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下)竞赛语文试卷(三)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翻译就一个字,就是差异的“异”,翻译因“异”而生,为“异”而译,就是因为有了差异、为了差异,我们才进行翻译。为什么?因为语言的差异背后有大量文化的差异、生态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思维的差异。翻译面对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不同的差异引到新的民族或文化中来,只有差异才可能引发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
          翻译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翻译的精神就是打开自身,面对外部世界,去寻找对自身有用,与我们的思想、生活、成长相关的东西,拿来和大家分享,这是翻译最为朴素、也最为根本的精神。这种精神培养了我们对于他人的关注,体现了对于交流、理解的渴望和尊重。
          翻译不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背后有精神结构的加入、观念的变化以及创造性。所以才有了海德格尔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与其说是人在说话,不如说是语言在借人的言语在说话。在社会大变革的时候,语言一定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永远是先锋,是思想革命、思想创新的排头兵。
    (摘编自《许对话毕飞宇:朝译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的“虚涵数意”,把翻译能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起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译者得矫揉造作,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的风格。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然而“欧化”也好,“汉化”也好,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国语文为出发点,而以译成的这一国语文为到达点。从最初出发以至最终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来看花毯。“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吵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因缘”。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自负好手的译者恰恰产生了失手自杀的译本,他满以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去读原作,但是一般人在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毁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摘编自钱锺书《林纾的翻译》)材料三:
          翻译就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把一个国家的文字翻译成另一个国家的文字,努力保留原作的神韵并进行润色。当然,做翻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译者不但要对两种语言达到驾驭自如的程度,还要了解两国的历史文化等。中文、外文都要好才能搞好翻译,缺一样都不行。如果外文很好,中文表达能力不行也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如果中文很好,外文看不懂也不行。比如“神父”和“牧师”之间的区别,字典上没法查,如果不对宗教背景有了解是无法准确地翻译出来的。另外,做翻译工作,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有一个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好翻译。比如我在翻译芥川龙之介和井上靖的作品之前,就认真阅读了巴金、沈从文、郁达夫、老舍等作家的小说,力求使译文语言符合他们的气质和风格。
    (摘编自《文学翻译的使命与跨域功能一一访翻译家文洁若》,《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最重要的不是转换作品不同的语言,而是传递不同的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生态、意识形态和思维。
    B.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但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
    C.字典并不能完全反映某些文字的区别,如果单靠字典来确定,翻译工作难免会产生钱锺书先生所说的”讹”。
    D.文洁若在把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井上靖的作品译成中文时,借鉴了巴金、老舍等中国作家的创作风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的目的是相互交流和理解,我们要关注外部世界,打开自身,到外部世界去寻找对自身有用的东西。
    B.语言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反映,社会大变革一定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语言的变化。
    C.两种文字之间的差异、译者的理解跟原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差异、译者表达能力的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D.为了方便大众,让大众不必去学外文、读原作,却反而促使大众去学外文、读原作的译本不是好译本。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林纾四十四五岁,在逛石鼓山的船上,开始翻译。他不断译书,直到逝世,共译一百七十余种作品,几乎全是小说。”
    B.“我读了林纾翻译的《林译小说丛书》,才发现西洋小说那么迷人,后来虽然发现一些谬误,但不影响我对林纾的敬佩。”
    C.“林纾的小说很多运用了西洋小说创作的笔法,他在翻译时,碰到他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会按自己的想法修改。”
    D.“林纾的主要助手魏易单独翻译的《二城故事》就只有林、魏合作时那种删改的‘讹’,却没有合作时那种增改的‘讹’。”
    (4)材料二为什么能使读者觉得有一种亲切感?请简要说明。
    (5)翻译工作者应怎样做好翻译工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将军的头
    施蛰存

          为了挽救本镇市和全蜀甚至说全个大唐土地的运命起见,镇上的人民不得不派了急足到成都来请增加军队驻扎,以便随时保护了。
          花将军便是奉了这样的使命,而来到这个镇市上的。
          将军的骑兵队到达的时候,恰当镇上的武士败退了一队一二百骑的吐蕃和薰项的混杂军之后。镇上正在举行着欢喜的祝贺会。当将军从一个不很高的山崖旁边首先转出来,向着镇尾前进着,随后便是双人行列的骑兵队逐一地出现了的时候,镇上的那些沸着胜利的热血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轰集在一家酒店门前的散列在大树荫下的桌子上的,立刻被其中的一眼光锐敏的人警告着,都含着怀疑的神色,立起来了望了。
          大唐的军的明显安定了虚惊着的镇民。最先迎着将军的,是按照着他们的礼仪,那些形式主义的戍兵。他们立刻从轰饮着的酒桌边,抛弃了适才的疑心是吐蕃兵又来攻袭的惊慌,齐集了队伍,装着威武又整肃的军容,由吹着欢迎的号角的兵率领着,向将军及其骑兵队迎上来了。
          戍兵的头目战地在将军面前,下了马,行着军礼。
    “我们是从五六年前就驻扎在这里的边戍兵,因为望见了将军的旗帜,知道是得到了这里的警报由朝廷里派的大军,故而特地赶来迎接的。”
          花将军看了他一眼,说:
    “你是头目吗?”
