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名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2 23:30: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新词新语是相对语言系统已有的词语而言。词语是社会的记录,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不断涌现,都需要产生新词来表示。
每个时代都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新词新语,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许多新词新语都是某个时代某一社会热点现象的反映。如“蜗居”一词,形容中国高学历、高智商但低收入的聚居群体;“蒜你狠”是源于2010年大蒜价格疯涨100倍,超过肉和鸡蛋的社会现实。这些新词新语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出现的新事物或新现象,并形象生动且准确地表达出这些事物或概念的内涵。
新颖性是新词新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有的是采用了一个新形式(如“闪客、驴友”),有的是具有了一个新意义(如“下课、版本、抢手”),有的是具有一种新用法(如“挺、顶、八卦”),有的是从局部使用走向全民通行。它们的出现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是新词新语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决定新词新语命运的关键因素。
幽默性是新词新语的又一特征。例如,“粉丝”是英语单词的音译,是指超迷某人或某物的一类人,简称“粉”或“迷”,“钢丝”是粉丝中的铁杆支持者。“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再比如源自鲁迅作品中的“三味书屋”,现被用来指乱糟糟又有各种味道的男生宿舍。以及“蒜你狠”等等,这些词无不充满着幽默的情感色彩。
词语衍生的族群化特征,也是词缀化构词方式产生的结果,即以现有词汇的某个词语模式为基础,进行类推、更换部分语素而成族群地衍生新词新语。例如,从最早的“黑客”到后来的“博客、红客、播客、闪客”等。再如“酒吧”的“吧”,本是汉语音译英语而引进来的借词,此后又用它创造了“网吧、书吧、茶吧、氧吧、话吧”等。由“打工族”的“族”构成了“追星族、月光族、背包族、啃老族、地铁族、北漂族”等。比比皆是。
新词新语能轻而易举并快速地被人们接受,其中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通俗性特点。一些被广泛运用的新词都是通俗易懂的,它们不像一些文绉绉的文言用语,也不像生硬的政治用语,需要去理解、探究。所以通俗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新词新语迅速发展的基础。其使用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而是从不同方面深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领域、国家政策、教育界、医药界等。像2014年的新词新语“蛮拼的”和“点赞”甚至出现在了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中,原文如下:“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新词新语的创造和运用一方面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但另一方面一些缺乏理据性的新词新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解和运用上的负担。但无论如何,现代汉语词汇系统都会利用自身的协调机制,不断地利用新词新语来丰富和完善自己。
(摘编自李燕《新词新语与社会文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词新语的出现与社会生活中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不断涌现有很大关系。
B.像“蒜你狠”这样的新词新语不仅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充满幽默的情感色彩。
C.新词新语的通俗性是新词新语快速地被人们接受以及能扩大使用范围的基础。
D.新词新语的衍生性指一个新词语的出现带动产生了一个词族词群或一批词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新词新语的概念和产生缘由,然后重点论述新词新语的几个特点。
B.文中通过对比新词新语的几个特点,指出新颖性是决定新词新语命运的关键。
C.文中引用习主席的新年贺词,说明新词新语的通俗性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D.末段辩证看待新词新语,指出其丰富词汇的同时也造成了理解和运用的负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词新语都只能反映某个时代某一社会热点现象,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因此不能长期流行。
B.新词新语的新颖性体现在或采用新形式,或具有新意义、新用法,或使用从局部走向全民。
C.词语衍生的族群化特征产生了词缀化构词方式,这也使新词新语的产生出现批量化的态势。
D.新词新语的出现明显有社会、时代的因素,但主要源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自身的协调机制。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进入全民阅读时代,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需求和习惯。且不论专业阅读,就拿“有声阅读”来说,这一形式悄然兴起于几年前,时至今日依然兴盛不衰。如果说阅读是一种习惯,那么,阅读方式的变化仅仅只是阅读习惯的变化,阅读的本质和效果,尤其是对心灵的涤荡和精神的塑造并无大碍。通过音频、视频进行阅读,效果不亚于传统方式,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可进行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音视频时代,有音视频时代的“阅读”,只要是不影响阅读效果的阅读都是有意义的阅读。因此,我们仍可视之为全民阅读中重要的一部分。
(摘编自阎岩《有声阅读悄然兴起 全民阅读实现多样化》) 材料二:
2013年,用手机听书还是一件新鲜事儿,短短几年时间,听书正在成为一种国民阅读习惯,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趋势。
从尝试到接受,听书渐成新的阅读习惯,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的新增长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下降,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与此同时,成年国民和未成年人有声阅读量继续较快增长,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0.3%,较2018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17岁及以下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4.7%,较2018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
移动听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13年前后,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平台开始登上数字阅读舞台;2015年开始,我国互联网上掀起一股知识付费热潮;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又一个节点,全球有声阅读市场在原有良性发展态势基础上,获得新一轮发展,中国的有声阅读行业则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均有良好表现。
