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涟源二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9/16 2:0:9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财经三人谈:“羊了个羊”爆火,是巧合还是必然?
《环球时报》2022.9.24 编者的话:近日,一款名为“羊了个羊”的消消乐类游戏爆火朋友圈,其游戏特色是简单易上手的操作和“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用户被逼看广告获得道具的盈利模式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本文旨在探讨“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爆火,国外如何看待这一类型的小游戏,以及“羊了个羊”可能会对我国游戏产业产生哪些影响。
材料一:
“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火?主要因为以下几点:第一,“羊了个羊”利用反向营销。游戏玩法并不新颖,是模仿而非创新。但其并非以通关来激发玩家热情,而是通过卡关难题甚至“死局”激发玩家胜负欲。
第二,“羊了个羊”上线门槛低。大型网游需要申请版号,而小游戏不需要版号,当然小游戏也不能有充值接口,故而利用广告变现是小游戏的常规操作。“羊了个羊”由此把运营重点都投放在社交媒体传播上。所以,“羊了个羊”并非游戏内容上的创新,而是营销上的成功。
第三,“羊了个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有效传播。当前,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小程序也的确更加容易诞生爆款。
综上所述,“羊了个羊”的确为小游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利用用户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传播力来吸引流量,并以广告实现流量变现。但“羊了个羊”这个小游戏的火爆注定是短暂的。一方面,“卡关”和广告让游戏玩家体验很差;另一方面,没完没了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广告,可能会让游戏面临违规风险。首先,卡关有诱导营销的嫌疑。游戏制作者一般会留下一条不用看广告就能通关的路径,如果看广告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那么游戏本身就不是游戏,而是诱导用户看广告,是诱导性营销行为。
其次,广告内容的合规性问题。嵌入广告的内容本身需要严格审核。对于广告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及时发现游戏广告中的违规内容,防止违规广告、虚假广告嵌入其中;另一方面,要明确广告内容审核责任,当游戏广告出现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责任人。
第三,防止小游戏利用社交媒体恶意营销。社交圈传播可以很快导入用户流量,但要避免恶意营销和骚扰用户,要赋予用户选择权,广告推送要获得用户的授权。
“羊了个羊”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但它的确是一轮成功的营销。在国外,类似的小游戏也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次数多了,用户审美疲劳很快产生,相似做法的小游戏“卷”成一片。而对于社交平台来说,其也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故而国外很多社交平台正在不断降低这些小游戏的流量扶持权重。
笔者认为,游戏产业可以从中学到游戏营销的思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但游戏产业不能在游戏制作上走“羊了个羊”的老路。相信随着我国游戏版号发放正常化,更有新鲜感、制作更加精良的游戏“正规军”将重新占据用户终端。
(摘编自盘和林《营销“成功”难掩违规风险》,作者是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材料二:
对游戏行业而言,这种被定义为“超休闲游戏”的品类,往往都会伴随着社交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无论是现在的“羊了个羊”,还是之前的“合成大西瓜”,浪潮永远翻腾不休,只是浪头大小有别。
作为一款以“三消”(三个相同的图案连接即可消除的游戏——编者注)为基础玩法的游戏,“羊了个羊”深谙“超休闲游戏”的底层设计逻辑。无数玩家成了“羊了个羊”社交裂变链条上的一环,循环往复着“玩游戏——遇到困难——分享广告——继续玩游戏”的动作,让其在短短数天的时间内,覆盖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与个人朋友圈。
当然,这不是“羊了个羊”的问题,而是“超休闲游戏”在设计之初就天然存在的问题:这类游戏所有设计的最终导向,都只是为了让你点开广告或分享链接,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于社交网络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而“超休闲游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愤怒的小鸟”作为此类游戏的鼻祖,证实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由于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出现也愈发频繁。
但对游戏行业来说,笔者认为这并不值得鼓励。“超休闲游戏”的投入与产出比是畸形的,而无论是传统的主机游戏、独立游戏,还是常规的移动端游戏,从制作到发行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游戏行业才能拥有如今的盛况。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我们早已对这些夹杂在信息流与视频广告中的“超休闲游戏”习以为常。和国外成熟产业链下制作的游戏相比,国内游戏产业生产能力与经验相对羸弱,类似“羊了个羊”这样低成本、以营销见长、以“圈钱”为目的的游戏依然大行其道。因此,我国的游戏产业要向上发展,还需要监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
