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五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4 14: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虎吼一声,威震山河。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十二生肖的动物中,兔、鸡、羊,甚至身高体大的牛和马都被人类驯化,老虎依然我行我素,或在深山老林,或在荒野僻壤,世袭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
          威猛的老虎没能成为六畜中的一员。但是,这并不妨碍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其幻化出的形象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最具代表性的化身应属布老虎。先民将仁爱寄寓在威风凛然的老虎身上,布老虎与孩童形影不离。
          老虎变成布老虎,没有了威猛,没有了骁勇,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老虎早就人格化了,如果说,布老虎身上体现的是仁爱,那出现在《醒世恒言》里的老虎便是道义的化身。
          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五卷里写大唐天宝年间,福州有个勇武少年名叫勤自励,打猎归来路过大树坡,看见陷阱里掉进了一只黄斑老虎。老虎见到他便前足跪地,像是磕头求救。勤自励心一软放走了老虎。
          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冯梦龙将人间大义维系在了老虎身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人,而且将老虎人格化了,让它承载了大义,感染人。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明代的冯梦龙让老虎承载了道义,清代的蒲松龄也不甘人后,《聊斋志异》里蹦出来一只“赵城虎”。
          赵城虎吃了人,吃掉的还是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儿子死了,谁来供养老太婆?老太婆痛不欲生,哭闹到县宰那里状告恶虎。捕捉猛虎是件危险事,弄不好会搭上自家的性命,县宰担心无人领命,没想到小吏李能竟敢领命。但李能忙碌数日,没有交差,还挨了一顿板子。李能跑到庙里哭诉。门口竟蹲着一只老虎,乖乖待着,他绑缚着老虎并带到县衙,完成了差事。
          县宰问老虎:“你吃了老人家的儿子?”老虎居然点头承认。县宰要老虎给老太太当儿子养老,老虎又点点头。要老虎给老人家当儿行孝,岂非笑话!次日老太太开门,门前有一只死鹿。是老虎送来的。老人家卖了鹿皮鹿肉,买来柴米油盐度日。老人家衣食丰裕,安享晚年。老人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左邻右舍帮助安葬了老人家,平日的积蓄足够所需费用。老虎跑到坟前,大声吼叫,声如雷鸣,胜似痛哭。蒲松龄真乃大手笔,老虎被赋予了道义、诚信和礼仪。
          冯梦龙和蒲松龄笔下的老虎,比照儒家的“五常”还差一个字:智。老虎是智者还是愚者?小学课本上出现过《狐假虎威》的故事。是呀,大老虎竟被小狐狸玩弄了一把,还能说老虎聪明?《黔之驴》与《狐假虎威》正好相反,似乎是要给遭到贬损的老虎正名。柳宗元从容走笔,一步一步展示老虎的智慧。第一步写老虎从没见过这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小心翼翼地挨近。第二步写驴一声高叫,老虎以为要吃它,吓得跑出好远。森林之王吓成这般样子,实在可笑,不过老虎并未吓破胆,一走了之。第三步写老虎觉得这庞然大物无能,却没有轻易冒犯。第四步写老虎稍微接近并挑逗,看看老虎多有心计。驴子大发雷霆之怒,不过就是跃动后蹄来踢老虎。老虎暗自欣喜,庞然大物就这般本事。第五步写老虎“断其喉,尽其肉”。
          老虎乃大智者也。
          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也难以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老虎是力量的象征。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指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何其勇武!何其威风!国人视之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
          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随处都活跃着老虎。书籍里有,绘画上有,最传神的是成语。如形容身体健壮的虎背熊腰,如形容智慧谋略的调虎离山,如形容胆量过人的降龙伏虎,如形容人才济济的藏龙卧虎,如形容威武气势的虎啸龙吟……
          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简而言之,虎是威风凛凛的图腾,虎是势运昌盛的象征。虎文化的精髓是威武雄健,勇往直前;虎文化的标识是王者气魄,无往不胜。
    (摘编自乔忠延《漫谈中国文化里的虎》)材料二:
          西方人把狮子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则把老虎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自古就崇虎,喜爱老虎的勇猛和力量,认为老虎威震山林而使群兽畏服,是权力的象征;在中国古老的农业社会中,老虎是“四瑞兽”之一,它能“驱恶镇邪”,是保护神。据说,古时中原有个“虎氏族”,是黄帝的一个胞族,后来曾建立过“虎方国”。而在川蜀一带,古代巴人也有一支叫白虎巴人。
          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是起源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中,虽然虎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但它一直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如虎符、虎将、虎师等。在普通民众的心里,虎是力量和正义的象征,能驱除灾难和邪恶。受其影响,在民间传说、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如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雕塑、民间刺绣、民间布艺等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都在反复地刻画虎。人们以虎为瑞兽,认为它是力量的象征,让它来守护家、保卫家人;认为它是正义的化身,用它来镇宅、驱逐邪恶。
