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9课 说“木叶”》2021年同步练习卷(8)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语言基础训练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引用:1难度:0.9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2)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____________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_______不同起来。

    组卷:6引用:7难度:0.8
  • 3.下列序号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①“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②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④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⑤

    组卷:13引用:1难度:0.7

二、课内阅读

  • 9.苏轼曾对王维有此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竹里馆》一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下面根据本诗的意境,展开想象,拍摄了一个意境优美的短片。请你模仿镜头一,再安排两个镜头,要求语言连贯、生动。
    镜头一: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深林“幽篁”使人产生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

    组卷:3引用:4难度:0.7
  • 10.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组卷:15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