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四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7 8:0:9
一、(一)现代文阅读(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再到“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火星探测之旅,直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逐步掌握了进入太空的能力,成为世界公认的航天大国。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对航天事业如此孜孜以求?浩瀚的太空,究竟能给我们提供什么?中国距离航天强国还有多远?
航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投入。或许有人会问,这样的巨额投入,是否值得?其实,除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外,航天技术早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2000余项技术成果应用于多个领域,1100余种新材料的研发得益于航天科技,航天技术直接带动了材料、电子、机械、化工等多方面技术的发展。那么,航天科技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深远的变革?
首先,中国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宇航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其次,我们具备了利用太空的能力。运载火箭把航天器送到轨道上就完成任务了,不进入轨道。如何利用天上的资源,要靠航天器。航天器范围很大,具体的分类及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各种应用卫星服务社会与经济。中国当年没有通信卫星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不能覆盖全国,要靠微波中继,每隔50公里有一个中继站,所以通信卫星太重要了。1997年5月12日,“东方红三号”卫星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第一代采用三轴稳定技术的地球同步卫星。之后,“东方红”系列逐渐发展成了大型卫星平台。现在,白俄罗斯、老挝、巴基斯坦也在用中国的通信卫星,中国的卫星产业已变成一个很大的产业。现在我们还有了中继卫星,实现了“天链一号”三星全球组网,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开创了我国天基测控和数据传输的新纪元。地球的空间是开放的,天上的卫星,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每天都在获取信息。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我们的气象卫星预报台风也很准。总之,各种应用卫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载人航天将实验室搬到太空。1986年“863”计划出台,其中就有中国载人航天。经过论证,得出三条结论:第一,得赶快行动,否则来不及了;第二,中国人要上天,只能用飞船,不能用航天飞机;第三,要搞飞船要做充分的准备。人上天再回来不是目的,要建立一个空间站,让科学家在这个平台上,做一些研究,为老百姓服务。根据这样的结论,确立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就是能把人送上天,在天上运行一段再回到地面上来。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人能出舱;交会对接;补加;再生式生命保障。空间实验室阶段这四个关键问题,到目前为止全部被解决了。第三步是建立中国的空间站阶段,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在完成“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等6项重大任务后,全面建成空间站。
深空探测帮我们了解宇宙。进行深空探测,我们从月球起步,月球起步也是分三步。第一步是绕,“嫦娥一号”绕月成功,最后撞击到月球表面预定地点,第一步圆满完成了。第二步是落,“嫦娥三号”把“玉兔”这个月球车带到月球上去了,科学家拿到了在月球上直接测试的一些数据。我们更了不起的是把“嫦娥四号”送到了月球的背面,这个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第三步是取,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安全着陆,带回了近2公斤的月球土壤样品,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嫦娥五号”月球取土的意义非凡,通过对月球土壤的研究,专家可以了解到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还能寻求新能源。在深空探测方面,我们对地球的卫星——月球基本搞清楚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要到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去了。
我国航天领域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人奇迹。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一次次历史性飞跃,不断刷新着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要成为一个航天强国,还要在三大领域均衡地发展。第一个领域是航天技术。造卫星、造火箭、发射卫星、发射飞船,在这个领域我们应该说成绩很大,与一些强国差距不是很大了。第二个领域是空间科学,我们要探索浩瀚的宇宙,把整个太阳系里头这些行星、小行星、卫星搞清楚。我们刚刚到了火星,和国外比我们还有差距。第三个领域是航天应用。发展航天事业的社会效益是毋庸置疑的,对科学研究的带动作用也是很大的,国防安全更是少不了航天领域的贡献,但是要带来经济效益,还是要形成产业。我们航天人都应该有一个强国梦,为中国早日成为科技强国贡献航天力量。
(摘编自戚发轫《我们为什么要向太空进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在文中指我国研制的用来探测火星的一种航天器。
B.“天舟”在文中指我国为空间站提供补给的一种货运飞船。
C.“玉兔”在文中指由“嫦娥三号”带到月球上去的月球车。
D.“嫦娥五号”在文中指我国为了解月球背面而研制的航天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科技的发展需要巨额投入,但其效益也很可观,目前中国有2000余项技术成果应用于多个领域,在电子方面的带动作用最大。
B.我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C.我国在开始发展航天科技时,就确立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载人飞船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建立中国的空间站阶段。
D.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不断刷新着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但中国还不是航天强国因为在航天技术上与强国差距巨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起来很遥远的航天科技早已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航天技术成果能直接带动材料等多方面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变革。
B.各种应用卫星的发展,带来的效益很明显:通信卫星使电视台节目的覆盖摆脱了对中继站的依赖,气象卫星对台风的预报也很准。
C.随着“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载人飞船以及“天舟”货运飞船等重大任务的完成,我国已经全面建成空间站。
D.我国在探月过程中,先通过月球车拿到在月球上测试的数据,然后让“嫦娥”探测器撞击到月球表面,最后实现月壤采样返回。
(4)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却投入巨资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从我国进行深空探测、发展航天事业的历程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2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光在前(节选)
刘白羽 渡江后,他们就离开大路,向西追击敌人,迎面矗立着万仞高山,一道一道山脊向远处展开,海涛一样不知要展到何处为止。
一个侦察员在山脚下找到一所空无人迹的小学校。陈师长正在教室,他在等情报的工夫,伸开从膝盖以下沾满泥浆的双腿,坐在那里就睡着了。侦察员喊了声:“报告!”他一惊醒就跳起来,侦察员老夏报告说,敌人两日前从这里通过,沿途散下些特务、土匪、暗杀队。他最后补充了两句话:“据老乡说,敌人过去的时候很得意!”
