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二(上)第十四次周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 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 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 的。
          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 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 根’,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 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 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 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 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 推选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触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 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 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B.“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局则需要借助梦境呈现。
    C.“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对传统规范的崇尚、迎合和屈从、妥协,它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接下来进行相关阐释,最后揭示“大团圆”的内涵。
    B.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C.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中间几段主要从华夏初民对“天”的崇拜以及“易、道、禅”三个哲学角度阐述“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D.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大团圆”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
    B.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
    C.“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
    D.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圆态。

    组卷:18引用:6难度:0.8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总体上呈现几个特点:近视患病率随年龄和学龄上升而增高;近视患病率与性别相关,女性高于男性;有明显地域差别,城市近视高于农村,沿海地区高于内地;有明显民族差别,汉族高于少数民族。近视带来的影响,绝不是戴一副眼镜这么简单。近视高发和早发的危害可以从个人、国家两个层面来分析。对个人来说,孩子较早出现近视,就意味着其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近视加深的风险之中,近视度数增加的可能性很大;相对于较晚出现近视的孩子,早近视的孩子成年后可能近视度数更高,出现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的可能性更大。对于国家来说,如此高的近视患病率,将严重影响国民素质,影响一些行业选拔从业者,甚至使合格的服兵役青年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国防安全。
          孩子近视加深,最终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一般比普通人长,眼球体积也随之增大,就像膨胀的气球一样,眼球壁的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组织都可能因此变薄,这样的眼睛出现严重眼底并发症的可能性就更大。其中有些疾病,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常常疗效不佳,甚至导致失明。(摘编自《青少年近视率提升须引起高度警惕》,《中国青年报》2019年3月15日)
    材料二: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2018《近视防治指南》《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材料三: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学生群体有如此高的近视率?近日在哈尔滨举行的“解决光污染•预防近视低龄化”专题研讨会上,专家说,国家疾控中心调查发现,造成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环境因素、不良用眼行为因素和遗传因素。
          从医学角度来看,诱发青少年近视的三大因素中,改善光环境是防控近视增长率的最有效途径。
          为了摸清教室照明对学生视力健康、学习效率以及生理心理健康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教室照明,研究不同类型教室照明光源对学生视力的影响,2018年8月,北京大学医学部选取了普通荧光灯和光生物安全灯,进行对比实验。
          结果显示,在光生物安全灯下进行学习后,认为教室照明情况变好的学生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普通荧光灯组;光生物安全灯组学生双眼视力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普通荧光灯组学生双眼视力水平出现明显下降。不仅如此,在光学参数照度及照度均匀度、学生视力水平、脑力工作能力方面,光生物安全灯均优于普通荧光灯;使用光生物灯的学生近视发病率每年可降低8%。
    “该实验对于当前中小学防控近视具有重要启示,为中小学防控近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摘编自《中小学生为何近视率居高不下》,《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13日)材料四:
          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近日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提出,将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意见稿中提到,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家长没有起到示范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课内外负担重也是个根深蒂固的难题。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只要分数仍然是最主要的考核升学依据,家校就都缺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动力。为减轻学生负担而进行的改革,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和机构的配合,也需要课程改革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落实。在课程改革中,既要考虑课程调整的质量,还要考虑负担减轻后,孩子的精力向何处释放--总不能把时间“送”给电子屏吧!除了保障体育课的时间和质量,也不妨尝试改变其他课程的形式,增加实践、户外等内容,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爱好。
