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选择题
-
1.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08引用:2难度:0.8 -
2.对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73引用:5难度:0.7 -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
组卷:93引用:3难度:0.7 -
4.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和修辞运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209引用:3难度:0.9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组卷:278引用:7难度:0.9 -
6.下列对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155引用:5难度:0.9 -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541引用:6难度:0.8 -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763引用:3难度:0.8 -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
组卷:125引用:2难度:0.8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1引用:1难度:0.8
现代文阅读
-
31.阅读传记《屠呦呦与青蒿素》,完成下列各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理由是她研发出了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但青蒿素获奖是集体攻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把探索中药治病的奥秘作为自己的志向。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但屠呦呦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是能战胜一切的。她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领导团队的才干,至今让当年科研组的人们所称道。而屠呦呦研究操作的实践能力则更是令人叹服不已。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⑤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⑥“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⑦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1)这篇传记主要记述了屠呦呦的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B、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少数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在短期内显而易见,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研发的青蒿素就属于这一类。
C、传记第⑦段“各种肤色的人表达敬意”的主要原因是: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对屠呦呦研发青蒿素艰难历程的描写就很细腻生动。
(3)第④段告诉我们: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是改进了提取药物的方法。她这样做是从哪里受到的启发?改进的最关键的两种提取药物的方法是什么?
(4)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请参考示例,从第③④段中再梳理出一个因素并稍加说明(可以引用原文说明,也可以概括说明)。
示例:志向。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把探索中药治病的奥秘作为自己的志向。
(5)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哪一个因素对你触动最大?请就这一因素谈谈你的感受。组卷:28引用:4难度:0.8 -
32.阅读《列夫•托尔斯泰》(节选),完成各题。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b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c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时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②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③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④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节选自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1)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的不凡之处。作者特意在文本开篇描绘“巨匠”的平庸、丑陋、普通的外貌,这对后文写他的“不凡”起到什么作用?
(2)第③、④两个自然段分别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的什么特点?
(3)第①自然段中划线的a、b、c三句都兼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高尔基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结合文本内容及自己对托尔斯泰的相关了解,说说你透过这双“眼睛”看到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内心世界。组卷:49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