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太和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诗”,我们的元曲研究也基本上按此一分为二而进行的。但对关汉卿而言,他是否也有“戏剧”与“诗”的分别呢?如果有,它们的分别在何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套数则合一宫调中诸曲为一套,与杂剧一折略同。但杂剧以代言为事,而套数则以自叙为事,此其所以异也。”
          实际上,杂剧与散曲(王国维所谓的“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赵景深先生《元人杂剧钩沉》中收入的套曲,当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是还可以继续探讨的。同样的,《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宾白便与杂剧无异。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显然不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断然将《元曲选》收入的明初贾仲明等所作六种杂剧排除于元曲之外,后来的研究者一般也依从王氏的区分,至于明代前期朱权、朱有燉继续进行的北杂剧创作,自然应归为“明杂剧”的研究范围。作为历史性研究,这样的区分无可厚非,但分割包片的研究有时却不利于较深入的研究。我们现在面对的元杂剧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元刊杂剧三十种》以及明万历年间的明抄、明刻本元人杂剧。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错讹、残缺甚多,并不能代表元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而朱有燉的杂剧现存明永乐、宣德年间的藩府原刻本,由于朱有燉作杂剧有意追求“金元风范”,所以他的现存剧作可能反映出一些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又如《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最初发现时,曾引起很大的轰动。但半个世纪以来,除孙楷第、王季烈等先生曾作出一些考辨工作外,对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特别是其中的抄本杂剧,还缺少进一步的研究,而抄本杂剧可能反映了元杂剧表演形态等方面的问题。朱有燉的杂剧和脉望馆抄本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前者出自贵族之手,后者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80年代以来,戏曲文物研究成为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华戏曲》杂志的同仁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山西新绛元墓戏雕的发现以及山西上党《迎神赛社礼节传簿》的发现,都是80年代元曲研究的大事。但是,戏曲文物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并没有在同期或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有的研究者习惯于沿着既有的逻辑思路奔驰,昧于纸上而不及地上。如元杂剧的表演体制、元杂剧的流布等问题,如果忽略戏曲文物的研究而径直作出结论,都是很危险的。
          自近代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倍受青睐,元曲研究适逢其时。建国以来,重视有“人民性”的文学,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人民性”也得到高度评价。在雅与俗的取舍之间,元曲似乎总近于“俗”,所以与文人士大夫的雅词属两家。从建设看,也有理由分别归为曲学与词学。但元曲果真属于“俗文学”么?元曲乃宋金词之变,这是明清人比较一致的看法,今人多以为是无根之谈。在近人吴梅、王易等研究者那里,词、曲的研究也仍未分家。赵山林先生对金词、元曲关系演变的考察,或可开阔我们的视野。
          元曲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仅仅凭借《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和《全元散曲》,外加上《录鬼簿》等,在过去不够,在今日更显局促。多一点纵横上下,很有必要。
               (摘编自邹德艳《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1)请根据原文表述和所学过的相关知识,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元曲”是由元杂剧和散曲两部分组成,按照文学作品的样式来说,元杂剧属于“戏剧”,散曲属于“诗”。
    B.王国维认为散曲同一宫调的各曲合为一个套数,大体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但杂剧以代言为事,套数以自叙为事。
    C.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之外可以加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剧本有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关汉卿与郑光祖、白朴、纪君祥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D.用两分法进行元曲研究,因一些研究材料在区分界限上的模糊,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不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刊杂剧虽为元人杂剧,但因错讹、残缺甚多,反而不如明代朱有燉的杂剧因追求“金元风范”,而能真实地反映元杂剧创作的“真实面目”。
    B.近代有的研究者在戏曲文物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这些成绩并未在同期或者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元曲研究已经步入一个认识的误区。
    C.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白话文学”“俗文学”具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备受青睐,元曲因有“丰富的人民性”而适逢其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D.明清时人们认为元曲是宋金之词的延续发展,而现代人多不认同这一观点,但从历史的角度多一些纵横上下,对于当今的元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收入的元曲,排除了元代以外的元杂剧,后人也多依从这种区分,但这种研究方法有局限性。
    B.《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被发现时虽引起很大的轰动,但对它的研究较少,原因在于它出自贵族之手,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C.无论是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还是元曲研究的分割包片,都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见元曲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
    D.元曲有“丰富的人民性”,因此收到高度评价;但至于元曲究竟属于“雅文学”还是“俗文学”,一直以来却没有形成定论。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二)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完成各题。
    轨  迹       第一场“就一次”
          (夜,傅燊渊家里,子女都睡了,傅燊渊夫妻还在谈话。)
          傅  妻   (看了一下子女的房间方向)你看今天下午明明来求的那件事,是不是重新考虑一下?
