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大理州南涧一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5月份)
发布:2025/1/4 2: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将“幽默”与”奇趣、反语、讽刺、机智和滑稽”进行区别,总结出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是一种逃避式的苦中作乐的心态。而鲁迅则把幽默当作是一种批判社会的手段,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用言语杀人于无形之中,但是他会客观地看待幽默,正如他在《一思而行》中所说:“只要并不是靠这来解决国政,布置战争,在朋友之间,说几句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看是无关大体的。”老舍和鲁迅在语言上都有其幽默的基调,当然这种幽默的风格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迥异之点。
鲁迅和老舍笔下的文章都将幽默作为一种载体服务社会,通过寄悲于幽默的方式关注民生民情,改造国民性,传达出高于生活的情感。鲁迅和老舍虽然在年龄上相差近二十岁,但是他们都具有一种民族忧患意识。他们带着“笑的幌子”,与人民进行沟通,在幌子中反映社会,关注民情。例如《阿Q正传》写阿Q被赵太爷打骂后没有任何反抗反而被人尊崇起来,幽默的对话辛辣地讽刺了中国人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专制的统治,不但不敢反抗反而引以为荣的行为。再如老舍《小病》中有一些逗趣的语言,如“小病可以增高个人的身份”“即使承认病死比杀头活埋剥皮等死法光荣些,到底好死不如歹活着”等,讽刺了愚钝无知,包含对生命和社会的思考。
鲁迅和老舍大量的文章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其内容并不是对生活的平铺直叙,而是对材料加以提取,锤炼出通俗易懂的文字,最后夹杂着生活的气息,混着或浓或淡的讽刺味,用幽默搭起一架桥梁,向人们传达出高于现实生活的信息,唤起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再认识。
但鲁迅和老舍的幽默风格分别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既有矛盾的统一,也有矛盾的对立。
如两者幽默的程度是不同的。鲁迅是一个可以用思想反抗社会的“奇葩”人物,是一个把文字作为武器直击敌人要害的“杀手”。他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杂文等,其中杂文和小说采用幽默的风格尤为明显。在《从幽默到正经》中,鲁迅指出幽默更倾向于讽刺。由此可见鲁迅写作的幽默风格更倾向于程度深的讽刺。他是将幽默与讽刺结合起来,用幽默辅助讽刺。
而老舍早期具有幽默风格的作品是缺乏讽刺性的。他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中说过:“我失了讽刺,而得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但后来老舍从英国回到国内,看到社会的黑暗,感受到人民的痛苦,心里的酸楚也油然而生,于是他在幽默里加了讽刺作为调味剂。所以他用的笔法,既不过分刻薄,也不过分悲伤,主要是用讽刺辅助幽默。他喜欢以嬉笑怒骂的方式去奇袭侧击批判其写作对象,正如他所言:“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
再如两者幽默的方式也不同。鲁迅善于利用反语、对比和白描的手法,以这种幽默的方式对人民说教,使人们在含泪中笑着正视问题。鲁迅的幽默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同时又透露着一股凛然正气。例如《故乡》中作者将曾经的“西施豆腐”和现在有“圆规式”姿势的杨二嫂加以对比,同时又把杨二嫂的滑稽和可笑与闰土的勤劳和憨厚进行对照,这既达到了讽刺而不失幽默的效果,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杨二嫂以及闰土的同情和惋惜之感。
老舍幽默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夸张等,但是比喻并非我们习惯用的以美喻美、以丑衬丑的方式,老舍喜欢把美的东西用粗俗低劣的喻体来表达,又或丑陋的东西用美好的喻体来描述,从而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感,以此达到幽默的效果。例如《月牙儿》中描写自己同学的装束:“她们都打扮得很好,像铺子里的货物。她们眼中青年的男人,心里好像作着爱情的诗。”打扮漂亮的同学与毫无美感的货物,前后造成的反差,让神圣美好的爱情变成了低俗猥琐,由此达到诙谐风趣而又不失讽刺的效果。
所以鲁迅的幽默程度比老舍要收敛、严肃甚至沉重得多,这也决定了他们幽默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摘编自曾丽琼《鲁迅和老舍的两种幽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把幽默作为一种批判社会的手段,他的幽默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他排斥娱乐式的幽默。
B.鲁迅和老舍笔下的文章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寄悲于幽默的方式,服务于当时的社会。
C.鲁迅的散文没有生活气息,缺乏讽刺性的幽默,而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幽默的风格更为明显。
D.老舍早期具有幽默风格的作品缺乏讽刺性,后来由于受英国文学的影响改变了创作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观点,然后再进行逐层分析,最后总结全文。
B.文章第二段以《阿Q正传》和《小病》为例,论证了鲁迅和老舍的幽默风格具有相似性。
C.文章第五至八段着重从幽默程度和幽默方式两个方面阐释了鲁迅和老舍幽默风格的不同。
D.文章围绕鲁迅和老舍的幽默风格展开论述,并多次引用二人的话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和老舍都具有一种民族忧患意识,他们都通过幽默的方式向人们传递信息,让人们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B.老舍笔下的幽默十分有“度”,既不过分刻薄,也不过分悲伤,主要是用讽刺辅助幽默,而鲁迅是用幽默辅助讽刺。
C.鲁迅在《故乡》中运用了对比等手法,通过幽默的语言对杨二嫂进行了讽刺,以此来对人民说教,让人们正视问题。
D.老舍以丑喻美、以美喻丑的方式使他的小说具有幽默的效果,这也使《月牙儿》在语言上比《故乡》更有艺术魅力。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3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以网络会议形式举行。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等10个项目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此次入选的项目是对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明与中华文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的生动诠释,展现了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风采。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从7个文化层中出土了石器6000多件。这是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地区考古发现的遗址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整、文化类型最丰富多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世界上首次在高海拔地区考古发现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遗存,填补了该地区乃至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阿舍利技术是人类早期智慧技能发展到一种高峰的标志,备受国际考古界关注。“皮洛遗址的发现为完整复原早期人类在高海拔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说,“这是世界性的考古发现。”
