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024年单元测试卷(4)

发布:2024/10/17 15:0:1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须恰当地表现出情趣。在美感经验中,由于“我”的直觉,“物”才具有了它的特殊形象。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都是死板的东西,但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在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即“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
          情趣和意象相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诗中的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作者们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姜夔的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创作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于是创造也就在欣赏中完成了。当然,读者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也是在欣赏中进行创造。读者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
          其实,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还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
          主观情趣与客观物态两相交流达成了人情与物象的互相融合,“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情与景在某一个时刻互为因果,景能表情,情能应景,两者契合无间,变成了诗的境界。这和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所提出的“情景说”即“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的境界是情与景的融合,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意象与情趣两个要素也就是“见”的两个条件的衍生。情感是时时存在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感受,意象是处处存在而又凌乱无序的现实物象,只有情趣的灌输,才能使审美客体成为一个一个独立完整的意象,从而具有了内在生命感。正如克罗齐所说的,艺术是主体能动地把情趣寄托在客观意象里,情趣和意象两者不能独立。朱光潜说:“把那依稀隐隐约约的情与景的配合加以意匠经营,使它具体化、明朗化,并且凝定于语言,那就成为诗了。”诗的意境是根据自然建立的另外的意象世界,每个人所处的诗境都是自己创造的,诗人之所以见到与常人不同的境界,就是因为诗人的情趣使他所“见”景象的意蕴往往比常人深刻许多。
          朱光潜的诗境中所指的境界或者意境,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境界或意境的含义,它属于审美范畴,在很多时候是指审美意象。朱光潜的诗境说以情趣为核心,诗的境界是主体的情和客体的景在审美感兴中产生、存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意象。从意境的形成来界定基本范畴,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是意境。完整意义上的意境不仅包括意象,也包括了对有限的意象之外的无限时空的延伸。意象只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只能显现自然和人生的形形色色;而意境还蕴含着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可以正确地看待世界和诗意的存在,从而获得生命的慰藉和灵魂的安顿。
    (摘编自刘晓宁《论朱光潜的诗学》)(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从“我”与“物”两方面关注诗的境界,在美感经验中,表现为“直觉”与“形象”,在诗的境界中,表现为“情趣”与“意象”。
    B.陶潜,所“见”的“南山”、杜甫笔下的泰山、李白诗中的敬亭山,虽然都是山,但是各人的风格不同,其“山”的境界各有不同。
    C.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而无论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因此诗人的创造和读者的欣赏没有本质区别。
    D.每个人的诗境不同,对于同一个世界,诗人常呈现意蕴深刻的世界,常人呈现的则完全是一个平凡乏味、凌乱无序的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自有一种境界,这就是“移情”的作用。
    B.“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恰能”是情景相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无间,天衣无缝,才能见出圆满浑整的境界。
    C.王夫之、克罗齐、朱光潜都认为情趣和意象两者不能独立,只有互相融合、契合无间才形成艺术的境界,并且他们的理论都以情趣为核心。
    D.完整意义上的意境,突破了时空限制,不仅包含着存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意象,还蕴含着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充分体现“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观点的一项是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C.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D.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朱光潜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组卷:8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淖记事(节选)
    汪曾祺
