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辽宁省大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1/29 4: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国主义是现代人才持有的观念,但贯穿历史长河的爱国精神却源远流长,它是传统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正确地认识古人对国家的理解和爱国情怀是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问题。
          爱国突出的是国家观念,这在政治学说中是最容易搞混乱而又最具有煽动性的问题。爱国主义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与太平盛世、社会特型时期,对爱国的评判往往有不同的准则;战争时阶级的、民族的含义又有多种论断。《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无祖国,这表明在推翻民族压迫运动中和民族解放运动结束后,报效祖国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每当社会面临变迁之际,革故鼎新、兴利除弊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唯一途径,爱国主义与社会变革的一致性,成为爱国主义在这特定时期的表现形式。
          这种情况在近代史上不乏其例,最先觉察传统社会积弊、力求正视现实、学习西方、引进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分子,往往遭受媚外忘祖的攻击。中国首任驻英公使郭嵩涛因为倡导洋务,传播西方文明,见识超群,背着一辈子的黑锅,郁郁而终。那些因循守旧的卫道士却以爱国保种自居,大学士倭仁指责学习西方科技是用夷变夏,其愚昧冥顽在近代史上是出了名的,名为爱国实为误国。当然倭仁为官还是清廉的,但人品和历史作用不是一回事。爱国主义是很复杂的,是不是爱国,不是看口头标榜,也不是一成不变,定常常因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可以被各种势力所利用。因此,正确理解古人爱国的内涵,才能科学地扬弃、创造性地运用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历史上的爱国表现有多种内容。其一是对父母之邦的依恋和对故土的热爱。其二是忠君。由于君国一体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忠君也是忠于国家的表现。当国家利益与君主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服从君主,放弃国家利益,那就是愚忠,不可取,但忠君确实是古人的爱国观念,这是不能苛求的。其三是为发展中华文化所作的认同和反思,也是爱国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少数民族进犯中原,虽然他们是侵略者,但最后又认同中原文化并被中原文化所同化,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地壮大了中华民族。当然,这不是否定汉族抗击进犯的民族英雄,二者是在不同范畴进行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一组悖论。对这种悖论不能用简单的办法加以肯否,犹如今人既肯定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也赞扬孟姜女对秦暴政的谴责。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有一致性也有相背反的情况,对于爱国,则要看其具体内容及其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具有合理性,不能一概而论。
          上述三种情况的社会效应是不一样的。最具有人民性和普适性的是第一种,父母之邦是不可取代的。正如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养母、继母,但生母只有一个。这是不可选择、不可更替的,因为是唯一的,所以又是神圣的、至上的,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情感。其中最壮烈而又最令人痛惜的是忠君报国,最典型的例子是岳飞。有人认为,岳飞是被冤杀才出了名的,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如果不是冤狱,岳飞只是千百个民族英雄中的一个,最出名的可能不是他而是别人。但是,他的千古冤狱和愚忠而招致的国破家亡,却博得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景仰。人们为末路英雄一掬同情之泪,成就了岳飞的赫赫声名。对统治者来说是成王败寇,但民众往往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中国人的善良和同情弱者的民族心理的反映,也是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并不同步的一例。
          爱祖国、忠君和发展中华文化作为传统爱国精神的三项内容,已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生变化。忠君早已被淘汰,爱祖国和爱中华文化本是二位一体,祖国是父母之邦,生于斯、长于斯是自然生态;接受祖国文化熏陶,形成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是社会生态。祖国不单是故土的疆域,也不仅是同种人聚集的地区,还是一种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人情风貌,这是人们永远舍弃不了的情缘。纵使浪迹海外成为外国公民,依然能与祖国文化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会葆有一颗中国心,这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优良传统。