(摘编自王珏《赓续历史文脉,展现文明风采》)
材料二: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考古发现不再只是学术成果,还能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文化与旅游融合。考古发现和城市发展是什么关系?考古发现会影响城市建设吗?事实证明,考古发现可以配合城市建设,培育文化品牌,助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不仅如此,考古的成果和价值,也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日常生活,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借助“考古中国”等一系列重大项目,让考古为更多人所了解、认知。举办展览、开发文创、开展活动……各地博物馆创新表达方式,注重转化利用,设计开发冰箱贴、文具等丰富的文创产品,传播历史文化。不少考古遗址地也积极创新,使用新技术方式,丰富展览手段,开展研学等活动,让人们在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中,了解专业的考古工作,进而更深刻地认知中华文明的进程。此外,各地还推出了纪录片、电视节目等文艺作品,进一步活化考古成果,助推考古从小众走向大众。
(摘编自史诺《考古发现融入时代发展》)材料三: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该遗址最重大的发现是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这是目前东亚地区出现的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
阿舍利技术是早期人类智慧技能发展到一种高峰的标志。20世纪40年代“莫维斯线”假说,认为在旧石器时代,该线以西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先进地区,是以阿舍利手斧为代表、能掌握先进工具制造技术的先进文化圈;而位于该线以东的中国等地区,是以制造简单的砍砸器为特征的“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本次皮洛遗址发现的阿舍利组合,为“莫维斯线”论战画下了休止符。
这个遗址的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旧石器时代遗址里,是极为罕见的大型遗址。皮洛遗址海拔3700多米,目前发现的手斧已距今13万年,这意味着13万年前甚至更早以前,中国人类已经可以征服高海拔、高寒等极端环境。新的发现突破了“莫维斯线”。为研究早期大范围人类的迁徙、技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摘编自李韵《考古找到更多中华民族的记忆》)材料四: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于2021年11月20日推出了首档考古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节目首创考古空间探秘形式,集时空探秘、舞蹈演绎、全息影像等多种电视表现形式于一体,30多位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依次踏上12大考古遗址,开启气象万千的探秘之旅。
《中国考古大会》首次以电视综艺的形式“活化”重点聚焦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陕西西安唐长安城遗址等12大考古遗址,探寻中华文明。
2021年11月20日亮相的首期节目走进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遗址。1936年,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在家乡良渚棋盘坟的一个干涸潭底找到了一两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从此正式开启了对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从1936年12月到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进行了三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沉睡了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开始露出闪光的一角。1938年,施昕更将他的考古发现汇总成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手稿并出版。报告出版后,施昕更毅然投身抗日运动,却于第二年不幸染病去世,年仅28岁。正是有无数中国人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坚持,中华文明才能延续至今。
(摘编自李韵《<中国考古大会>:“活化”12大考古遗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结果涉及我国多个省市,其中四川稻城皮洛遗址被认为是世界性的考古发现。
B.近年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以多种形式推动考古事业的发展,如国家文物局开展了“考古中国”等一系列重大项目。
C.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遗址面积最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出现了制作精美、组合完备的阿舍利组合。
D.施昕更将他短暂的一生投入革命事业和考古事业,正是有像他这样的无数中国人的存在,中华文明才能够延续至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阿舍利技术引起了国际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它是早期人类的智慧结晶,是区别新、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B.在旧石器时代,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先进地区,而我国属于“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
C.早在13万年前,我国已经有人类在高海拔、高寒地区生存,并且可以组合使用手斧和薄刃斧等石器。
D.与其他遗址相比,良渚遗址的实物资料更丰富,因此《中国考古大会》首期节目选择以良渚遗址为介绍对象。
(3)我国积极开展考古工作都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根腰带
阙玉兰
十多年前,马宝斋去世的前一刻,十来个儿孙围在床边。
七十多岁的大女儿马慧敏悲伤焦虑,舍不得父亲就这样走了,同时她还希望父亲还能有什么话留下。自懂事以来,她一直怀疑自己不是马家亲生的。因为父母对她,比对任何一个弟兄姊妹都好。并且,她发现自己的个头与相貌都跟后面的弟弟相差甚远。此时此刻,她多么希望父亲能够亲口告诉她,她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然而98岁的马宝斋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马慧敏悲伤焦急地恳求着:“爸爸,爸爸你还有什么话?”