          虎文化最早分布在以狩猎为主的黄河流域。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虎图腾。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挖掘出了一对蚌塑龙虎图形,由于其年代很早,被称为“天下第一虎”,可见虎是中原地区的原始图腾之一。黄河流域的虎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贯穿于人生礼仪的各个方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虎文化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
          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从远古到北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由于受战争影响,主要是唐末战争、宋朝南迁,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到江南的,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他们将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也一并带到了江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迁移而来的民俗文化,慢慢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
    (摘编自刘涟《虎文化在中国的诞生和流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虎能够跻身十二生肖,是因为老虎威猛、骁勇、智慧,拥有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
    B.先民将仁爱寄寓在老虎身上,将老虎变成布老虎,表明先民畏惧老虎的威猛和凶悍。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人,还让人格化的老虎感染人。
    D.老虎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难以动摇的。数千年积淀的虎文化主导着国人的思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里写县宰担心无人愿领捕捉猛虎的差事,没想到小吏李能竟敢领命。但李能最终没能交差,还挨了板子。
    B.国人视老虎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老虎活跃在书籍、绘画、成语里,活跃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里。
    C.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把老虎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崇虎,认为老虎威震山林而使群兽畏服,是权力的象征。
    D.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被中原人带到了江南。这些迁移而来的民俗文化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
    (3)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支持“虎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观点的一项是
     

    A.《风俗通义》里写“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B.和虎有关的成语众多,形象传神,如调虎离山、三人成虎等。
    C.统兵将领使用虎符调兵,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虎符吻合,才能生效。
    D.人们张贴刻画着虎的民间年画和民间剪纸,让虎来守护家、保卫家人。
    (4)老虎在材料一的相关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被人格化而赋予“义”和“智”的?请简要概括。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虎文化,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26引用:7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质      1944年秋,正当盟军向德国步步推进时,陆军上将弗里德里希•冯•德克斯特接到了元首的直接指令,要他担任比利时前线的蒙塔弗里尔要塞的司令官,并要求他们坚守到最后一个人。
    “那是个什么样的要塞?”他的妻子阿洛伊斯竭力掩饰自己焦虑不安的心情,关切地问。“我看它根本不是什么要塞。”他说。
    “那是没有希望的了?”阿洛伊斯问道。
    “我的职责是服从命令。然而,在敌人包围中搞进一步的防御是毫无用处的。”他说,“当防线已经被突破,敌人的炮火占压倒优势时,坚守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惨重。”
          阿洛伊斯在内心深处认为:没有什么局势值得要上万人去送死。但她并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来。
          大多数人都认为,作为一个训练有素、性格坚强的职业军人,弗里德里希•冯•德克斯特将军对任何女人很少有什么爱情。一个是60岁的老妇人,一个是63岁的老头子,在暗淡无力的秋天阳光的照射下,肩并肩的沿着街道缓缓前行,一边谈论着几千人面临着的死亡——这算得上是爱情吗?算得上的,只不过他们的爱情就像那些生长在岩石缝隙中间的花朵罢了。
    “亲爱的,”德克斯特说,他不敢看妻子的眼睛。“你知道有一条关于人质的法令吗?”“知道。”
          在德国,没有人不知道这条法令的。如果哪一个军官想开小差,那么他的亲人就要被杀掉。一个不忠于职守的人,往往给他最亲爱的人惹来杀身之祸。
    “现在,你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了,亲爱的。”德克斯特说,他们的小儿子已经战死在阿拉曼,二子战死在斯大林格勒。
    “你注意到我的委任状上是谁当我的参谋长吗?”德克斯特问。“一个党卫队军官——我记不起他的名字了。”
    “分队长弗雷?”德克斯特说,“我知道为什么派他来。”“暗中监视你呗。”
    “要我忠于职守。”德克斯特说。
          他们走回到家门口,德克斯特吻了吻他的妻子,登上正在等他的小汽车,他的脑海里老是萦绕着人质这件事。
          在围攻蒙塔弗里尔的第17天,盟军发动了第三次进攻,突破了外部的防御线。那一天,将军参加了战斗,并亲自做了战略部署。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弄得他眼花缭乱,天旋地转。但是,等他恢复了神志,重新平稳地站起来的时候,反攻已经失败了。
          当他走进司令部地下室时,党卫队分队长弗雷站起来迎接他。“祝贺你,将军!”弗雷以一个做作的姿势,把一只金属制的什么东西递给德克斯特。“铁十字骑士勋章!这真是从未有过的最高奖赏。”
    “从哪儿弄来的?”德克斯特盘问道。
    “飞机今天早晨扔下了一件小邮包。邮包里有党卫队总部给我的私人指令。”“有我的东西吗?”
