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八中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发布:2024/4/30 13:42:5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中的荒野是工业文明桎梏下的野性遗漏,是由金属与玻璃构建的寂寥城市的凄美回眸和慰藉。好奇与探索的天性让人类文明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从非洲草原走向亚洲丛林、欧洲冻原、美洲荒漠……于是,粗糙的矿石被打磨成光滑的玉器,黏土变作了洁白的瓷具,燧石的火星烧去了原野的荒芜,殖民地中的野花经过培育成为了贵族花园中的奇葩,自由流淌的溪流被改造为光滑的河渠,沼泽被开垦为田园和城镇……这是一条逐渐背离荒野的文明之路,城市、农田和园林在化石能源和机械力的推动下,不断取代原生的自然;自然的野性被日益驯化。“光滑”“精致”“高雅”和“温顺”等渐渐成为当代文明的重要特征。现代城市是当前最高层次文明的载体和象征,却已被演绎为用塑料、金属和玻璃搭建的宫殿——光鲜亮丽,不着尘埃,野草和昆虫失去容身之所,自然和野性只存在于电子屏幕和声光电的感官刺激之中。失去野性的人类,正如豢养在拉斯维加斯五星级酒店玻璃房中的老虎,寂寥而萎靡。于是,野性和荒野被重新提起。
城市荒野之于人类文明和城市化,恰如困兽囚笼中的一棵绿树、一丛野草或一条溪流。从发生学意义上讲,部分城市荒野作为原生自然的遗存斑块或廊道得以在城市中幸存,如残存的湿地(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等);此外更多的是挣脱了文明约束的次生自然,如在荒废的灰色基础设施中恣意繁衍的自然(纽约高线公园的前身等)。城市荒野并不局限于荒野景观,还包含保留了野性的、不受人工干预的自然过程和生物——从自由流淌的径流、未被改造的土壤和栖息其中的微生物、自由繁衍的乡土植物,到从水泥地中挣扎而出的野草和排水沟石壁上顽强生长的灌丛、随季节而生长凋落的树叶、能够感知天时的鸡鸣和蛙声……
从生态学意义上讲,城市荒野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依照自然规律做功,并以其自身逻辑建立起深邃的秩序,是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要素。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服务,诸如净化空气和水、调节城市微气候、维持乡土生物多样性等。
从文化和心理学意义上讲,城市荒野的审美启智功能让人类探索未知的天性得以释放——这正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于我看来,东西方哲人的深邃思考和智慧大多来源于荒野:如释迦牟尼的菩提树、穆罕默德的希拉山洞、王阳明的龙场山洞,以及梭罗的瓦尔登湖等。生态心理学认为,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将有损人类健康,而人类的健康源于地球的健康,疗愈人类身心疾病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修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景观感知的相关研究表明,景观的复杂性和可探索性决定了自然环境的美感。相较而言,园艺化的景观(如修剪整齐的草坪)显得索然无味——它们纵然代表着文明进步、能令人获得须臾的喜悦和激动,却唤不起人类的探索欲望和冲动,也难以传达诗情画意的美感。
(摘编自俞孔坚《城市荒野:另一种文明》)材料二:
把灾害转嫁给异地,是现代水利工程的起点和终点:诸如防洪大堤和异地排水,都是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对岸,或把干旱和水短缺的祸害转嫁给无辜的弱势地区和群体。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调节水旱,而不转嫁异地。它启示我们用适应的智慧,就地化解矛盾。中国古代的生存智慧是将水作为财,就地蓄留、消化旱涝问题,遍布中国大地上的陂塘系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都是典型的大地海绵系统。这种“海绵”景观既是古代先民适应旱涝的智慧,更是地缘社会和邻里关系和谐共生关系的体现,是几千年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经验和智慧在大地上的烙印。
哈尔滨国家湿地公园(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吸取了中国农业文明中的基塘技术,用简单的填挖土方工程,营造了一处城市中心的绿色海绵,用10%的城市用地,来解决城市的雨涝问题。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占地34公顷,位于哈尔滨群力新区,新区占地27平方公里,公园处于低洼平原地带,而当地的年降雨量近600毫米,集中在夏季,所以雨涝是一大问题。设计的核心策略是借鉴三角洲地带悠久的传统农业中的基塘技术:即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来解决低洼地的积水问题,形成了洼地与高岗地相结合的“海绵”系统。高地种植旱生果木,而洼地养鱼和种植湿生植被,从而形成丰产的三角洲农业景观。这一技术在群力雨洪公园中经过提炼,得到了应用。设计者沿场地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相间的“海绵”带,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滤、沉淀和净化后进入核心区的低洼湿地。水泡中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山丘上密植具有东北特色的白桦林,再通过高架栈桥连接山丘。在此整体格局基础上,建立步道网络,穿越于丘陵和泡状湿地之间,水泡中设临水平台,丘陵上有观光亭塔之类,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