          傅燊渊   就一次?你不怕到时候被一锅端?
          傅  妻   哪有那么严重?
          傅燊渊   就怕万一呢。
          傅  妻   别推三推四的了,我看你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家乡了。
          傅燊渊   说到哪儿去了。
          傅  妻   要不你怎么会狠心泼了明明的冷水?你不想想,当年咱们被赶到乡下时,是谁为我们牵肠又挂肚?
          傅燊渊   我不敢忘记我大姐的恩情,但你要知道,人坐的位置高,盯着的人也多,要是一个不留神,被人掀翻了,你们怎么办?如今巴望我出事后乘机挤进我这张交椅的人多的是呢。
          傅  妻   人人都这样干,就你会倒霉?
          傅燊渊   就怕今年流年不利。
          傅  妻   你运气就那么差?真是这样的话,你能四十刚五就当了吃香喝辣的局长?
          傅燊渊   你可别乱说,我能上来,靠的是实干。
          傅  妻   算了吧,要是没有胡书记赏识着你,你还得待在乡里跟泥土打交道。
          傅燊渊   对了,我总不能辜负胡书记的栽培吧。
          傅  妻   你就肯定老胡那么干净吗?
          傅燊渊   不要随意污蔑党和政府的好领导。
          (傅燊渊瞧了瞧窗外,犹豫片刻,还是摁开了自己的手机。)
          第二场“我没事”
          (电视上正播着某个大蛀虫的新闻,警车声时不时从街上呼啸而过。)
          傅  妻   听着这警车声,我真有点心惊肉跳。我只是让你顺便做点小动作而已,你没背着我去做大买卖吧?
          傅燊渊   我那么没分寸?
          傅  妻   我还是有点担心,昨晚我又做了噩梦,梦见你被公安局请走了。
          傅燊渊   我没事。我刚去开了反贪工作会议来,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我就放心了,原来大把人比我还厉害。如今二三十万的事,司法机关根本没空来理睬。我算过了,就算不幸被政敌嗅出蛛丝马迹来,我的党票和干部身份以及以前的光辉历史就能抵掉很多年,不至于像平头百姓那样只好拿命去抵。万一倒透了霉,真要去坐牢,那钱也能留下来。只是想到为官多年,竟然落到要靠坐牢来给你们打下经济基础,不免有点悲哀。再说,我有好事时也没独吞,谁会看我不顺眼?
          第三场“上瘾了”
          (夜,九点,傅燊渊家客厅里,儿女们不在,傅燊渊夫妻俩在看报。)
          傅燊渊   (丢开报纸)看来得找机会给教育局一点颜色才行。
          傅  妻   人家又惹了你什么了?
          傅燊渊   他们兴建教师园地竟然不来找我签上点意见。
          傅  妻   平时一到教师节你就下乡去躲赞助,现在你倒关心起教育来了?