(摘编自陈雪《听书:唤醒被遗忘的阅读方式》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2020年,有31.6%的成年国民形成了听书习惯,较上一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20年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较上一年增长5.5%。图书出版与有声读物同步策划、制作、分发已成为常态;长音频领域成为行业竞争的新热点--2020年中国长音频市场规模272.4亿元,增速54.9%。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如今的有声书,人们“阅读”的介质在发生变化,日益丰富多元,这对整个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有了有声读物,理论上讲,国人的阅读率会有相应提高。这是有声书带来的阅读红利。
当然,有声书也有它的局限。从有声书受欢迎的品类来看,主要是一些小说、励志、人物传记、历史科普等书籍,这些类型的书籍,通俗易懂,不需要大脑深度思考,主要是一些浅阅读的内容。人们在听这些书的时候,其实主要在听故事。但是,如果要去阅读一本学术著作,或者比较专业的书籍,有声书就不是合适的选择了。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纸质书与有声书完全可以并存。它们各自满足了不同阅读需求的人群。对于有声书的流行,我们实不必忧心忡忡,担忧其挤压纸质图书市场,人们阅读质量下降。在整个庞大的阅读版图中,纸质书仍然是主流,千年的传统,不会那么容易改变。正如前些年电子书的流行,依然没能撼动纸质书的绝对优势地位一样。不论是哪种读书介质出现,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宽容欢迎的态度。
就眼下的有声读书市场来看,也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一些书籍仅仅是通过机器阅读,节奏不够自然,也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情绪与文字所隐藏的意蕴。而有些有声读物,制作粗糙,背景嘈杂,甚至随意乱播广告,极大破坏听书体验。这个新兴的“读书行业”能不能走下去,最终就要看市场检验了。
(摘编自王言虎《听有声书算阅读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纸质阅读和有声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都是有意义的阅读,都属于全民阅读的一部分。
B.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和未成年人的有声阅读量增长较快,但整体阅读量均有所下降。
C.2020年上半年全球有声阅读市场又迎来发展的重要节点,这与新冠疫情的影响有关。
D.由于国民阅读水平提高,国民阅读率得以相应提高,国民阅读介质也自然发生变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声阅读已成为我国国民阅读的重要增长点,2020年我国有声阅读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表现良好。
B.2020年,中国有三成多成年国民形成了听书习惯,他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比上一年增长5.5%。
C.当下,纸质书仍然是阅读版图中的主流,没有必要担忧有声书挤压纸质图书市场,使人们阅读质量下降。
D.我们对电子书、有声书应保持宽容欢迎的态度,当然有声书这个新兴的“读书行业”也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3)当前有声阅读有哪些利与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0引用:1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二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悠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的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的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蹶过去。
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的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象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
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 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运用对比手法来写北平冬天的寒冷,先是与南方的冬天作对比,后与春夏秋三季对比,认为春夏秋三季连成一片,比较温暖,与冬的寒冷相对立。
B.文中说“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表明作者对北平的无比眷恋,但北平的沉沦境况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流露出作者感时忧国之心境。
C.文中写北平的春抓住短暂葱茏的特点,表现对绿色生命的挚爱;“洪水似的新绿”比喻形象新巧,写出北平初春绿满城厢内外的情景,突出绿之多之新。
D.文中写出了北平四季的不同特点,而重点写北平冬季,略写春夏秋三季,是因为冬季最能体现北方的特点、北方人的生活面貌以及北平的人事境况。
(2)文中为什么说“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请简要分析。
(3)本文和《故都的秋》都写到北平的秋天,有何异同?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简要分析。组卷:70引用:4难度:0.2
(二)语言表达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也是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就是主观的情志,“象”就是客观的事物。①
(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学习创作诗歌,可以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描述、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抒发心志或暗示情感,这样诗歌才能耐咀嚼,有诗味。如下面这首小诗,借“梅”来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梅
一片花瓣
是一滴生命
剥落了生命
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2)请另选一个事物,仿照文中《梅》的写法和形式,写一首小诗。组卷:3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在《礼治秩序》中谈到,由于人们对传统的敬畏就按照规定的方法去做的一套行为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的仪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各种仪式,祭祀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家人生日有仪式,门店开业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
对于各种仪式,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