建成后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新区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验。能够吸收雨洪的城市绿色海绵目前已被列为国家城市湿地,成为一个国际海绵城市的典范。
(摘编自俞孔坚等《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性遗漏”是在指现代工业文明束缚和限制下残存的原生自然,以及挣脱了文明约束而形成的次生自然。
B.“宫殿”是现代人运用塑料、玻璃、钢铁等材料搭建的高楼大厦,它已经成为现代最高层次文明的载体和象征。
C.“烙印”是劳动人民为了化解旱涝问题,运用经验和智慧在大地上改造的如陂塘系统、桑基鱼塘等“海绵”景观。
D.“绿色海绵”在文中指的是位于哈尔滨群力新区,通过挖填方等技术形成的洼地与高岗相结合的解决涝灾的雨洪公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释迦牟尼的菩提树、穆罕默德的希拉山洞等,是为了说明东西方哲人的智慧、人类的进步均来源于荒野。
B.材料二第一段先指出现代水利工程的缺点,再明确海绵哲学的特点和启示,最后以古代海绵景观印证并对其评价。
C.两则材料都运用比较手法,将城市荒野、“海绵”景观与现代工业文明下的工程进行比较,肯定了前者的重要意义。
D.两则材料语言风格各异,材料一运用比喻等修辞,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材料二列举数字加以说明,语言准确而严谨。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建设理念的一项是
A.哈尼族人在大山里开挖干渠水沟,收集雨水,解决了梯田稻作的用水问题。
B.黄河下游泥沙沉积,河床抬升,人们加固大堤来治理水患,形成了地上河。
C.湖州先民通过堤围改造,蓄水成塘,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形成农业景观。
D.沈阳采用雨污分流解决雨涝,处理水中污物,雨水峰值削减后再补给河流。
(4)两则材料都提到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请分析其不同的作用。
(5)某城市有一个大型废弃工厂,这里杂草丛生,蛙鸣鸟叫,阴天雨水横流,晴天尘土飞扬。城市规划部门想将其改造成为一处城市景观,请结合两则材料提供几点建议。组卷:27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祖母的门牙
莫言 据说我刚生下来时就有两颗门牙。我祖母的脸当时就变黄了,因为在民间的传说中,生下来就有牙的孩子多半都是复仇者——是前世的仇人投胎转世——这个复仇者不把这个家庭弄得家破人亡是不会罢休的。祖母提着我的两条瘦腿,像提着一个剥了皮的猫,毫不犹豫地就要往尿罐里扔。
我出生时,我母亲已经过门三年。
我父亲是个出了名的孝子,他对我祖母的感情远远超过对我母亲的感情,他和祖母经常联手欺负我母亲。我母亲嫁过来的第三天,我祖母就对我父亲说:“富贵,该给她个下马威了!”
他有点羞涩地说:“才三天……再说,她也没犯错误……”
我母亲说:“你爹话还没说完呢。你奶奶那个老混蛋就把一个鸡食钵子摔了!”
啪!祖母把鸡食钵子扔在地上,跌成了三六一十八瓣。
“富贵呀,富贵,你个杂种,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址大容易吗?”
祖母瞪着金黄的眼珠子,指着我爹的鼻子控诉,“你可真是‘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扔到山沟里,把媳妇背到热炕上!’你说吧,今日你打不打?不打她,就打我!”
母亲说:“从来就没见过你爹这样的窝囊废,他心里其实是舍不得打我的,我进门三天,连大门朝哪开都没摸清楚,你说我会有什么错误?”
我父亲见我祖母发了大脾气,把嘴一咧,呜呜地哭起来。
祖母一屁股坐在地上,双手轮番拍打着地面,呜天嗷地地哭着,数落着:“老头子啊……你在天有灵,睁开眼看看这个好儿子吧……老头子啊,我这就跟随着你去了吧……”
我母亲看到这种情景,自己从屋子里走出来,跪在我父亲面前,说:“娘让你打,你就打吧!”
母亲说:“我硬憋着不哭,但那些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扑扑簌簌地滚下来。”
父亲抡起烧火棍,抽打起母亲的背。打顺了手,也就顾不上拿捏,一下是一下,打得真真切切,鲜血渐渐地沁透了母亲的衣衫。母亲起初还咬牙坚持着,后来就哭出了声。
母亲说:“痛是次要的,主要是感到冤屈。”
祖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父亲手上更加不敢惜力,一下比一下打得凶狠。
母亲身体一歪,倒在地上。
祖母抽着大烟袋,懒洋洋地说:“行了吧,念她初来乍到,饶了她吧!”
父亲扔掉烧火棍,眼里含着泪,嘴一咧一咧的,活像个鬼。
祖母严肃地问我母亲:“你是不是心里觉得冤?”
母亲的眼泪哗哗地流着,说:“不冤……”
祖母说:“我看你心里冤,冤得很呐!”
母亲哭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祖母问:“知道为什么打你?”
