规则的草坪,崭新的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道灿烂的玉砌雕墙。断了双腿的青年一定要在荒芜冷落的废园中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像我这样具有健全体魄的人硬是要跑到这个璀璨的园中来体会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本身就充满着矫情和肤浅。我根本看不到像一朵小雾的蜜蜂,摇头晃脑的蚂蚁,忽悠一下升空的瓢虫,还有那如一间空屋的寂寞的蝉蜕……没有经历过沧桑的人,看到的永远是一棵树的皮而不是里面的年轮。
          ⑤然而,毕竟我看见园子里的古柏。从与天坛古柏的比较来看,园里的柏树大概有五百多年了,应该是明成祖建地坛时已经植下,历经了明、清、民国、人民共和国,还能够昂首挺立在园里。据说,这里的牌坊、殿和坛已经毁建多次,而只有这些古柏却还能顽强地生存到今天,既没有被重建,也没有被装饰。尽管史铁生先生并没有特别地赞美这些柏树,但是他潜意识里还是受到了古柏的启发,听到了古柏躯干里年轮的呼喊,所以他要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只有历尽了沧桑的生命才是真正之生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铁生先生的生命与其母亲的生命同这个园子完成了一种宿命的吻合。他体会到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人生的苍凉、忧郁、悲伤、痛楚,以及各式各样精神上的残疾,让人生永远交织着迷惘,充满着惶惑,也引诱着人生向前走,而以什么样的姿态活着便成了史铁生先生要思考的问题,于是他毅然地把“心魂”从自己残疾的肉身中剥离出来,开始艰难地探索人的“心流”这条永无止境的河流。“如何有尊严地活着”,便是贯穿整条河流的线索。
          ⑥其实,这一问题的答案已经植根于母亲在地坛里无数次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那就是在艰难的命运中以坚强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活着。这不仅仅是苦难而伟大的母亲的情怀,也是古柏的情怀,更是地坛的情怀,更是隐喻着一代代能深入体会生命意义的中国人的情怀。
          ⑦太阳很快西落,被遮拦在地坛边高楼的背后。我默念着先生“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的名句,离开这并不荒凉的地坛公园的时候,心里却不由地掠起一丝荒凉。
    (1)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思想内容:
     

    (2)刘良永的《“我”与地坛》的思想内容: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16.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对比课文《我与地坛》,说说二者分别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我与地坛》:
     

    (2)《秋天的怀念》:
     

    组卷:0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