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高一(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宝。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
②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字萌发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
③“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又是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字圣”故里,你能找到答案;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④“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在“甲骨文里的24节气”专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书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广大网友沿着历史长河溯源,如同“打卡”一场汉字寻根之旅。
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开年六个重点项目之一,让网友们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华文字之美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⑥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国汉字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章艾威《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光明网2023年2月24日)
材料二:
①汉字是保留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②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一个汉字可以用一幅图画表示,或源于日常生活,或源于自然山水,也可以源于人体自身。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这里以“夺”字为例,说说它的造字理据,由此看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
③从字形看“夺”(奪)的造字之义:“奞”表示鸟展翅欲飞,“寸”就是右手,整体表示手里抓着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其蕴含的特征义是“失落,离开”,“夺”的所有词义都由此展开。校勘学术语“夺文”指文字脱落;“泪水夺眶而出”,指泪水离开眼眶;“夺目”指目光离开原来所视之物,即目光转移。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使一方失去的手段,便是另一方进行逼迫或夺取。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再嫁人的志向(想法),换言之就是逼迫母亲改嫁。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使对方丧失原有的东西。“失落——丧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思考的线索。
(摘编自王云路《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光明日报》2023年2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介绍“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盛况以及活动的组织者、活动地点和时长,评论这次活动的意义。
B.文章第三、四段记述在这次活动中,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等各处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
C.文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本次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通过这次活动,广大网友“穿越时空”,探寻汉字起源,发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之所为成为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因为它具有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历史沉淀。
B.“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掀起了中国古汉字热潮,人们从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C.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D.透过源于日常生活、自然山水或人体自身的汉字的一幅幅“画”,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了解先人的思维方式。
(3)下列不能看出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一项是
A.“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拿着一个贝壳,后来表示在路上捡到一枚贝壳。“贝”在远古时代曾是通用货币,“拾贝”是获得,更是快乐与满足,“洋洋自得”就是这么来的。
B.“牧”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持棍棒驱赶牲畜,本义指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后来衍生出统治、管理的意思。古代的“牧民”即指统治民众。
C.“日”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圆圈中加一横,这一横并非有什么特殊含义,恐怕只是为了让它区分于一般的圆圈物体。
D.“水”的甲骨文字形是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之形。许慎明确将“水”定义为“准”,即准则、法则。“水准”一词现在依然被使用。
(4)材料一中作者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原文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述。
(5)我们应该怎样去探寻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组卷:3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封信
庐隐【注】 冬天的日子实在太短,现在太阳只露着些微弱的残照,射在玻璃公司的黑烟筒上,一闪一闪地放光。屋子里也渐渐黑上来,但那火炉里熊熊的火光,照耀着地毡现出一片红润;我坐在炉边一张卧椅上,四面沉寂的空气围绕着我,差不多要睡着了。
叮啷啷一阵电话铃响,我就赶忙走过去接了,原来是我的朋友王彝西的电话,约我到她家里参观她们的家庭康乐会的成立会,我很高兴地答应了,披上围巾,戴上手套,叫了一辆车子,约有一刻钟就到了。许多来宾已经都坐在礼堂里,我进去也照样地坐下,恰好才开会。她的兄弟克逊报告了开会的宗旨——建设新家庭为改造社会的基础——跟着就是她小弟弟仕予,年纪只有七岁,也有篇很明确恳切的演说,满屋子鼓掌的声音,噼啪噼啪响个不停;后来她们姊妹三人又有一个很美丽的跳舞,约有一点钟这会开完了。来宾出了礼堂,散在各屋子,三五成群地谈笑。我就和彝西还有几个同学围着炉子成一个半圆圈坐着,大家说故事猜谜,热闹极了。在这个愉快充满心田的景象中,忽然我心里起了一个念头,因问彝西道:“清漪有信来吗?”彝西听了这话并不答言,凝神从她衣袋里拿出一封信来,我心里很急,等不到她递给我,早就夺过来了。文宣她们也急着要看,因而我就把这封信高声念了出来,下面的话,正是清漪说的:
我亲爱的老友彝西,昨天我忽得到一件很可怜的消息——这个你应该也是这样想;前几个月,你到我家里来,梅生不仍旧是一个很活泼天真的小女孩吗?我想你总能记得她今年只有十五岁;但是她是一个很微弱可怜的小羊,她的母亲没有能力保护她。因为没有饭和衣服,使她很活泼的生长,所以当她十二岁的时候,她常到我家里帮她母亲做活,她母亲在我家做佣工差不多八年了——那时候我就很爱她,每逢我有空的时候,常常教她认字;她很聪明,有一双漆黑明亮的眼珠,你不是也称赞过她吗?我很佩服你的眼光,她实在是一个天才!