“很得意?”梁政委走了进来,停着脚这样问。
老夏说:“他们说,那些北方侉子爬不过这高山,爬上来也都要摔死在山沟里。”
梁政委慌慌走出去,他微皱双眉望着那万仞高山,已是下午,山峰照成一块块紫黑色矗立在前方,太阳光芒火箭似的升上天空。空中浮云,都变成金红色,远一些山群是一片蓝色,再远就变成灰蒙蒙混合体了。
不久,命令就传达到各处:“不停止地向山地前进。”一刻钟后,在那条白色的弯曲的道路上,队伍继续行动了,从远处看道路如同河床,部队就像一片黑色的河流,向前流进。路上风景极好,梁政委以十分愉悦的心情瞭望着,遍地生长着棉花、芝麻、高粱、黄豆,真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可是路愈走愈高,穿过一片树林就开始上山了。突然,有一种声音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响起来,很快就连成一片,——这不是快乐的歌声吗?这歌声本来跟随着英雄的人们由松花江一直飘扬到长江。可是这些天酷阳暴日,狂风恶雨,艰难地行进,紧急地追击,这声音从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现在又突地出现了。这声音就立刻惊动了梁政委,他热情地听着,他知道战士们是不顾虑前面有多少严重困难的,现在快乐现在就会歌唱起来,他们的一切就是克服了困难再走向困难,再克服困难。这歌声一直唱到满天星斗以后还在唱……
谁知只在这一夜后,巨大困难就真的来临了。
太阳出来的时候,空气沉闷与往日不同,浑身黏腻,这一切就象征着这一天将是十分可怕的炎热。面前又是一座光秃秃的白色高山。他们一开始爬山就汗如雨下,浑身湿透。中午发生了巨大问题,——就是口干如焚,人们一步步爬山,肚子里就像冒着火,火焰一直冲到喉咙里来,像在肚子里烧辣椒烟子一样难受,人们大口张着嘴喘着气,干渴得无法忍耐,好像身体一下就要全部枯干,就要焚化了。开头,路边还流有一点积水,不管干部怎样劝阻,甚至严厉制止,战士们还是一拥上前去拿手捧着往嘴巴里送。
这时前面停止了。原来前面到了一条陡到八十度的高坡,炮兵连怎么样也上不去。
六连受命帮助炮兵连,秦得贵、李春合立刻带头跑上去了。
炮兵的牲口、炮车都拥挤在山脚下。有一匹牲口驮着一门重迫击炮炮身在山半腰,一个青年御手两手揪着缰绳往上拉,后面一群人在吆喝,拿鞭子用力地抽打,——那匹肥壮的骡子耸着耳朵,痛苦地乱动着嘴唇,两眼像琉璃球一样突出,它用尽所有气力,四个蹄子乱踏一阵,它是那样想奋勇上去,可是冲了两步就又退回原处停止了。
这时跑上来一个老御手,他一把从那青年御手手中把缰绳夺过来,他要哭一样喊叫:“你们打死它!……你们的眼睛不看看这是什么山路,你自己驮上试试!”在他这样喊叫下谁也不敢拦挡他,眼望着他把这匹骡子牵回山下去了。可是他们坚决不移地一定要翻过这座万丈高山,他们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是用双手把炮一门一门抬上去,然后再把牲口一匹一匹推上去。
第二天情势很紧张,侦察员发现有小股敌人在前面,很可能是敌人有向西面山地逃窜的企图,师指挥部下决心奔袭前进,抓着这一团就吃掉。可是一路上并未发现敌人,傍晚的时候,他们却到了著名的险地嚼草岩。据老百姓传说是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作战到这山顶上,马不前行,累得倒在地下嚼草,就留下这个嚼草岩的名字。断岩顶上除了黑烟缠绕,就只有几只鸟在缓缓飞翔。团长陈勇决定把倒在地下的大树拉上去搭木梯,只有这一个办法,可是木梯搭好,峭壁上已失去太阳的红光。
战士们全体仰起头,师长和师政治委员站在他们的最前面,看第一个人爬岩,如同看什么高楼大厦一样。这第一个人正是六连连长秦得贵。他头也不回走上岩,到了独木梯跟前,一纵身跳上去,两手两脚像猴子一样抱着树木爬,大家——望着断岩,都紧张得喘不出气,可是,他迅速地爬,爬上去了,这立刻引起下面人群中一阵胜利地狂热地欢呼。秦得贵把一根绳子结好在树上又扔下来,后面的战士就这样拉着绳索攀好树木,再往上爬。部队终于胜利地通过了这断崖。可是高峰前面还有高峰,绝壁前头还有绝壁,团长陈勇在号召争取天黑以前抢上前面这座高山,这时山中还有淡红色余光,树林开始罩上暮色。战士们仰头望见团长一面召唤一面徒步登山,都振奋起来,都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上爬。