    “是,是的,因为从前的头目这回给番兵打死了,弟兄们推举着升做头目的。”
    “好,有劳你们了。在前面走,领我们前进到镇上去罢。”
          将军及其部下进行到镇上,找好相当的营舍,散队休息的时候,正是在申牌(下午三时至五时)光景。这天气候很晴朗。将军独自流览着风景,信步走到那家酒店门前,拣一个桌子坐下了。他凝看着溪水,树木,和远处的山峰。前前后后围合了许多因为震惊了他的威名而来瞻仰一番颜色的镇上的武士们和妇女们,他也好像没有知道。陪着小心的酒保,承着笑脸来问:
    “将军,可要用一点酒食吗?”
          将军依旧沉默着,眼色注着在远处。
          将军的眼光好像很空,虽则似乎远望着,但当那些围看着将军中间的一个人——任何一个人,只要一个人就够了——仔细地注意到将军的视线,就可以很容易地发觉将军其实是并不在看什么。这是因为这些人中间终于竟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于是,大众愕视着被窘了的酒保,心中震慑着将军的严肃了。
          好久好久,将军如像从幻梦中觉来似地,一回头看见了手持着食巾的酒保和四围的观众都呆立着,便笑着说:
    “给我酒罢,有什么下酒的也给我拣两色来。”
          将军的微笑,再加上他的美丽的男性的眼光的流眄(转动眼睛。纵目四处远望),是有着大大的魅力的。当酒保替将军抹好了桌子得意地回进店铺里去的时候,围看着的大众顿然间如像感受了一阵什么爱力似地觉得将军是很和蔼可亲的人了。“为什么刚才觉得这将军是很凶猛的呢,不是错估了他吗?”“这个不像是能够杀掉勇悍的叛贼段子璋的头颅的人呀,为什么他这样地和善呢?”各人心中同时这样搜索着。
          将军独自饮酒,在几日的行程上所未曾宁静过的思绪,到了这边境的小镇上愈为纷乱了。现在是已经接近了番寇的疆域,究竟应该怎样地决定呢?如果今夜番兵得知了大唐派遣了骑兵队来征伐他们,因而连夜就来进攻,这也未使不是可能的事呀,那么应取着何等的态度呢?奋勇地抵抗着甚至扑灭他们吗?还是,依照着前两天的不稳的思想,索性欢迎着自己祖国的武士,反戈杀戮这些跟随着来的贪鄙的部下,长驱直入地侵略了大唐的土地呢?关于这两极端的态度,将军在一想到自己从前平东川以后的功高而不受赏,甚至连汉族的诗人杜甫也看得替他代为不平了,于是做着一首《花乡》歌,想起了那对于朝廷很有些讥嘲口气的结句:
    “人道我乡绝世无,既称绝世无,天子胡不唤取守京都?”
