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郴州市远恒佳学校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6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科学主义”(Scientism)一词最早出现于1877年。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必然结果。科学通过技术所释放出来的自然力,充分展示了它的外在价值。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比上帝更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对科学寄予厚望,并开始用科学观念来审视人自身及宇宙,从而逐渐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机械世界图景。应该承认,此时的科学主义所倡导的仍是一种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反科学主义批判的也不是这种“科学主义”。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科学文化霸权的确立,以及科学理性对人文关怀的疏远,使得在西方社会兴起了一股反科学主义的思潮。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种种“疾病”正是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和工业主义等流行和统治的结果。反科学主义者从自己的学术主张出发,界定了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科学主义。著名的《韦伯斯特新国际英语词典》曾定义为:科学主义是“认为自然科学方法应该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包括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主张”,“相信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方能有效地用来追求知识的信念”。显然这种界定已与科学主义的原意相去甚远,含有明显的贬义。当然,对当代“科学主义”概念的界定不仅限于此,它随着反科学主义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立场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出以下三点:即主张科学范围无疆、科学方法万能、科学知识独尊。
          反科学主义者认为:从近代自然科学中所提炼出来的机械的、还原的、分析的世界图景及其方法,一旦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就必然会造成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的全面统治,从而造成现代社会对人文关怀的疏远,使人产生异化。胡塞尔曾指出,“科学危机的直接后果是整个自然科学迷失了方向,从事于科学技术活动并享受其成果的现代欧洲人迷失了方向,不再清楚科学对于人生已经意味着什么,能意味着什么。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胡塞尔的批评为欧洲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定下了基调。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马尔库塞都循着这条道路从不同的侧面对科学主义所造成的人文失落展开猛烈的批判。海德格尔指出,处于技术威胁中的现代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离开了存在的乐园,远离了真理的境域,处于“无限的”无家可归的状态。现代技术为人提供了阳光充足、方便舒适的住房,而人仍然可能无家可归。马尔库塞则指出:工具理性在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统治,使现代工业社会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从对西方反科学主义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反科学主义者反对的是以科学技术理性为核心的文化模式、思想模式和社会模式在现代社会的统治。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在于阻止核试验或生物工程的研究,而在于关注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活动方式或作用方式,关注科学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他们大多数表现出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的忧虑,是站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立场上来反对科学主义的。
    陈俊《“反科学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危害》材料二:
          人文,就是人为了观察自身,探索自身,修正自身,提升自身;科学,则是人通过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最终通过理论和技术为人服务。一者始于人,归于人,一者始于自然,归于人,两者最后都要在人身上实现融合,即便在历史时间的轴线上出现生长差异,不一定时刻同步,但也必会相互追赶,最终携手,达于至善。
          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必须以科技强国,又必须以人文固本。不以科技立国,就不能在日渐拥挤、竞争激烈的地球上保身立足,不以人文固本,就不能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坚守民族身份和传统信仰。所以,有人说,没有科技的国家,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的民族,不打自垮。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技强身,人文强心,要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震古烁今的大目标、大功业,科技之强健有力躯干和人文之浩瀚涵容灵魂需融合为一处,不分彼此,才有可能攀上历史的新台阶,在前无古人的新区域,缔造建设前所未见的新文明。
          创造创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相互滋养。新的文明必须建筑于成千上万个思想创造和浩如繁星的物质创新之上。这些创造和创新,大如国家的体制,中如城市的管理,小如企业的制度,微如产品的改进,不论从历史的经验中考寻,还是从广泛的调研中搜索,都要依托受限于现实科技的载体,论证于千千万万具体个人的感受和评价。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一个高效的体制,一个可行的管理方法,一个受到欢迎的产品,都必须是科技和人文的高度结晶体,实践方案必都施行于科技平台,执行效果亦必求问于万千庶民。在创造创新的过程中,没有人文的科技是残缺的科技,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唯有倚重对方,才能更好地建树自身。
          个体实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兼备为用。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追求。当今时代,没有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离得开手机、电脑、互联网、汽车,科技已经成为承载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工具,科技保障了我们最共性、最基础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努力融入现代社会,获得相应的资源保障,享受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没有这些保障,我们会感到极大的不适。但仅拥有这些,又绝不足以让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因为技术带来的便利能帮助我们升华物质生活质量、提高工作生产效率,但还并不足以帮助我们破除思维边界、拆除思想藩篱、触摸深层灵魂。当科技的边界得到更大的横向扩展,我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就需要得到更纵深的挖掘。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依靠科技变得强大,这样我们才能按照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有尊严地在地球上自由生存;建立在现代科技上的顶层设计、管理方法、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要有历史的浑厚淳朴感和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样,由人创造创新出来的东西,才能获得人心的支持而长青不衰;我们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的选择越多,可以乘坐航空器飞行的距离越远,就越要增加灵魂的质量和定力,因为一个微末的偏差可能让我们离自己的初衷更加遥远。
    《李华: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1)下列说法,与材料一的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出现,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负面效应,科学文化在社会上确立了霸权地位,科学理性疏远了人文关怀。
    B.反科学主义对当代“科学主义”进行了界定,但这种界定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因观点和立场的不同而在界定概念时各有所侧重。
    C.科学主义原来并非贬义词,反科学主义者也并非反科学,他们并不否定科学的价值,也不反对那些符合伦理的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D.现代工业社会的统治,使现在的人和社会单向度发展,使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使人不再想象或者追求与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2)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材料一“反科学主义”的理由?
