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 屈原列传》2021年同步练习卷(9)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围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魂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D.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自夸 A.赐钱二百万以葬 举贤以自佐 B.惶恐饮药而死 人而不仁,如乐何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为之于未有 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4)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5)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6)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7)请概括苏武、屈原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组卷:54引用:4难度:0.5
一.文言文阅读
-
4.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列传(节选)
(西汉)司马迁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形容枯稿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皆,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苏武传(节选)
(东汉)班固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瓶,燕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形容枯槁
②武益愈
③当死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被发行吟泽畔
B.马畜弥山
C.何以女为见
D.头县北阙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短屈原于顷襄王 不凝滞于物 B.是以见放 空以身膏草野 C.欲因此时降武 君因我降 D.乃幽武置大窖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5)下面是分别悬挂于屈原祠、苏武祠的楹联,其中空格处的文字已经风化,无法看清,请根据《屈原列传》和《苏武传》相关内容加以补足。
①哀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②杖节牧羊塞外雪;啮雪□□中原心。
(6)从节选部分看,两篇传记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同中有异,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组卷:28引用:2难度:0.5 -
5.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文段一:
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乎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①将去此而沉吟。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②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③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逝:发语词。②九关:九重天门。③黾勉:努力,竭力。
文段二: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冀:希望 B.贤者畏讥而改度兮 度:准则 C.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区区:微小 D.“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遇 A.自子之逝今千载兮 不知老之将至 B.举类迩而见义远 淈其泥而扬其波 C.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赋《怀沙》以自伤兮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A.《屈原庙赋》采用“骚体赋”的形式,文章风格与屈原的作品风格有暗合之处;大量运用语气词“兮”,使文章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起来荡气回肠。
B.《屈原庙赋》中,文句“徘徊江上……逝将去此而沉吟”,寥寥数笔,将屈原临终前行吟泽畔的孤寂苦闷、对故国的魂萦魂绕和以死殉国的悲壮,刻画得真挚动人。
C.通观《屈原庙赋》,苏轼认为世道越来越偏狭,有人“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有人“又或为之臣佐”,因此,他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
D.司马迁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自 疏 濯 淖 污 泥 之 中 蝉 蜕 于 浊 秽 以 浮 游 尘 埃 之 外 不 获 世 之 滋 垢 皭然 泥 而 不 滓 者 也 推 此 志 也 虽 与 日 月 争 光 可 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译文:组卷:19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