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8 7: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
“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真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红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章、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秤,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材料三:
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了《人类1000年》一书。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这一百件重要事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有三个历史事件入选: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的帝国和工农红军的长征。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学者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
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旧会被世人追寻不已。
数十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走过的这条漫长征途上。在人类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惫、劳顿和生存条件的匮乏,行走在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的路途上?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秋天宣布,他要到中国进行一次“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他来了,带着他的全家走上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渡口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3万多工农红军在十几方敌军的追堵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布热津斯基后来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长征体现了人类文明能够发展至今的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力量,那就是永不屈服、永远前进、永不言退。现在,许多外国青年重走长征路,不是对中国革命史感兴趣,不是对中国红军感兴趣,而是在寻找这种支撑自己生命的,能够更有力量走下去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源泉。
长征是人类精神文明进程中的大事件,它为人类不断注入了新的精神活力。
(摘编自王树增《回望长征我们能感悟到什么》)(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长征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B.一个民族要想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条件。
C.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D.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这说明,长征途中,红军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布热津斯带着家人“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他的最大收获之一便是认识到了长征及其意义,同时也对前行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认识。
C.外国青年对中国革命史和对中国红军并不感兴趣,重走长征路,就是为了寻找支撑自己生命的,能够更有力量走下去的力量和精神源泉。
D.人类文明能够发展至今的必不可少的就是长征精神,因此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伟大的长征精神,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必然属于全人类。
(3)下列说法中,下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
C.近日,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4)材料一是习近平同志讲话的节选部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是这篇讲话的重要特点,请从结构或语言的角度(二选一),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
(5)三则材料都围绕长征展开,各侧重于哪一个方面?请简要概括。组卷:8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老人的对话平淡而自然,始终没有强烈的情绪流露,但却于平淡处蕴含了丰富的含义,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老人的内心之痛。
B.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老人的朴实、憨厚,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C.作品通过描写人群逐渐稀少、远去,老人从始至终缓慢平和的语调,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轻松洒脱而欣慰。
D.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冷漠旁观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只是”,意味深长,感受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暗含着老人对战争的控诉。
B.“木然”“不再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了绝望,不再期待眼前这位催促他离开的年轻人为他分担忧虑,想以赶快中断对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
C.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试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24引用:3难度:0.1
语言文字运用II,完成21-22(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辣,它不是味道,而是一种触觉,一种痛感,① 。品尝辣度等级高的食物时,人们对其他味道的敏感度会下降。正是这种遮蔽性,在一定时间内,使辣味特色菜肴火遍各地,川菜、湘菜等地域饮食在中国普及,人们的口味越来越重。
其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南菜的辣度没有现在这么重,② 。尤其是成都地区的川菜,早期是很温和的,能吃到辣,但菜肴的味觉层次非常丰富。
有些风味鲜明的地域性美食菜肴在发扬光大,而与此同时,也有传统饮食日渐式微。③ 。如果制作过程太过繁琐,或者味道不够特色突出,人们也可能会逐渐放弃它。比如川菜名馔鸡豆花,传统川菜中形容它“吃鸡不见鸡”。这本是中餐烹饪中变化巧思的最好例证,同时,这道菜的制作过程非常费力,不仅需要极高的时间成本,还需要经验和耐心。以至于如今在日常饮食中,哪怕是成都平原,都不太容易见到它的身影。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5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曾说过:“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2023年6月29日,我国两架搭载国产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首飞当天,航空工业官方微博账号就引用了上面的话。歼-20的发动机以2011年的俄制发动机到2023年国产发动机,历经了12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1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