我曾记得有一次,从学堂里回来,抄了一首很好听的歌词,我就和着钢琴唱了两遍,她在旁边凝神听着,等我唱完了,她笑嘻嘻和我说她也愿意唱这个歌,要我教她,我想她统共只认了不到二百个字,怎能唱这歌呢?我就告诉她说:“你没有这个能力,等过些日子再教你。”她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后来她再三说她要试试看,我没法子,就教了她一遍,老友!你猜怎么样?她竟唱出来了!如此的才智,我真没有多见呢!
自从知道了梅生的天赋,我格外地喜爱她。这时候我家里曾请一个先生教我弟弟妹妹,因而也叫梅生和他们一齐念书。她的精神益发畅快活泼,一直这样过了两年,她已经十四岁了。她的母亲因为要到乡下看她外祖母去,也要把她带回去。过了一年萧妈仍旧到我家来,但是梅生竟没同来,我心里很奇怪就问她,萧妈还未答言,已经先哭了!
呀!老友!可怜的历史,就从此开始了!
萧妈哭了半天,才断断续续地说道:“小姐!梅生……死……死了!……唉!”
我听了这句话,心里不知是苦是愁!呀!老友!一个人若是忽然听见她夙昔所爱的人好好的便死了,这不是件很伤心的事情吗?
但是梅生到底为什么死的呢?我不能不追问。后来听萧妈说,才知道梅生因为她外祖母病了,没钱买药,和他们庄子上陈大郎借了二十块钱,陈大郎本是个“为富不仁”的恶棍,他看见梅生就起了不良的心,所以才把钱借给她!
老友!你想乡下人知道什么?何曾知道因这有限的二十块钱,便把个可爱的孩子——或者将来的天才——送掉了!
陈大郎立刻逼着萧妈还钱,并且不止二十块,连本带利二十五块呢!他说若是不还钱,就要到县里去打官司。可怜萧妈吓得只是发抖。
老友你应当知道,法庭待乡下人是什么样的?那一群如狼似虎的衙役,和可怕森严的公堂,什么人见了都是胆寒。
萧妈自然不敢去了!但是陈大郎的目的达到了!……老友,穷人真是可怜呢!……什么是世界,简直是一座惨愁怨苦的地狱!
一天下午,庄南那所高大青砖瓦房,东边上屋里,一个年纪三十多岁的妇人厉声向梅生道:“你既到了我这里,第一要知道规矩,早上天没亮就得起来,扫院子,烧火预备开水;晚上伺候着我们都睡了你才许睡,没得我的话,不准和别的人说一句话,或出这屋子一步,晚上就拿张板凳在门后头搭铺睡觉……这些话,都听见了没有?”梅生吓怔了,不知要说什么?这妇人看她不应,走过去,伸出手来,狠命在她左右颊上打个不休。牙血和鼻血染了她的大襟和脸上,斑斑点点好像开残的桃花落片,但这妇人怒气还没消,听梅生痛哭,益发火上加油,从床底下拿一块棉花塞住她的嘴,从墙上摘下一根藤鞭,用力毒打!
梅生遭了这顿毒打,竟痛得昏过去,第二天满身都露有青紫的伤痕和浮肿;活泼的眼睛也失了清莹皎洁的光;眼皮肿了起来,像两个核桃似的。
萧妈听了这个消息,赶紧跑到那里,但陈家的仆人不许她进去,她没能力反抗,站在门口痛哭了一阵,自己回去了!
过了几天,陈家后院厕所旁边,有一间矮小的破屋子,窗格子已经被风打得斜在一边,从这窗户看进去,很模糊,看不见什么。太阳已经下山了,可那细弱的呻吟声,和惨凄的哭声,却顺着风吹过来,末后在这呻吟声中更夹一种哀厉的呼声“妈呀!……痛……天啊!”喊了许久,但是没有一个人应她,或安慰她!若有,只是那冥冥中的上帝罢了!
哀号的声音,渐渐微弱,还余着些许断续的呻吟声,如此支撑了一夜,直到第二天的阳光重照到这个破屋子的时候,那微弱的小羔羊面上露着笑容。因为她已经离开这混浊的世界,离开地狱,到极乐园去了!