          ①大淖东头有一户人家。这一家只有两口人,父亲和女儿。父亲名叫黄海蛟,是黄海龙的堂弟(挑夫里姓黄的多)。原来是挑夫里的一把好手。他专能上高跳。这地方大粮行的“窝积”(长条芦席围成的粮囤),高到三四丈,只支一只单跳,很陡。上高跳要提着气一口气窜上去,中途不能停留。遇到上了一点岁数的或者“女将”,抬头看看高跳,有点含糊,他就走过去接过一百五十斤的担子,一支箭似的上到跳顶,两手一提,把两箩稻子倒在“窝积”里,随即三五步就下到平地。因为为人忠诚老实,二十五岁了,还没有成亲。那年在车逻挑粮食,遇到一个姑娘向他问路。这姑娘留着长长的刘海,梳了一个“苏州俏”的发髻,还抹了一点胭脂,眼色张皇,神情焦急,她问路,可是连一个准地名都说不清,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使女。黄海蛟和她攀谈了一会,这姑娘就表示愿意跟着他过。她叫莲子。——这地方丫头、使女多叫莲子。
          ②莲子和黄海蛟过了一年,给他生了个女儿。七月生的,生下的时候满天都是五色云彩,就取名叫做巧云。
          ③莲子的手很巧、也勤快,只是爱穿件华丝葛的裤子,爱吃点瓜子零食,还爱唱“打牙牌”之类的小调:“凉月子一出照楼梢,打个呵欠伸懒腰,瞌睡子又上来了。哎哟,哎哟,瞌睡子又上来了……”这和大淖的乡风不大一样。
          ④巧云三岁那年,她的妈莲子,终于和一个过路戏班子的一个唱小生的跑了。那天,黄海蛟正在马棚湾。莲子把黄海蛟的衣裳都浆洗了一遍,巧云的衣裳也收拾在一起,闷了一锅饭,还给老黄打了半斤酒,把孩子托给邻居,说是她出门有事,锁了门,从此就不知去向了。
          ⑤巧云的妈跑了,黄海蛟倒没有怎么伤心难过。这种事情在大淖这个地方也值不得大惊小怪。养熟的鸟还有飞走的时候呢,何况是一个人!只是她留下的这块肉,黄海蛟实在是疼得不行。他不愿巧云在后娘的眼皮底下委委屈屈地生活,因此发心不再续娶。他就又当爹又当妈,和女儿巧云在一起过了十几年。他不愿巧云去挑扁担,巧云从十四岁就学会结渔网和打芦席。
          ⑥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身材、脸盘都像妈。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皠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她在门外的两棵树杈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人装着有事的样子来来去去。她上街买东西,甭管是买肉、买菜,打油、打酒,撕布、量头绳,买梳头油、雪花膏,买石碱、浆块,同样的钱,她买回来,分量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的好。这个奥秘早被大娘、大婶们发现,她们都托她买东西。只要巧云一上街,都挎了好几个竹篮,回来时压得两个胳臂酸疼酸疼。泰山庙唱戏,人家都自己扛了板凳去。巧云散着手就去了。一去了,总有人给她找一个得看的好座。台上的戏唱得正热闹,但是没有多少人叫好。因为好些人不是在看戏,是看她。
          ⑦巧云十六了,该张罗着自己的事了。谁家会把这朵花迎走呢?炕房的老大?浆坊的老二?鲜货行的老三?他们都有这意思。这点意思黄海蛟知道了,巧云也知道。不然他们老到淖东头来回晃摇是干什么呢?但是巧云没怎么往心里去。
          ⑧巧云十七岁,命运发生了一个急转直下的变化。她的父亲黄海蛟在一次挑重担上高跳时,一脚踏空,从三丈高的跳板上摔下来,摔断了腰。起初以为不要紧,养养就好了。不想喝了好多药酒,贴了好多膏药,还不见效。她爹半瘫了,他的腰再也直不起来了。他有时下床,扶着一个剃头担子上用的高板凳,格登格登地走一截,平常就只好半躺下靠在一摞被窝上。他不能用自己的肩膀为女儿挣几件新衣裳,买两枝花,却只能由女儿用一双手养活自己了。还不到五十岁的男子汉,只能做一点老太婆做的事:绩了一捆又一捆的供女儿结网用的麻线。事情很清楚:巧云不会撇下她这个老实可怜的残废爹。谁要愿意,只能上这家来当一个倒插门的养老女婿。谁愿意呢?这家的全部家产只有三间草屋(巧云和爹各住一间,当中是一个小小的堂屋)。老大、老二、老三时不时走来走去,拿眼睛瞟着隔着一层鱼网或者坐在雪白的芦席上的一个苗条的身子。他们的眼睛依然不缺乏爱慕,但是减少了几分急切。
          ⑨老锡匠告诫十一子不要老往淖东头跑,但是小锡匠还短不了要来。大娘、大婶、姑娘、媳妇有旧壶翻新,总喜欢叫小锡匠来。从大淖过深巷上大街也要经过这里,巧云家门前的柳阴是一个等待雇主的好地方。巧云织席,十一子化锡,正好做伴。有时巧云停下活计,帮小锡匠拉风箱。有时巧云要回家看看她的残废爹,问他想不想吃烟喝水,小锡匠就压住炉里的火,帮她织一气席。巧云的手指划破了(织席很容易划破手,压扁的芦苇薄片,刀一样的锋快),十一子就帮她吮吸指头肚子上的血。巧云从十一子口里知道他家里的事:他是个独子,没有兄弟姐妹。他有一个老娘,守寡多年了。他娘在家给人家做针线,眼睛越来越不好,他很担心她有一天会瞎……好心的大人路过时会想:这倒真是两只鸳鸯,可是配不成对。一家要招一个养老女婿,一家要接一个当家媳妇,弄不到一起。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节选自汪曾祺《大淖记事》,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子为黄海蛟生下女儿巧云的时候,天上布满五色云彩。这带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味道,暗示了巧云今后命运将与众不同。
    B.巧云的妈在走之前把家务事都做好,把巧云托付给邻居,甚至还为黄海蛟打了酒、做好了饭,可见她对这个家还是很不舍的。
    C.“但是巧云没怎么往心里去”表明巧云一方面对那些对她有点意思的人并不太喜欢,另一方面也暗含她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十一子与巧云显出情投意合之意,却不被邻居们看好,从选文最后一段来看,他们二人有情有义、互相体贴照顾,令人艳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接过”“上到”“一提”和“倒在”一系列动词描写,展现黄海蛟娴熟的上高跳技术和他乐于助人的一面。
    B.巧云“眉毛黑如鸦翅”,眼却是一对凤眼,暗示了她有从乌鸦变为凤凰的潜质;“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有翠翠的味道。
    C.第6段后半部分写巧云因为貌美而心善而为人们喜爱倾慕。字里行间有种幽默诙谐的态度,有对时人重美貌的些许调侃。
    D.汪曾祺的散文语言朴实平淡却有味,被称为“京派作家”。如此篇,虽然记叙是浓墨重彩,但外貌心理描写也堪称精彩。
    (3)“巧云的妈跟唱小生的跑了”这件事在前文早有伏笔,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4)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巧云遭人玷污,十一子被人打死,下场都很惨。有人说:“大淖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试分析原因。