          将军也很容易毅然地决定他的新生命的。但是将军之所以到了这里,还没有把这个问题取一个果断的解决者,是为了将军对于第二故乡的成都实在也很有些留恋。将军虽则未曾娶妻,而且父母双亡,并没有什么室家之累,但自己本身就是在成都生长的,至今也有三十四年了,就温柔的将军的思想来讲,对于祖国吐蕃的感情倒似乎不如对于成都的感情热烈;但另一方面,将军的英雄的思想,却专力地要把将军曳回他的祖国去。将军同时有着这样的两个心,所以觉得烦乱了。将军是企慕着从祖父嘴里听到的武勇正直的吐蕃国的乡人,而一面又不愿意放弃了大唐的如在成都一般的繁华的生活,同时又不忍率领着乡人,攻击进成都,代替了汉族人而生活着。将军不时地擎了空酒杯痴想。
    “无论如何,对于这样贪鄙的汉族人是厌恨的了。虽然汉族中也有着许多正直不苟的,但我是,如果没有新的出路,将永远被埋混在这些贪鄙者的人群中了。就只为了这一点,实在也已经使我有了充分的理由可以反叛起来的。啊!我是要反叛了啊!”
          酒酣了的将军的思想是有所侧重了。
          将军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想回进自己的营舍了。可是不成,将军把烈性的酒喝过度了,才站起来,只觉得眼前一圈的红色滚旋着,两脚一软,终于又坐了下来。
          将军眼睛朦胧地望四围看了一下,看见那么许多人,老是定着眼看他一个,好像从他的身上能够获得什么永恒的乐趣似的。将军又酡颜(基本意思为饮酒脸红的样子)微笑了。
    (原标题为《将军底头》,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受到热烈欢迎,“大唐的军队明显安定了虚惊着的镇民”,既肯定唐朝军队的强大,也暗示吐蕃攻袭给边地军民带来巨大恐慌。
    B.将军信步来到一家酒店坐下,独自凝看着溪水、树木和远处的山峰,他的沉默让镇上的人很失望,他们觉得将军有些懦弱。
    C.正值壮年的将军有着吐蕃血统,但他出生、成长都在成都;他对吐蕃乡人勇武而又正直的印象,来自他的祖父对他的讲述。
    D.将军一直在忠于唐朝与归顺吐蕃之间苦苦挣扎,“酒酣了的将军的思想是有所侧重了”表明他厌憎汉族人的贪鄙,倾向于归顺吐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称镇上的戍兵是“形式主义的戍兵”,说他们迎接将军一行人时是“装着威武又整肃的军容”,语言含有讽刺意味。
    B.戍兵们“抛弃了适才的疑心”、头目“战栗在将军面前”行军礼,与将军的平静、镇定对比,突出将军好整以暇的大将风度。
    C.“将军的英雄的思想,却专力地要把将军曳回他的祖国去”,运用拟人手法,揭示渴望建功立业的想法正促使将军叛唐投弃吐蕃。
    D.文中多次写到将军微笑和眼神的变化,如“眼睛朦胧地望四围看了一下”“又酡颜微笑了”,生动表现出人物外表与内心的差异。
    (3)文中提到杜甫“作着一首《花卿》歌”,这首诗的标题为《戏作花卿歌》,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请谈谈本文引用这首诗的用意。
    (4)小说节选部分有较大篇幅的心理分析,将将军的内心世界层层解剖,展现在读者面前。请简要分析心理描写在本文中的运用技巧与表达效果。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至今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趣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目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①______,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这些都是具有社会规模的妄想狂的幻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实话说,细菌致病是这样罕见,虽然地球上②______,致病菌的种类相对来说是这样少,这件事有着捉摸不定的一面。疾病的发生,通常是③______,是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境线,是生物界里边界协定的误解。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使用拟人修辞。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喜欢站在田埂上唱豫剧的7岁小男孩,在白洋淀麦田旁练芭蕾的12岁姑娘,总拿着父亲的旧手机录歌的初二学生……2019年年初,这些农村孩子因艺术而结缘,一起登上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
          材料二:新时代领路人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说:“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强调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能够通过美育涵养一颗“美丽心灵”。
          材料三:近年来,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美术课。
          有的老师说,高考竞争激烈,喜欢美术专业的考生可以自己去学习;有的家长说,美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生存技能;有的学生说,学美术需要很强的耐心,自己做不到。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综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同学们“涵养心灵,美育人生”,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