老友!梅生的结果就是如此了!我所要告诉你的,也就由此告一段落,但是老友!你对于这段悲剧觉得很平常吗?……我心里不知为什么,好像有种东西填住了我的气管似的,我实在觉得不平!……这或许是我没有很多经验,你以为怎样呢?……可是你再来我家的时候,永不能见那个聪敏可爱的小孩子了!只有她的影子,和她的命运,或者要永久存在你脑子里,因为这是很深的印象!再谈!
我把这封信念完了。大家仍旧沉默,回想前一点钟彝西姊妹兄弟开会的乐趣,大家不能再愉快,因为愁苦的同情充满了大家的心田!
铛,铛,铛,壁上的钟一连响了十下,这才觉得时候已经不早,遂都分途回去。我也坐了车子,趁着昏沉的夜色,映着几点的疏星,冒着寒风晚雾回来,到了家里,这个很深的印象,仍不停在我脑子里回旋,直到现在!……
(有删改) 文本二:
庐隐在《著作家应有的修养》一文中说,作家内质方面的修养应该有二:“一应对于人类的生活,有透彻的观察,能找出人间的症结,把浮光下的丑恶,不客气地、忠实地披露出来,使人们感觉有找寻新路的必要。二应把他所想象的未来世界,指示给那些正在歧路上彷徨的人们,引导他们向前去,同时更应以你的热情,去温慰人间的悲苦者,鼓励世上的怯懦者。”
【注】庐隐: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了一个悲伤的故事,聪敏可爱的乡下女孩梅生遭高利贷盘剥,被迫卖身偿债,最后被虐待致死,表现了农村阶级压迫的残酷性。
B.在小说里,“我”是一个易感多愁又富有同情心的人,一方面“我”对梅生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另一方面“我”又为自己无力帮助梅生而自责不安。
C.小说选取了梅生认字、学歌等日常小事,来表现她的聪慧勤敏、天真活泼的个性,使梅生的形象显得自然、真切,更富有感染力。
D.小说中的梅生虽有痛苦和不满,但不能为自己的命运而斗争;其母亲虽然疼爱女儿,但无力改变现实。这些都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书信的形式,在叙事上显得灵活、亲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在结构上往往会出现散漫的毛病,跳跃性大,不够紧凑。
B.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以“我”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讲述了乡下姑娘梅生的悲剧,叙事有详有略,情感细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小说中有多处用“小羊”“小羔羊”来指代梅生,是为了突出她性格像初生的小羊一样脆弱,所以注定会得到这样的结局。
D.小说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梅生的形象,比如“我”回家后的难以忘怀及大家听信后的沉默,都表现出梅生深受大家的喜爱。
(3)小说主要讲述的是梅生的故事,开头却记叙“我”参加朋友王彝西的“家庭康乐会”的情形,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茅盾在《庐隐论》中评论说:庐隐很天真地把她的“心”给我们看……她这种既天真又严肃的态度贯穿在所有的作品之中。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呢?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稻从何而来?如果你在野外遇到一丛长相酷似水稻的“瘦弱”植物,可千万不要小瞧它,它很可能是水稻的祖先——野生稻。
野生稻在我国分布广泛,普通野生稻的植株就如同一丛杂草,稻穗上的籽粒较小,稻芒较长。为了避免被小动物觅食,① 。这种落粒习性虽然保证了野生稻的繁衍,却限制了它走上人类的餐桌。但有一些野生稻出现了基因突变,最终被人类“驯化”成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
让成熟的果实“老老实实”留在枝头,是植物被“驯化”的重要一步。如何让野生稻的籽粒在成熟之后不会立即脱落呢?这与一个特殊的结构有关,② 。我们常说“瓜熟蒂落”,而离层这层特殊的细胞就是掌管果实与植物体连接和分离的关键部位。
果实发育时,离层细胞与茎干的其他细胞并没有很大区别;③ ,离层细胞的细胞壁就开始降解,细胞变成游离状态,果实就断开与母体的连接,开始新的“征程”。发生基因突变的野生稻,不能形成离层结构,籽粒成熟后,需要很大的拉力才能将其与母体分离。
(1)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处“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A.晚场电影八点才开呢。
B.现在呢,跟过去大不同了。
C.这件事谁不知道呢?
D.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5引用: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常言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但也有人质疑:车到山前就一定有路吗?
对于上面对立的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8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