天气不知从何时阴沉起来了。天一黑就黑得可怕,只听见一片松涛声,在左右前后滚动,可是哪里是路,哪里是悬崖,却谁也分不清楚了。师长这时内心矛盾斗争十分激烈,他知道满山都是松枝,他可以下命令点上火把,可是他顾虑因此惊动当面的敌人,可是不点火把就一步不能走。正在这时,突然前面发出了战士绝望可怖的呼喊,原来有人把一根爆破筒跌落到山岩下去了,开始听见岩下有树枝折断碰撞的声音,后来就什么也听不见了……部队不动了。望着面前黑茫茫一片,师长下了决心,——不能停止,停止,敌人会失去,只有坚决地前进!顽强地前进!打破一切困难前进!他立刻命令战士们:“点火把!”隔了十几分钟,一下子无数支火把的烈焰腾空而起,火把高高举起来了,长长火焰给风吹得像无数面红旗招展不息,明光耀目。可怕的黑暗消失了,后面人山人海都在翘首望着那一片红火焰,奋步前进。突然战士从胸中发出一片喊声:“打到湖南去呀!”……这声音十分雄壮,山鸣谷应,轰然不停。
(有删改) [注]《火光在前》讲述的是解放军某部一个师横渡长江,追击国民党军队,克服巨大的自然困难,突破身体极限,最终突破国民党军队长江西线防线并南下追剿残敌的英雄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师长的双腿沾满泥浆,在等情报的工夫,坐在那里就睡着了,表明部队刚经历过渡江战役,非常疲惫,同时也表明根据敌情变化,部队会随时采取行动。
B.小说写的是解放军的追敌行动,但其中也有对江南景色的描写,如“遍地生长着棉花……,真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缓解了行军的紧张氛围。
C.小说在写战士们用骡子驮炮身过高坡时,青年御手拿鞭子用力地抽打骡子,老御手心疼地牵走骡子,通过对比,衬托出了青年御手不爱惜骡子。
D.小说最后一段写师长为是否“点上火把”内心进行了十分激烈的矛盾斗争,这是因为他既要考虑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又要兼顾战斗的需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人称解放军为“北方侉子”,充满不屑,认为解放军根本过不了这高山,这反映出解放军会遇到巨大的困难。
B.小说在写嚼草岩时,引述了百姓口中关于三国刘备、关羽、张飞在此作战的传说,不仅衬托出嚼草岩的险峻,也增添了小说的文学色彩。
C.小说的语言昂扬高亢,叙事里充满着斗志,这消除了战争本身的残忍性,使用乐观的语句让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
D.“他们一开始爬山就汗如雨下,浑身湿透”“肚子里就像冒着火,火焰一直冲到喉咙里来”小说多处通过侧面描写突出行军时天气的炎热。
(3)请结合作品分析小说中我们的部队具有的优秀品质。
(4)本文发表于《人民文学》1949年创刊号上,可以作为“新闻小说”的典范,很好地体现了战争叙事艺术的虚与实。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组卷:8引用:9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研工作者曾在广西的明江两岸,随渔民了解甲鱼习性。他们沿着上次洪水刚好淹没的河岸线,寻找甲鱼蛋,发现大多数甲鱼窝都高出江面6米左右。渔民说,将会有一次更大的洪水。不久,果然骤降暴雨,明江水位正好上涨到江面之上大约6米高的地方。而且,洪水到来日期,往往是甲鱼产蛋后的30天左右。
甲鱼像是一位能准确预报天气的“气象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天气变化会导致气温、湿度、气压、气流以及悬浮于空气中的带电粒子发生相应变化,而甲鱼在适应自然的漫长过程中,身体的某些感官能①_____,从而预知洪水来临的日期和大小,以此来安排生活。
甲鱼卵的孵化期约20天,小甲鱼出壳后,如果窝离水面远近适当,小甲鱼就能及时爬到水里。②_____,小甲鱼爬向水里的途中就有可能干死;选得过低,卵会被洪水淹没或冲走。所以,甲鱼产卵的时间和地点,③_____。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0引用:4难度:0.7
六、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综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