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中学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8/7 8:0:9

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论述类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 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字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轴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成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州力至物,与术性相反.我国古来质不是看下有好您相医。如体安济桥之建遗者幸存,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功。石的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桦,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共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高无设让予以解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败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官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有改动)
    (1)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从世代中国人民的长期生活实践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长久考验而被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宝贵产物。
    C.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经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并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建筑中的规则和惯例。
    D.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整合、归纳、提炼出来的被普遍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之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仍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是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并将其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
    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用自己的规则和惯例来处理各自的建筑,而他们这样做可以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中国建筑有着自己独立的结构系统,虽然中外一直有接触与交流,但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及部署原则,却从未受到过其他国家建筑的任何影响,除了细节略有变迁。
    D.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都是同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这与菜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没必然联系。
    B.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先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石匠用石之法大多凿石为卯排,这说明中国石匠有很深的“构合如木”的建筑思维。
    D.古代中国与古代埃及的建筑所采用的主要构材不同,但两者深层的建筑观念是一致的。
    (4)结合材料二分析,在研究中国建筑史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组卷:5引用:5难度:0.1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他经常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③学校上午的课很严,下午的课稀松。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一部分写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④有一天,先生大概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下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⑤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⑥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还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⑦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介绍作者之后,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⑧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给我解释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⑨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他又告诉我,说理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疑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⑩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洁,连用两个程度副词“最”强调了国文先生在“我”记忆中的位置,同时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
    B.第④段对老师的描述看似不敬,但作者是在用一种风趣幽默的笔调来调侃自己所喜欢的尊长,其中饱含着深深的爱意。
    C.作者善抓人物特征,综合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寥寥几笔,将老师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D.本文内蕴丰盈,行文简洁,文笔机智,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对老师的怀念之情更是深沉浓郁。
    (2)第②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于细微处见精神,请选择两处典型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

    组卷:8引用:3难度:0.2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②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5)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组卷:25引用:9难度:0.5

  • 8.“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是林黛玉吟什么花的诗?(  )

    组卷:20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他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终生未打破过这个规律。据说镇上的人们可以根据他的散步时间调时钟,他堪称“瑞士造手表”。而出生于瑞士钟表匠家庭的大哲学家卢梭却在16岁那年,背上行囊,开始“我要走就走,要停就停,爱走多少路就走多少路”的四处漫游。人是否需要按照固定的模式生活,两位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