母亲摇摇头。
祖母说:“当年,我进门三天,我的婆婆也是这样,让你公公打了我一顿,当时我也觉得冤,连死的心都有,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我婆婆让你公公打我,是告诉我一个道理,知道是啥道理吗?”
母亲摇头。
祖母站起来,拍拍腚上的土,说:“多年的水沟流成了河,多年的媳妇才能熬成个婆!”
多年后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去找政府?为什么不去法院告她?”
母亲摇摇头说:“你说什么呀!”
后来,我一出生就落在了祖母那两只冰凉的手里。
在我的头就要被浸入尿罐的危急关头,母亲一跃而起,窜到炕下,从祖母手里把我抢下来。祖母大怒,道:“富贵屋里的,你想干什么?
祖母说着就把她的铁硬的爪子伸过来,想从母亲手里把我夺回去。母亲抱着我的头,祖母扯着我的腿,我在她们两个的手里放声大哭。那时刻我好像一只刚蜕壳的蝉,身体还是软的,在她们两人的拉扯下,我的身体就像一块橡皮,眼见着就被抻长了。母亲因为爱我不敢用力,祖母因为恨我往死里用力,这场拔人比赛一开始母亲就注定要输,眼见着我就要落在祖母的手里,落在祖母的手里也就等于落在了尿罐里,而落到尿罐里也就等于落到了死神手里。母亲在危急关头,护犊情深,把三纲五伦二十四孝通通地抛到脑后,抬起一只手,在运动中攥成了拳,对准了祖母的嘴巴,捅了一家伙。只听到一声肉腻腻的响,祖母怪叫了一声,松了扯住我的双腿的手,捂住了嘴巴。
母亲这一拳有点狗急跳墙的意思,也有点困兽犹斗的意思,她是劳动惯了的人,这一护犊子拳捅出去,少说也有二百斤的力气,腐朽快要透了顶的祖母如何承受得了?正义的铁拳打到祖母的嘴巴上,打得她发出了怪叫,打得她连连倒退,那两只从小就裹残了的地瓜脚缺少根基,倒退连连是正常的,如果她不倒退才是不正常的。她的腿让门槛绊了一下,然后她就一屁股墩在了地上。她就那样双脚在门槛里屁股在门槛外坐着,张开口往地上吐了一摊血,血里有两颗大门牙。祖母捡起门牙,放在手心里托着,仔细地观看了一会儿,然后就嘤嘤地哭起来,那声音竟像一个受了委屈的胆小如鼠的小姑娘。
(有删改)
文本二:
站在大悲悯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编造一个凄凄惨惨的故事,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非在苦难中煎熬过的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阀。
(节选自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剥了皮的猫”是一个血淋淋的意象,这个比喻表现了“我”刚出生时的弱小和濒死之态,反衬出祖母的残忍与无情。
B.父亲本不情愿打母亲,却在祖母的指责和号哭前屈服,由不愿打到真打,表现出他为了“孝”而放弃了个人的意愿。
C.“腐朽快要透了顶”,既写出了祖母年迈衰弱的事实,也表现出“我”对因迷信想要溺死孙子的祖母强烈的不满之情。
D.小说从“我”的出生写起,穿插母亲进门时的故事,最后回到母亲和祖母的争斗,叙写回忆,兼有插叙,构思精巧。
(2)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知道自己一点错误也没有,却还是出来主动受打,是因为她虽埋怨父亲的窝囊,也知道祖母的权威难以违抗。
B.母亲对祖母的屈从,展现了封建亲子伦理的强大横暴,而她为保护“我”所作出的反击,则凸显出母性的力量。
C.莫言说要“同情恶人”,因为人类遭遇的真正悲剧,往往是其命运中难以回避的、无法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所致。
D.政治、战争、疾病、意外等外部原因带给人种种苦难,把这些苦难加于弱小善良之身,也是真正的大悲悯。
(3)文本一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是作者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时穿插的母亲和“我”后来的评论,这种讲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一中祖母的形象,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文本二所提倡的“大悲悯”的。组卷:14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据说,识别验证码长期在“互联网最烦人发明”榜单上名列前茅。既然这样,①
渐渐地,这项技术有了新的用处。2007年,验证码的发明者路易斯.安改进了字符验证码,将其用于纸质典籍数字化中。②
目前,谷歌将这项技术用在自动驾驶的图像识别中,让网民帮助AI识别生活中的各种物体;腾讯将这项技术用在医学片子标注上,让AI看片变得更加智能。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选项中,分号前后句子关系和文中画线句不同的一项是
A.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月有圆缺,人有离合;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组卷:9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材料二:
1949年离开西柏坡进驻北京之际,毛泽东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想要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就需要以“进京赶考”的心态保持头脑清醒。
材料三: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新的伟大征程上,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我们都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习近平“二十大报告”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都是答卷人。“赶考精神”对于我们来说,也有同样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正在冲刺高考的高三学生,你对此有何认识?请结合上述材料的内涵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组卷:3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