    “一封信,将军。”
          德克斯特一把将信从弗雷的手中夺过来。“有什么报告吗?”德克斯特问。
          副参谋长布塞说,有两个逃跑的军人被抓回来,正等候枪毙。要是守军众志成城,对他们是不能怜悯的,这是德克斯特不容推辞的职责。不过,他能不能饶恕两条生命呢?或者甚至是整个守军一万人的生命呢?突然他意识到弗雷的眼睛正盯着他的脸。
    “我希望男爵夫人很好。”他说,这是话中有话。
          德克斯特恨不得拔枪出来把这个疯子打死,但是,这样做对阿洛伊斯毫无帮助。“我要去休息一会儿。”他说。
          屋角挂有一块毛毡当做屏风,把他的床铺遮挡起来。德克斯特手里拿着那封信在床上躺了下来,把信打开:
    “亲爱的,当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不在人间。我得了癌症,医生一直给我药丸以催我入睡,我把它们都储存起来。今天晚上,当我寄了这封信以后,我准备把这些药丸一次统统服完。我将要死去,我唯一剩下的思恋就是你。再见吧,亲爱的。”
          阿洛伊斯死了——她终于摆脱了党卫队的罗网。德克斯特拔出手枪后,走进了地下室。“不许动,动就打死你!”德克斯特对弗雷说。
    “布塞,马上给福塞尔将军打电话。”
    “你想投降吗!?”弗雷说,他的身躯由于激动而颤抖个不停。“是的。”德克斯特说。
    “可是,您的妻子!”弗雷说。“我的妻子死了。”
    “可是我的妻子——我的孩子——”弗雷的声音变得近乎哀号,他想用手去拔手枪。德克斯特砰砰两枪就把他击毙了。
          那天晚上,英国广播公司电台播送了关于蒙塔弗里尔投降的新闻。一万人摆脱了迫在眉睫的死亡的阴影,走进了盟军的战俘营。
          同一个晚上,四个男人叩响了韦尔芬大街一幢房子的门,一位举止端庄的老妇人应声出来开门。他扫了来人身上的制服一眼,就认出了他们的身份。
    “我一直在等候诸位先生的光临。”她用平静的口吻说的,她身上一点癌症的迹象也没有,但是,正如她在给丈夫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她此刻,除了苦苦思念着丈夫之外,什么也不想。
    (选自《外国小说精选》,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德克斯特不愿去守卫要塞,主要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不想再失去妻子。
    B.阿洛伊斯为了打消丈夫的后顾之忧,保住上万名士兵的生命,谎称自己得了癌症。
    C.德克斯特的妻子是人质,而被上司派去监视德克斯特的军官弗雷同样也是人质。
    D.德克斯特打了败仗,弗雷却向他表示祝贺并给他颁发奖章,这其实是对他的嘲讽。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党卫队分队长弗雷是作者安排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言行对德克斯特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C.小说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的,这样写大大节省了笔墨,也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D.小说结尾令人动容,作者通过对阿洛伊斯肖像、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使这一形象在读者心目中顿时高大起来。
    (3)简要概括阿洛伊斯这一形象的特点。
    (4)小说在叙述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睡莲是一种感光植物,她会因为光照时而开放时而闭合,故又有“睡美人”的称号。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①
     
    ,分别是白睡莲、延药睡莲、柔毛睡莲、雪白睡莲和小白子午莲。但近年有学者调查后,在中国大陆仅发现4个种,未发现白睡莲。
          睡莲和莲经常种植在一处,由于长期的趋同进化,其花和叶的形态乍看非常相似,导致游客无法清楚地将其一一对应,连“内行”的植物分类学家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将莲放在睡莲科中,认为睡莲和莲是“亲戚”,直到20世纪末,②
     
    ,单独成立了莲科莲属。
          睡莲和莲形态差异非常显著,③
     
    。首先是叶片,睡莲是浮水植物,叶片常漂浮在水面上,且叶片带有“V”形缺刻,而莲属于挺水植物,叶片挺出水面,叶片也没有缺刻;其次是花,睡莲花中央的柱头盘凹陷,且花色丰富,而莲花中央有凸起的莲蓬,花色不具有蓝/蓝紫色。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亲戚”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有两千年了。
    B.回到学校时,看到校门紧闭,他“灵机一动”,翻墙而人。
    C.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住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
    D.又如天坛皇穹字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50引用:1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长沮、桀溺二人隐在乡下耕田。孔子叫子路去向他们问路,他们听说是孔子,就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意思是,于今世道到处都是一般糟,谁能改变它呢?孔子听到这话叹气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大意是,我们生而为人就应做人所应该做的事,如果世道不糟,我自然就用不着费力气去改变它。长沮、桀溺看天下无道,就退隐躬耕,是朝抵抗力小的路径走;孔子看天下无道,就牺牲一切拼命去改变它,是朝抵抗力大的路径走。其实我们涉身处世,常面临两条路径,一是抵抗力小的,一是抵抗力大的。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9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