    (摘编自《防控近视须关注一系列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随年龄和学龄的上升而增高,且有明显的地域差别和民族差异。
    B.根据国家青少年近视防控目标,到2030年我国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幅度比初中生小。
    C.如果孩子较早出现近视,其近视度数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从而比其他人更高。
    D.由于当前分数仍是我国最主要的考核升学依据,家校大都缺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动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电子行业和网络媒体的发展在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加深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B.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组织都可能更薄,很可能引发难以治疗的眼底并发症。
    C.近视高发和早发对于个人和国家危害极大,因此必须重视近视防控,尤其是青少年近视防控。
    D.教室照明与青少年近视之间存在关系,光环境是影响近视发病率和增长率的最主要因素。
    (3)对于防控青少年近视,你有什么合理的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1引用:2难度:0.5
  •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人与牛
    刘国芳
          一大早,老人就出门了。有人见老人出门,问着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牵牛做什么?”人家问。
    “耕地。”老人说。
          问的人听了,一脸诧异,跟老人说:“还用牛耕地做什么,村里有的是耕机,你那一亩多地,几分钟就耕好了。”
          老人笑笑说:“可我还是喜欢用牛耕。”
          老人说着,走开了。但没走多远,儿子追了上来,儿子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儿子说:“还牵牛做什么,几分钟我就会把你那一点地耕好。”
          老人说:“我自己用牛耕,不要你耕。”
          说着,老人固执地走了,但这一路走着,老人都生着儿子的气。几个月前,老人还有耕牛,但有一天老人去赶集,儿子竟把老人的牛卖了。儿子说家里买了耕机,牛没用了,又说养一头牛很脏。老人把儿子骂了一顿,赌气住到女儿家去了。
          女儿家有牛,这牛,其实也是老人买给女儿的。那还是一两年前,老人买了一头小牛犊给女儿。把牛牵到女儿家时,老人说:“乡下人家,没有一头牛,怎么像个人家。”儿子把老人的牛卖了后,老人有两个月都住在女儿家。老人天天出去放牛,老人走在牛后面,老人总跟牛说:“我们都快没用了。”牛好像听懂了,哞地叫一声。
          现在,老人就是要去女儿家里把这头牛牵来。
          一路上,老人还碰到一些熟人,他们也问:“去哪里?”
    “牵牛。”
    “牵牛做什么?”
    “耕地。”
          又有人笑老人说:“你儿子有耕机,你还用牛耕什么地?”
          老人只当没听到,走他的路。
          吃早饭的时候,老人到女儿家了。女儿不在,大概下地或者到河边洗衣服去了。老人不是来找她,是来牵牛,老人牵了牛就走。
          女儿村里也有人认得老人,也问道:“牵牛去哪里?”
    “耕地。”
    “你那里还用牛耕地?”
    “我喜欢用牛耕地。”
          从自己村里到女儿村有二十多里,老人去的时候花了两个小时,回来花的时间更长些,因为牛走得慢。等老人回到村里,已经快中午了。老人的田就在村口,老人还没进村,就看见自己那一亩地被耕好了。耕得平平坦坦,像镜子样。老人就牵着牛站在地边发呆。呆了一会儿,老人把牛绑在树上。然后,老人回去取耙。
          老人还要把地耙一遍。但在家里老人找不到耙,儿子把犁呀耙呀全处理了。老人找不到耙,只得怏怏地走回到牛身边,又呆着。
          牛也呆着。
          呆着时老人说:“我们真没用了。”
          牛又哞地叫一声。
          在牛叫着时,老人牵着牛走起来,往来的路上走。儿子见老人又走,追出来,儿子说:“爸,你还没吃饭呀?”
    “不吃。”老人说。
          儿子看着老人,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开始,老人和牛在儿子眼里还清清楚楚,但随着他们渐行渐远,老人和牛便变成了一个点。再后,消失不见了。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月亮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老人一生勤俭节约,可生的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儿子买了耕机就卖了耕牛和犁耙,女儿家一头牛也没有,不像一个家。
    B.老人明知耕机耕地又快又好,可还是喜欢用牛耕地,用耙耙地,坚守农民的本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C.小说选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剪影,生动地表现了如今农村的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旧耕作形式的更替变化,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D.小说善于使用白描、反复与对比的创作手法,叙述、描写简洁明快,语言运用朴实自然,如话家常,如品清茗。
    (2)小说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作品以“老人与牛渐行渐远……消失不见”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2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2020年11月3日,中国围棋第一人柯洁在第25届三星杯世界围棋大师赛决赛第二盘击败韩国名将申真谞,以总比分2:0夺得个人第四个三星杯冠军,同时斩获个人第八个世界冠军。在此之前,柯洁保持了三星杯记录,此前2015—2016和2018年他三入决赛全部夺冠,本次夺冠意味着中国围棋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八冠王”的诞生!

    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呢?
          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个“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的主题班会,你将在班会上发言。请写一篇发言稿,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你为什么赞赏这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1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