马慧敏的兄弟姊妹及儿孙们想法却不同,纷纷猜想马宝斋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留下,毕竟他任过红军长征路过时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回民苏维埃政府的主席,当过土改时的乡农会主席,后来任公社书记,再后来当过县政府副县长、政协主席。为党、为人民艰苦奋斗了几十年。一生辛劳,一生荣耀,肯定攒有值钱的东西。
马宝斋神志清醒,伸出骨瘦如柴的手指着老式衣柜上的那个从来不准人动的上着锁的皮箱。所有人的目光顺着马宝斋的手指,看向那个布满灰尘与裂痕的皮箱,脸上纷纷露出惊喜的神色。然而,马宝斋最后无力地用垂着的手指着马慧敏,并且定格于马慧敏身上。
清水洗、白布裹,料理完马宝斋的后事。马慧敏召集弟兄侄儿男女到马宝斋的房间,指挥大弟马慧成从衣柜上搬下皮箱,让所有家人见识一下父亲(爷爷)的宝贝。
马慧敏递上父亲床头柜里藏得很深而且有些生锈的钥匙。二弟马慧林迫不及待地抢过钥匙。大家静静地屏住呼吸,睁大眼睛死死盯着两人的一举一动,生怕一眨眼皮箱里的宝贝就不翼而飞了。
钥匙生锈,锁同样生锈,弟兄俩折腾了好一阵,好不容易将皮箱打开了,所有人伸长脖子朝皮箱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牛皮纸包裹的圆筒。“该不会是金元宝、珍珠玛瑙、字画之类的宝贝吧?”所有人暗自惊叹着,大气不敢出。
马慧林动作麻利,同样急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剥开里三层外三层的牛皮纸,先露出黑不溜秋、毛茸茸的东西。却又赶紧缩回触摸着的手,惊愕地叫唤:“妈呀!”
马慧敏大惊失色:“咋个了?”一家人惊恐万状不清楚那东西到底是个什么。
胆子稍微大一点的马慧成,伸手去抓那黑不溜秋的东西,手到之处,顿时化为粉末:“呀!这到底是啥东西?我没有用力,它就烂了。”
马慧敏非常着急:“怎么会烂,快看看,还有啥子?”
马慧成刨开黑色粉末,显现出一根泛黄的白色布带,他一把抓起,伸向空中,抖动着,所有瞪大的眼睛渐渐看清楚,原来是一根腰带。
马慧敏伸手,仔细观察着:腰带宽窄两寸,大概有一米多长,有些泛黄,模模糊糊看得见两头绣有花,丝线脱离,不知道是什么图案。莫非这就是最常见的羌族绣花腰带?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腰带!”
“腰带?我们还以为是啥子值钱的东西。”
儿孙们非常失望,纷纷摇头,并且一边议论一边渐渐退开。
马慧敏也有些失望,她再次认真仔细地观察着绣花腰带。这是一条当时称之为土白布的腰带,两头确实有用丝线绣的花,从泛黄的丝线看得出,这是一条男人拴在腰杆上的腰带。马慧敏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保存着男人的腰带。
“再看看,底下还有啥子?”马慧敏授意马慧成。马慧成拨开黑色粉末,大声说道:“又有一条腰带!”马慧敏放下手中的绣花腰带,接过腰带,上面并没有什么珍贵物件,这就是一条普通的汉人腰带。儿孙们见没什么值钱的东西,纷纷退出,只留下马慧敏姐弟仨。
马慧林看了看马慧敏与大哥说:“搞不清楚,爸爸藏这些东西有啥用?”
“那你说黑灰灰是啥子?”马慧林又问。
是呀,黑色粉末到底是啥子东西,马慧敏想追根问底,问道:“箱子头还有没得啥子?”