     

    A.科学主义会使人盲目崇拜科学,失去对科学的怀疑和反思精神,反而压制科学精神。
    B.科学主义可能诱发人的各种物质需求,使人耽于享受,而失去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C.科学主义会导致人们滥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从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D.反科学主义者不反对科学精神,他们是站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立场上反对科学主义的。
    (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某教授宣布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类似的事件是反科学主义者所强烈谴责的。
    B.我们应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对于国家与个人的意义,正确地处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C.科技强身,人文强心,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较而言,人文比科技更为重要。
    D.如果不理解反科学主义的实质,人们可能以反科学主义的名义妨害现代化建设事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材料一中引用了胡塞尔的话“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6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景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
          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外。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远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无为而治”“随遇而安”,在文章中“我”遇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看到人们对村里的知青的态度,激发了内心读书的愿望。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姐没去,“晚饭,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
    (4)本文画线部分隐含着二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组卷:21引用:20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文言文阅读。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此见众议以祥瑞为美事,频有表贺庆。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无祥瑞,亦可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之欢心,此是大祥瑞也。自此后诸州所有祥瑞,并不用申奏。”
          八年,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多大水。太宗以问侍臣,秘书监虞世南对曰:“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而问焉,对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乐,降服乘缦,祝币以礼焉。’梁山,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同年,有彗星见于南方,长六丈,经百余日乃灭。太宗谓侍臣曰:“天见彗星,由朕之不德,政有亏失,是何妖也?”虞世南对曰:“昔齐景公时彗星见,惧而修德,后十六日而星没。陛下若德政不修,虽麟凤见,终是无益。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太宗曰:“吾之理国,良无景公之过。然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之意,此吾之过也。上天见变,良为是乎?”魏征进曰:“臣闻自古帝王未有无灾变者,但能修德,灾变自销。陛下因有天变,遂能戒惧,反复思量,深自克责,虽有此变,必不为灾也。”太宗深嘉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B.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C.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D.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无祥瑞”与《石钟山记》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虽”意思相同。
    B.“亦可比德于尧、舜”与《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比”意思相同。
    C.“虽麟凤数见”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相同。
    D.“颇有自矜之意”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以明君的清明之治与昏君的暴政之乱作对比,下令各州府不要再上报有关祥瑞之事。
    B.陇右山峰崩塌,大蛇多次出没,虞世南以古喻今,认为修炼道德并施行仁政可消除灾变。
    C.天降彗星久不灭,唐太宗虽有自责之语,但自认为能力挽狂澜,古来英雄没人能比得过他。
    D.唐太宗从谏如流,无论是虞世南还是魏征,只要他们进谏的言论合乎情理,他大都能接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
    ②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
    (5)唐太宗在应对祥瑞和灾异时体现了其治国理政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组卷:16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上植物所吸收的氮都来自大气。但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自然生态系统中高达26%的氮来源于岩石,其余的则来自大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他们分析在加州北部采集的古岩石样本,发现那里的岩石和周围的树木含有大量的氮。在这一发现基础上,他们用全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地球的氮平衡,认为岩石风化释放氮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氮的一种重要来源,自然生态系统中高达26%的氮来源于岩石。新研究成果打破了大气是植物所吸收氮的唯一来源这一传统理论,将重写教科书。

    组卷:13引用:1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复兴中学将举办第27届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诗文朗诵,美术展,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节是学校的传统活动,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同学们的欢迎。不过也有同学认为“人无德不立,学无‘分’不行,只要品德好、成绩好,未来就会很美好,风花雪月又不当饭吃”;还有些同学认为艺术修养要看考级成绩,拿到证书才有用,其他都是浪费功夫。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在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