    7爱国旗号可以被各种目的利用,以爱国名义而招致祸国殃民的,或以褊狭的民族情绪混同爱国而致误国后果的,在中外都不乏其例。普通百姓尽管主观上竭尽爱国热忱,但也可能在狭隘的民族主义鼓动下,接受误国导向,其性质虽不同于卖国,但由于一哄而上的群体性,往往酿成事端,败坏国家的声誉。所以对爱国主义还需要保持清醒的意识和科学的理解。
    (摘编自刘志琴《爱国和误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爱国主义和爱国精神贯穿历史长河,源远流长,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B.国家观念是最容易搞混乱而又最具煽动性的问题,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标准。
    C.爱国可能被各种势力、目的利用而致误国,因此对爱国主义需保持清醒意识和科学理解。
    D.君国一体的封建社会,忠君是古人爱国观念的体现,不能苛求,但要知道那都是愚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常出现不一致,比如倭仁为官清廉,但他愚昧冥顽,抵制西方科技,名为爱国实为误国。
    B.爱国主义是很复杂的,它常因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C.岳飞是可悲的但又是幸运的,他忠君报国而被冤杀,但却博得了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景仰,成就了他的赫赫声名。
    D.中国人的善良以及同情弱者的民族心理,使他们向来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也是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不同步的表现。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爱国精神是传统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B.爱国主义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
    C.正确理解古人爱国的内涵,科学地扬弃、创造性地运用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D.对爱国主义需要保持清醒的意识和科学的理解。
    (4)作为一篇论述文,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5)2022年冬奥会冠军谷爱凌回到美国上学,引来一些网友质疑,认为她所谓的爱国就是作秀。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言论的看法。

    组卷:17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喜剧演员哈格雷夫(节选)
    欧•亨利
          第二天下午约摸三点钟光景,哈格雷夫敲了塔尔博特书房的门。少校打开门,哈格雷夫走了进来,两手捧满当天的日报,竟没有注意到少校的脸色不同寻常。
    “我昨天夜里大大地成功了,”他兴高采烈地说,“你看《邮报》这样说:“‘他对往南昔少校的理解和表现,通过他的滑稽的夸张、古怪的外套、离奇的词语、被虫蛀了的对家族的自豪感以及可爱的单纯,成为当前舞台上对这个角色的最出色的描绘。’”
    “对于一个夜场首次登台的演员来说,你觉得他说得怎样?”
    “昨天我有幸目睹你的非常出色的表演,先生。”少校的声音出奇地冷淡。
          哈格雷夫不免仓皇失措。
    “你去看了?我不知道你曾经——我不知道你会上戏院。哦,我是说,塔尔博特少校,”他坦白地说,“真对不起。我承认我确实从你那儿得到许多启发,帮助我出色地演好角色……”
    “哈格雷夫先生,”少校说,他还一直站着,“你对我施加了无法原谅的侮辱。你讥讽了我本人,完全辜负了我对你的信任,践踏了我的诚意。我认为假如你还有一点起码的认识,知道一个绅士的尊严是什么,或者应有的尊严是什么,先生,我请你离开这个房间。”
          那位演员好像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似乎也没有完全明白这位老绅士的话。
    “塔尔博特少校,我希望你会理解我。你要知道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要侮辱你。在我的这行职业中,各色各样的生活都属于我,我汲取我所需要的以及我能做到的,然后在舞台的灯光中交还给观众。好吧,如果你愿意,这件事我们就此为止。我来看你是为了别的事。我们交朋友已经好几个月了,我知道你手头很紧,我愿意借给你二百元或者更多些……”
    “住嘴!”少校命令道,伸出一只胳膊,“你以为你的钱是一种药膏,能医治荣誉上所受的创伤,我宁可挨饿,也不会考虑你这种侮辱性的建议……”
          哈格雷夫一言不发离开了书房。同一天他也离开了公寓。
          塔尔博特少校和莉迪亚小姐形势危急。少校反复考虑,在华盛顿没有任何人他能启齿贷款。
          一天下午一个黑人求见塔尔博特少校。他出现在走廊上,帽子拿在手里,笨拙的左脚向后退一步鞠了一躬。来人穿着一套相当体面的宽大的黑西装。他那双大大的粗皮鞋发出金属的光泽,大概是在暖房里擦亮的。浓密的头发已经灰白——几乎全白。一个黑人到了中年以后,是很难估量他的实际年龄的,此人大概经历了与塔尔博特少校同样的岁月。
    少校站起身,向着行这种熟悉的老式鞠躬礼的人走去。
    “你还记得辛迪家的莫斯吗,彭德尔顿老爷?”
    “等一等,”少校说,用指尖擦擦额头。他喜欢回忆同那可爱的岁月有关的一切。“辛迪家的莫斯,”他回忆道,“你是在马群里工作,驯服马驹子。对啦,我记得了。投降以后,到西部去了。”
    “是的先生,是的!”那老人的面孔高兴地笑开了,“当我离开的时候,老老爷,就是你爸爸,给我一对骡崽子,叫我带走。你还记得那螺崽子吗,老爷?”