          傅燊渊   起码以后我还能给他们捐点旧器材什么的吧。
          傅  妻   你就别去自留把柄了。
          傅燊渊   不行,可不能肥了其他人而亏了我。
          (傅燊渊拿起电话就径直往承建教师园地的包工头家拨。
          傅燊渊   (开心地)咱们的存款看来快要接近六位数了。
          傅  妻   你竟然发展到了伸手要的地步。
          傅燊渊   所以说女人就是女人,怕什么!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要玩就玩大点,否则划不来。
          傅  妻   够用就行了。
          傅燊渊   够什么用?现在我们要养房养车养享受,儿女们大学毕业后还要操心他们的工作和住房以及婚姻。更主要的是,我总不能一辈子当个小局长吧。做官多年,我已生疏了实际工作技能,要是有朝一日退下来,我能去打什么工?这一切的一切,都得靠大把的钱来冲锋陷阵。光靠我们俩的这点收入,简直是杯水车薪。有了钱,就算我退了位,也是高级百姓,照样有人来求我,不至于门前冷落鞍马稀。做清官有屁用?要是我因太清廉而被别人轰下台时,官员们会为我申冤并升我的职么?绝不会的,他们不知有多幸灾乐祸呢。也许会有几个百姓为我奔走呼号,但说不定要被打成刁民。我算是看透了。
          (监狱里。)
          记  者   明知山有虎,干嘛还偏向虎山行?
          傅燊渊   跟你说个故事吧:有个小偷到好朋友家玩。当晚,朋友家就不见了一口大铁锅。第二天,小偷请人来转告说铁锅被藏在一个石洞里。朋友问他为什么这么不仗义,小偷歉意地说,我也知道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但我已上了瘾,看到值钱的东西,就手痒得难以忍受。
    (有改动)(1)下列对戏剧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一场中,傅燊渊在妻子的一再劝说之下,“第一次”开始以权谋私。此时,他内心很犹豫。
    B.傅燊渊的妻子可以说是傅燊渊堕落的引路人,她听到警车声“心惊肉跳”的说法只是试探傅燊渊。
    C.傅燊渊由最初的小心谨慎到最后厚颜无耻地敲诈勒索,最终走进监狱是必然的,这就是其人生轨迹。
    D.戏剧情节十分集中,故事情节也并不复杂,但具有很大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不要重复戏剧主角的“轨迹”。
    (2)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出共三场的短剧生动地塑造了傅燊渊这个不进监狱不罢休的贪官的形象,活画出一幅人生悲剧。
    B.话剧题目“轨迹”,一语双关,一方面是傅燊渊重复了其他贪官的轨迹,走了“贪”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警示人们不要重复戏剧主角的“轨迹”。
    C.三场剧的每一场都以傅燊渊的一句话做题目,准确而又简明地表现出傅燊渊腐败堕落的“轨迹”。
    D.在第二场戏中,傅燊渊“我没事”的一段话,从侧面表现出目前官场腐败现象,揭示了贪官心理。在第三场戏中,傅燊渊为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揭示了自己“贪已成瘾”的心理,直接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深化了中心。
    (3)话剧中的几处划横线的舞台说明,各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组卷:9引用:2难度:0.4

(三)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裤子
    卞之琳
          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下了红裤子。
          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老百姓回到空了的村里才两个月,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明天安居村老百姓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如果预先逃走一人,“皇军”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于是全村震动。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
          这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老婆。她的红裤子是村里最新的,虽然曾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但仍不失其鲜明。愿不愿意换,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把一包衣服给丢了。如今把红裤子换下,穿什么呢?
          下午关小双回来,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关小双在村公所和村长拌了几句嘴,心里老大不高兴,回来看见老婆还穿着红裤子,呆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黑裤子脱下,向她一扔,说:“你换上!”
          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换了,黑绿两色,对比鲜明。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走出门。
          第二天太阳刚升到树梢头,“皇军”就来“宣抚”了,一共11个,可只有十匹马,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马骑。
    “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就得了。”
    “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抚’的时候,找一担白菜。”
    “行。
    “找一担萝卜。”
    “行。”
    “再找一百个鸡蛋。”
          村长皱了皱眉头,还是说:“行。”
          十匹马在村公所前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内吃葱花饼。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
          吃够了东西,鬼子头儿向汉奸说了几句话,汉奸马上转头来说:“要‘宣抚’了,召集全村人到前面场子来听话。”
          全村八十户只到了八十人,其中一半是孩子,被村长拉来凑数。一担白菜,一担萝卜,一担鸡蛋,都摆在村公所门口。
          鬼子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汉奸翻译。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众百姓要向“皇军”报告野蛮的土匪八路军的消息。然后开始了问话:“皇军杀人放火吗?”