    组卷:41引用:6难度:0.4

二、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非 相
    荀 子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
          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揳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选自《荀子•非相》,有删改)【注】①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为孔子和赵襄子看过相。②焉:通“颜”,额。③期思:地名,楚国之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B.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C.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D.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人,指通过观察人的体貌特征来判断吉凶祸福。
    B.妖祥,迷信的人认为异于常态而害人的东西所具有的特征。
    C.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D.文学,指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文中指学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却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又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问句结尾,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②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组卷:10引用:4难度:0.5

六、语言文字应用

  •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①
     
    , 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②
     
    ,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③
     
    ,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组卷:18引用:14难度:0.5
  • 11.提取下面一段文字的关键信息,概括“区块链”的五个主要特性。
          区块链不再依赖于中心化机构,实现了数据的分布式记录、存储和更新。在由区块链技术支撑的交易模式中,买家卖家可以直接交易,无需通过任何第三方支付平台。区块链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数据对全网节点是公开透明的,任何参与节点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记录或者开发相关应用,这是区块链系统值得信任的基础。系统的信息一旦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后,就会得到永久存储,无法更改,除非能够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在区块链网络上,别人无法知道你的区块链资产有多少,以及和谁进行了转账,这种匿名性是不分程度的。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地交换数据,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

    组卷:7引用:8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