(摘编自王瞾《“超休闲游戏”长盛不衰是怎么回事?》,作者是游戏门户网站3DMGAME主编)
材料三:
一款大概率无法通关的游戏,居然能够引发巨大的话题度,这背后的社会心理现象值得探讨。笔者认为,从“羊了个羊”游戏本身的游戏规则来看,其吸引人的一点是“低门槛”,只需要玩家点点屏幕,没有复杂规则,一眼就能看懂的游戏设置,是让游戏具备全社会广泛传播的基础。同时,游戏出现的“无规律性”也是激发玩家好奇心和持续探索的动力。可以看到,游戏第二关出现了大量无规律的元素排布,一方面骤然提升了难度,但在另一方面也让游戏就如同刮彩票一般,全凭运气,这满足了玩家猎奇和撞大运的心理,能让他们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开始下一局。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完全随机也满足了当下社会公众期待的“公平需求”。不少游戏大作,充值付费玩家或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的玩家的实力肯定要远远强于新手,但是“羊了个羊”这类以随机性为爆点的游戏则不然,没有充值渠道也没有太多技巧,所有人在一局游戏开始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一视同仁,因此也正是这样的设计,具备了让人们乐于分享的基础。
类似于这样的爆款小游戏,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例,其满足了上述的需求之外,或许也因为满足了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即指“先入为主”印象带来的效果。游戏内简单的三消和色彩搭配起到了对人们第一印象的美化作用,进而强化了其传播效果。
当然,随着游戏的广泛传播,自然也有不少人动起了歪脑筋,不少媒体报道有人利用玩家迫切想过关的心理设置了一些诈骗手段,这些行为应当被及时制止和处罚。但需要指出的是,因游戏而产生的违法犯罪并不一定是游戏创作者主观设置的结果,舆论切不可将罪责完全归咎于游戏创作者,对于负面的情况,如何正向引导才是关键。
(摘编自施钢《小游戏火了当心有人动歪脑筋》作者是心理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羊了个羊”的反向营销手段,是指用逼迫的方式让玩家去关注广告和进行社交圈传播,而不是用激励的方式去引导玩家做同样的事情。
B.“羊了个羊”有一个“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所以,看广告就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在游戏中诱导用户看广告,就是诱导性营销行为。
C.“羊了个羊”游戏虽然爆火朋友圈,但它实质上只是一轮成功的营销,低成本的游戏制作以及较差的玩家体验使得它并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
D.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的做法,是因为像休闲游戏这样的小程序更加容易诞生爆款,从而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并不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
(2)下列关于“超休闲游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给“超休闲游戏”的长盛不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愈发频繁出现,才使得游戏行业能拥有如今的盛况。
B.“超休闲游戏”一般都具有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其开山之作“愤怒的小鸟”的成功,证实了这是一种极具可行性的商业模式。
C.“超休闲游戏”的营销思路,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以用户流量的巨大规模,通过植入广告等手段来实现盈利,并不直接充值,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D.“超休闲游戏”的游戏设置一般都没有复杂的规则,操作简单,易于上手。但这类游戏往往都善于暗中利用玩家的游戏心理,使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项是
A.为了强化人们的第一印象,而加强游戏的美化。
B.故意设置的难题更能激发游戏玩家的胜负欲。
C.利用玩家心理设置诈骗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
D.完全随机的“无规律性”契合社会公众的“公平需求”。
(4)三则材料都对“羊了个羊”爆火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探讨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5)根据材料中三位作者探讨的问题所涉及的范围,说说你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思考和看法。组卷:15引用:1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
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一个寒冷的黄昏,弟兄们把一个新捉到的汉奸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大家叫喊着:
“枪毙他!枪毙汉奸!”
“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问。
“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
“你的大名字叫什么?……站起来说!”