    “我好像不记得什么骡崽子,”少校说,“我很高兴见到你,莫斯。我希望你发了财了。”
    “刚到西部的时候,我卖掉骡崽子得了三百块钱。……后来我开了爿铁匠铺,不多时赚了些钱,买了一些地。……”
    “我听了很高兴,”少校由衷地说,“很高兴。”
          少校走到门口叫道:“莉迪亚,亲爱的,你来一下好吗?”
          出现了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将他们同幸福的往日连结起来了。于是,三个人坐在一块,畅谈往昔的时光,少校同莫斯大叔在回忆种植园的时日和光景时,既互相纠正,又互相提醒。
    “你怎么会知道我们在华盛顿?”莉迪亚小姐问。
    “有一个黑人在我下榻的旅馆里当差。他告诉我有一天早上他看见彭德尔顿老爷从这屋里出去吃早餐。
    “我到这里来,”莫斯大叔摸摸口袋说,“一是看看家乡人,还要还我欠彭德尔顿的钱。”
    “欠我的钱?”少校惊讶地问。
    “是的先生——三百块钱。”他递给少校一卷钞票,“当年我走的时候老老爷说:‘把那两只骡崽子带走,莫斯,你几时有了能力,你再还我钱。’是的先生,这是我还的卖骡子的钱。”
          塔尔博特的眼里噙着泪水。他握住莫斯的手,另一只手按住他的肩头。
    “亲爱的、忠诚的老仆,”他声音抖抖地说,“我不妨告诉你,彭德尔顿老爷一星期之前用光了他在世上的最后一块钱。我们会接受这笔钱,莫斯!一方面,算是还债,同时也是忠于旧政权,奉献给旧政权的一个纪念品。”
          莫斯大叔走了以后,莉迪亚小姐大哭了一场——那是为了喜悦。
          在他们的好运光临以后一个星期光景,莉迪亚收到一封信。
          …………
    亲爱的塔尔博特小姐:
          由于在研究我的角色方面塔尔博特少校对我帮助极大,以及为这件事而引起他发脾气,我急于对此作些补偿。他拒绝我的好意,而我无论如何非办到不可。我可以毫不费事省下三百元。
          你的诚挚的朋友
          亨•哈格雷夫
          又及:我扮演的莫斯大叔你觉得如何?
    (有删改)(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格雷夫在日常生活中对塔尔博特少校多方观察、模仿,在夜场首次登台表演时,他因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南方少校而大成功。
    B.哈格雷夫为了使自己在表演上取得成功,欺骗了塔尔博特少校,侮辱了少校的人格,遭到了少校的痛斥。
    C.莫斯大叔刚出现时的穿着和举止,使塔尔博特少校丝毫没有怀疑他自报的身份,表明哈格雷夫演技的精湛。
    D.塔尔博特少校喜欢回忆与“可爱的”往日岁月有关的一切,并且认为莫斯还他钱是于旧政权的表现,这都源于他对旧政权的怀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特别交代时代背景,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测到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彻底废除黑奴制度之后。
    B.塔尔博特少校通常是不会去戏院的,而偏偏就在哈格雷夫首次夜场演出时去了戏院,小说运用巧合法,让情节顿生波澜。
    C.小说通过哈格雷夫和塔尔博特少校的对话,间接交代了哈格雷夫演出成功的原因,突出了少校为维护尊严,不接受他人施舍的高贵品格。
    D.哈格雷夫特殊的报恩方式,使小说的叙事变得更为复杂,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这种舞台下的表演也照应了他舞台上表演的成功。
    (3)向塔尔博特少校报告喜讯时,哈格雷夫的心理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4)欧•亨利小说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结尾常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这篇小说正是采用了这种结尾方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20引用:2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①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②
     
    ,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③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1)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归谬论证法,请结合语段简要归纳这种论证方法的推理思路。要求:表意准确连贯,逻辑清晰明确,不超过100字。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1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桓温来到都城,问刘惔:“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我们能夸人、懂得欣赏他人,还要会自夸、懂得欣赏自己。“第一流复是谁?”“正是我辈耳。”愿你,在这个时代,也有给出这句话的无敌自信,以及支撑这份自信的难以撼动的实力与底气。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6引用:2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