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1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填空题。
-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以光先帝遗德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小惠未徧
(4)良多趣味组卷:21引用:3难度:0.5
二、课内阅读。
-
2.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第一段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分别有什么作用?组卷:7引用:2难度:0.5 -
3.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回答各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B.困于心衡于虑 衡:衡量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征验、表现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匹敌、相当
A.必先苦其心志
B.饿其体肤
C.所以动心忍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组卷:176引用:6难度:0.7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 C.必先苦其心志 其喜洋洋者矣 D.征于色 天山共色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请以课文《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为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组卷:84引用:3难度:0.7 -
5.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举于士
②苦其心志
③人恒过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谈论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第①段列举六位成功人士的事例,论证了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C.第②段先论证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中心论点。
D.作者善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富有说服力。组卷:33引用:4难度:0.6 -
6.阅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既克,公问其故 C.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出则无敌国外患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面名言中,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蕴含的道理不完全一样的是
A.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4)阅读文章第一自然,请分析六个历史人物经历上的共同点,并用简洁的语言另举一例和他们经历类似的历史人物及其事例。组卷:6引用:1难度:0.5 -
7.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饿其体肤
③困于心,衡于虑
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文章开头连用6个事例,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你身处逆境时,本文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采用修辞方法)组卷:7引用:1难度:0.5 -
8.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节选自《孟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饿其体肤 饿: ②曾益其所不能 曾:
例句:百里奚举于市
A.何有于我哉?(《论语》)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列举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身上的哪一点仍然是我们今天提升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组卷:8引用:1难度:0.5 -
9.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共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百里奚举于市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B.国恒亡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舜发于畎亩之中 野芳发而幽香 D.空乏其身 皆若空游无所依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潭西南而望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既克,公问其故 C.管夷吾举于士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D.劳其筋骨 屠自后断其股
A.第①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第③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就将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组卷:21引用:3难度:0.7 -
10.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斯是陋室
C.入则无法家拂士/便舍船,从口入
D.征于色,发于声/妇手拍儿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以彰其咎
B.所以动心忍性/何以战
C.衡于虑,而后作/而伯乐不常有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列举了舜、傅说等人成才的例子,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苦难,为下文奠定了事实基础。
B.选文多处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是天生的,他们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就会有所成就。
C.选文由个人的磨砺成长说到国家,提出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进而引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发人深省。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组卷:8引用:1难度:0.5
三、对比阅读。
-
1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二章》)【乙】《书》①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②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③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注】①《书》:指《尚书》。②逸豫:安乐。③伶人:宫廷里供统治者娱乐的演员。④忽微:微小的事。⑤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依然心动
B.孙叔敖举于海/是以众意举宠为督
C.空乏其身/庭下如积水空明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野芳发而幽香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语段【甲】中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灭亡?请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组卷:10引用:3难度:0.5
三、对比阅读。
-
3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乙】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②,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③,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④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释]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鄙:边境。③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④侍御:侍从妃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而后喻
③被服以立
④卒得反国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B.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C.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D.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乙文写了什么事?请概括。宋昭公出亡的原因是什么?印证了甲文的什么观点?请简述。组卷:50引用:2难度:0.5 -
35.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苦其心志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被服以立
④卒得反国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组卷:338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