“没有,老爷。”“哑吧”茫然的站立起来,“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
“有绰号没有?”
“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队长不笑,追问他的家乡和当汉奸的原因。
“俺是王庄人,”“哑巴”说,“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俺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小狗子也饿得吱咩咩地哭着……”他开始哽咽起来。
“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鬼孙才是汉奸呐!别人告诉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
“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队长一边和善地说,一边把小太阳旗还给他:“你就在我们这里‘喝汤’吧。”
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问他:
“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
“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
又加上这么一句:
“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
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呢?”
“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回答说。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有时候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会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
“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
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捻碎,细细的看一看,拿近鼻尖闻一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一品,然后垂下头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
“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队伍出发的那天晚上,我问“差半车麦秸”:“怕么?”
“不,”他说,“俺打过土匪……”
“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
他露出来慌窘的样子,喃喃地说:
“我一点也不怕,怕死不算好汉!乡下人就怕官呐……”
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
“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
“好吧,可是你得特别小心!”队长扭过脸来命令我说,“你得跟他一道去,千万不要大意了!”
村子里一点动静也没有。
“鬼子们全睡着了。你等着我……”
他把鞋脱下来插在腰里,弯着腰向村里走去。约摸有二十分钟光景,我发现了一个晃动的黑影,并且有一种东西拉在地上的微声。我把枪口瞄准了黑影,低声喝问:
“谁?”
“是我呀,同志!”是“差半车麦秸”的声音回答,“鬼子们早就跑光啦!”
“你为什么不早咳嗽一声呢?”
“我,我……”差半车麦秸吞吞吐吐地说,“俺家里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他把牛绳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
“放下!”我命令说,“队长看见要枪毙你了!”
“差半车麦秸”迟疑着把围在腰里的牛绳解下来。
“你看,我把牛绳放下啦……”“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恐怖的,将要哭泣的低声说。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拿着百姓的东西?”
“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呐。”他含糊地答道。
又沉默一会儿,“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感慨的声调问我:
“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么?”
“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我向他解释说。“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子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呐。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
“我说呢,革命同志不敬神……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呐!”于是他又快活的笑了起来。
从此他越发地活泼起来,工作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候也不多了。
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我们二十个游击队员奉命去破坏铁道。“钢朗”的声响在午夜的原野上清脆地向远处飞去,立刻引回来几响比这更清脆,更尖锐的枪声,从我们的头上急速地掠过,惊得月色突然暗了下来。
“卧倒!”口令刚刚发出,敌人的机关枪就达达地响了起来……
“挂彩了么?能跑不能跑?”
“腿上呐,”他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
我把他背起来,只知道拼命地跑,而且是非跑不可……
回到队里,才发现“差半车麦秸”已昏迷不醒。我们把他救醒过来,知道枪弹并没有射进致命的地方,决定送他到后方医院去医治。当把他抬上担架的时候,他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
“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
一九三八年四月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喜欢互称“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是出于战友间的友谊,以此表达对战友的想念。
B.“差半车麦秸”被抓获后,哽咽着,咬着牙,看着队长,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愤怒和恐惧。
C.队长作为指挥员,为人严肃,待人严厉,他收留“差半车麦秸”的决定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D.加入革命队伍后,“差半车麦秸”思想上的进步并不明显,这从他称同志为“菩萨”可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我”来串联情节,塑造人物。“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让情节更为紧凑。
B.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地道庄稼人为主人公,使用“家里人”“外厢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C.小说生动的语言描写让“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但看清了他的外形,而且看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D.小说除了正面交代了时代大背景,还通过“太阳旗”“土匪”“鬼子”等叙述,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宏阔的社会背景。
(3)小说以“差半车麦秸”的胡话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
(4)茅盾曾赞扬作者“透过表面观察到内层”,认为姚雪垠的这篇小说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的农民性格。请结合小说分析“农民性格”的“内层”。组卷:29引用:7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①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②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423引用:35难度:0.7
四、作文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
②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20年,它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③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要求不少于800字,不套作,不抄袭。组卷:4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