终于,马慧成在最里面发现了父亲熟悉的毛笔字迹,墨迹有些模糊,间断地看出“三……命……敏……”,马慧敏震惊不已,莫非自己的命运竟然跟箱子里的这些奇奇怪怪的腰带有关?马慧林盯着姐姐马慧敏的脸,沉思着:“三”“命”“敏”三字很明显说的是姐姐的身世,然而“三”代表什么呢?莫不是三根腰带?那还有一根哪里去了……莫非是黑色粉末?对,黑色粉末,他赶紧抓了一把黑色粉末在手掌上观察起来。咦,粉末偶尔还有断裂的毛,是毛,是牛毛。这黑色粉末就是黑色牛毛毪子腰带,被虫多年蛀蚀化为了粉末。毪子腰带,是当地藏族男人的腰间之物。
太奇怪了,三根腰带,来自三个民族,简直不可思议。正当姐弟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马慧敏的儿子强凯急匆匆地从都市赶回来,他对红军长征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研究。强凯进屋后先招呼母亲后,对舅舅说:“舅舅,让我看看。”
强凯先摸了摸绣花腰带,然后看看皮带,接下来抓起黑色粉末说道:“哈我晓得了,爷爷曾经给我讲过当年红军经过一个寨子的时候,用腰带救起一个掉到悬崖下面的红军遗孤的事。”
马慧敏睁大眼睛不相信儿子的话:“是不是哦?”
马慧林也不相信:“当真听你爷爷说过?那,那红军遗孤在哪里?”
马慧敏摇头说:“不可能,不可能。”
强凯非常肯定地说:“真的,我当时没有多想,也没有问红军遗孤最后在哪里。”
马慧成说:“就算是真的,为啥子偏偏留下腰带?其他啥子都没有留下,我不相信。”
强凯继续肯定地说:“爷爷说了,正当他抱起红军的遗孤爬上悬崖边的路坎上时,红军的冲锋号吹响了,三个红军战士没来得及收起各自的腰带,就又投入了战斗。”
马慧成不相信,抬头望着侄儿:“是不是哟?”
强凯急切地说:“真的,听爷爷说的。”
马慧成又问:“你爷爷说过没有,后来为什么没有还给人家?”
强凯回答道:“后来,三个红军战士最后在剿匪的时候,牺牲了。”
原来如此。听到这里,马慧敏的眼睛湿润了,仿佛看见连接起来的三根腰带悬挂在高空。随风飘荡着,飘荡着。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将马慧敏与其他子孙们进行对比,意在批判这些孝道缺失、重利轻情的子孙们。
B.小说画横线部分采用补叙的方式,叙述了马宝斋的人生经历,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作用。
C.“脸上纷纷露出惊喜的神色”,这一神态描写表现出众人对皮箱里的东西充满好奇与期待。
D.“非常肯定地说”“继续肯定地说”,小说用肯定的语气强调了强凯所讲的事情具有真实性。
(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善于制造悬念,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小说标题“三根腰带”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临床研究发现,如果给患者列个表,写上“这种病不能吃这个,那种病不能吃那个”,患者们会听得特别仔细,并且会时时给自己提个醒。其实,为了健康开始忌口是好事,但是也得①
还有人认为血脂高的人应忌口肉类,目前我国血脂高的人很多,为了控血脂,有很多人把肉、鱼等高蛋白的食物全部都给忌了。其实,这不但不利于疾病好转,反而会因营养不良诱发其他疾病。动物性食品是蛋白质、矿物质、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如果怕血脂高而不敢食用动物性食品,可能会诱发包括肌肉衰减、骨质疏松在内的很多疾病。营养的关键在于均衡的饮食,即使血脂异常也应适量食用动物性食品,肉类注意选择鱼虾、瘦肉。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组卷:1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6月26日,陈延年遭国民党军警逮捕。7月4日晚,陈延年被国民党反动军警残忍杀害,年仅29岁。面对敌人屠刀,陈延年回答:“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1928年2月16日,中共江苏省委机关遭到上海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陈乔年被捕,后被杀害,年仅26岁。面对狱中酷刑,陈乔年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2013年,在合肥市第四批道路命名公示中,延乔路的命名被确认。之所以取“延乔”是因为陈延年、陈乔年二人来自安庆怀宁,也是为了纪念烈士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正好呼应不远处的集贤路、繁华大道,更具象征意义。
在2022年五四青年节临近之际,肥西县延乔路小学举办“延乔路小学说延乔”主题教育活动,全校2000余名师生参加学习。六年级学生李若桐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先烈精神,长大报效祖国。”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根据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主题为“争做五四好青年”的班会上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