    “不。”
    “你们怕皇军吗?”
    “不怕。”
    “那为什么土匪来了不走,我们来了就跑呢?”全场沉默。
          蔬菜到齐了,鸡蛋到齐了,就是自己人还没有到齐。汉奸问老百姓:“那三个皇军去哪里了?”谁也不知道。村长打发几个老百姓去找。
          村长自己也去找。他推开关小双的屋门,看见关小双战战兢兢缩在炕角落里。他又好气又好笑:“哈,你关小双今天怎么也学娘儿们不敢出头了?”说完才认出面前的竟是关小双老婆,他气得无从笑起,又挨户搜寻去了。半天一无所获。这时雷霆在他头顶上响了。他被绑在一棵白杨树上。
          全村人都慌了。有人拉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说:“他知道,他知道。”“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见回来。
          汉奸把话译给胖头儿听,胖头儿向汉奸头顶上爆出去一个霹雳,从汉奸嘴里传出来就变了:“给我把红裤子找来!”
          可是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转动了,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大群兵,穿灰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
    “红裤子来了!红裤子来了!”
          七个鬼子一齐跳上马,往村北就跑,撇下萝卜、鸡蛋和三匹马。汉奸想骑马,可试了两下,没有骑得上,也放步向北溜。驼背汉奸没能逃脱,被穿红裤子的关小双抓住了。
    “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被游击队救下的村长感激得直流泪。“可鬼子马上就回来,”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
          那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就这么办。当夜在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听说活捉了三个日本兵、一个汉奸,缴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都是关小双的功劳,便要好好犒赏他,关小双则“只要一套军服”。一套灰色军衣找来了,关小双立即换上了。然后他把那一套绿袄红裤子弹去了尘土,折叠在一起。
          关小双换了衣服,走到住那些预备第二天到缝纫厂去的妇女的院子里,找到了自己老婆,把那衣服轻轻地向她膝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
    (1939年,发表于重庆《文艺月报》,有删减)(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安排严密,符合逻辑。如文中关小双和他老婆互换衣服的情节,为后文关小双引诱三个日本兵并协助游击队活捉他们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的女性都没有姓名,作者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体现在解放前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
    C.“红裤子”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情节安排围绕“红裤子”展开,女人躲敌,男人诱敌、杀敌、换装,都与“红裤子”有关。
    D.作者爱憎分明。如“皇军”和“宣抚”都加了引号,说明他们目的其实是霸占与侵略,具有强烈的讽刺和否定意味。
    (2)小说是如何塑造关小双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0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在叙事行为上差异甚大。一般而言,文言小说重“事”亦重“叙”,讲究结构的谨严周密、情节的跌宕有致和叙述的起承转合;①       更加注重故事本身的生动曲折,而不把“叙”作为重点,在谋篇布局的运思、叙事技法的运用上均不及士人小说精致。
          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在人物塑形和叙事伦理上各有偏好。就士人形象塑造而言,宋文言小说中的士人形象更多悲情色彩,②       。这种人物塑形的差异可能与士人与市民的审美心理歧异有关,③       ,而市民更多以喜为美。文言小说通过士人的悲剧故事和显明的伦理介入,有强烈的劝善惩恶意图;话本偏重叙述士人的喜剧故事、风流故事,虽也有一定的劝惩意识,但伦理介入并不显明,叙事的优先考虑是娱乐性。概言之,宋代文言小说是教重于乐,而宋话本则是乐先于教。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文中画线处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0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      如果人们一直都说你优雅好看,那你一定有一颗美丽的心。
           ——水流进岩石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吴桂君      我们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家境清贫,长相普通;有的人穿戴讲究,容貌俊朗。我们可能不能出生就成为“好看”的人,但我们可以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好看”的人。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好看”的人?请结合材料和你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