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2022年单元测试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度,曾庆存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谓实至名归。“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1961年,26岁的曾庆存留学回国时写下这首《自励》诗。59年过去了,不负初心,他在数值天气预报、地球流体力学、卫星大气红外遥感、气候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
他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的奠基人之一。数值天气预报诞生之初,准确率并不高,亟须在原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1956年,在留苏期间,曾庆存毅然选择了应用原始方程组做数值天气预报的课题。这可是一道时人不大敢问津的世界难题。然而,曾庆存从小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啃”。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1961年,曾庆存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使天气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了60%以上。自此,数值预报成为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
曾庆存的学术清单上,国家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1952年,17岁的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学校提出让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专业,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一是因为当时中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二是因为幼时家贫,对人民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受天气和气候影响有深切感受。他曾回忆说:“1954年的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肯定能减不少损失。我从小在田里长大,挨过饿,深有体会。”
1970年,作为科学指导,他暂时放下此前的研究,开始从事当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尚是空白的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相关研究工作。曾庆存说:“当时做卫星没有经验可参考,资料也很少。但因为是国家需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搞出来!”历尽千辛万苦,曾庆存带领团队最终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等问题,其中的一些理论,直到现在都在中国和世界气象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摘编自吴月辉《曾庆存问天,让风云可测》,《人民日报》2020年1月11日) 材料二:
在中国科学院,曾庆存还以博学多才著称。他带过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中,除了来自大气科学专业背景的外,还有来自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学、力学、海洋科学以及控制论和环境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不管是什么方向的学生,曾老师总能根据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戴永久说。在别人眼中,他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小老头。比如,他做得一手好家务,写得一手好书法,经常吟诵摘录古诗,出版了两本诗集,有着“诗人院士”的美誉。正因涉猎广泛,曾庆存在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基础上,也创下多个“第一”。
“天欲白,兴犹酣,鼓难停,抒不尽,古今中外情。”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曾庆存,正像他写的诗那样,依然壮心不已,对科学如痴如醉:推动建立研究和预估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摘编自沈慧《曾庆存:风霜雨雪总关情》,《经济日报》2020年1月11 日) 材料三:
“季风时兮民康物阜,中华文化兮灿烂婀娜。继往开来兮中华学子,发扬我炎黄德智兮,永据科技之先河!”他的诗句体现出的这种力争占据科技前沿的精神促使曾院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曾庆存院士表示“不能用严谨的数学方式表达的科学问题很难说是属于现代科学范畴的”,以往的靠数理的公式化求解“已无济于事”,“资料和模型是研究环境变化的两个重要基础,利用模型进行计算,来保证国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地球模拟科学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学术领域具有主导权。同时也掌握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减缓、适应措施等方面的话语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述国家早已提出或建设了自己的地球系统模拟计划。这一计划的启动,无疑将扭转中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地位。
(摘编自《他现在要干的事将扭转中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地位》,“科学大院”公众号2020年1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庆存院士出身贫寒,他青年时代就立志攀登大气科学珠峰,今天虽然已硕果累累,但他仍在努力求索,攀登科学更高峰。
B.在苏留学期间,曾庆存选择了国际气象学的难题,首创“半隐式差分法”的数值预报,提高了气象预报准确率,从而一举成名。
C.1970年,曾庆存开始从事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的相关研究工作,在资料少、无经验的情况下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D.在曾庆存对河南农业遭受天灾的回忆中,透露出一个科学家对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深切关怀,而这种情怀与他幼时经历分不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现在,在中国和世界气象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曾庆存及其团队提出的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都被广泛使用。
B.正因为曾庆存涉猎广泛、博学多才,所以提高了他在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基础上创下多个“第一”的可能。
C.曾庆存认为,不能用严谨的数学方式表达的科学问题不属于现代科学范畴,不能再依靠数理的求解。
D.只要做好资料和模型这两个研究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并利用模型进行计算,就可以保证国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52年在北大改换专业,1970年从事全新领域的研究,这两件事都体现了曾庆存以国家需求为重的拳拳爱国心。
B.“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建成,将使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减缓、适应措施等方面具有更多话语权。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曾庆存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一事,作用在于突出曾庆存“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
D.三则材料都引用了曾庆存的诗作,这样可以更真实全面地展现人物的特点,也让读者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顶级科学家的深远影响。
(4)曾庆存院士是一位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材料中有哪些其突出成就的体现?请简要归纳。
(5)曾庆存院士的科研经历,对于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有哪些启示?组卷:6引用:3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
王蒙 这是一件旧而弥新的细绸女罩服。说旧,因为不但式样陈旧,而且已在箱底压了二十六年。说新,因为它还没有被当真穿过。
可喜的是它仍然保持着新鲜和佼好的姿容,和二十六年前刚出厂时来到女主人身边的时候一样。
“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它听到女主人--一位化学老师自言自语地说。
但它至今还没感觉到氧化的危险。它仍是紫色的,既柔和,又耀目;既富丽大方,又平易可亲。它的表面,是凤凰与竹叶的提花图案,和它纤瘦的腰身一样清雅。那上面,凝聚着一个美丽的苏州姑娘手指的辛劳。
丽珊购买这件衣服是在一九五七年。新婚前夕,她和鲁明一起到服装商店,鲁明一眼就看到了这件衣服,要给她买下来,她却看花了眼,挑挑拣拣,转转看看,走出了这个商店,走进了别的商店,走出了别的商店,又走进了这个商店,从商店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从那一端又走到了这一端,用了一个半小时,最后还是买下了这件衣服。
新婚那天晚上,她穿了这件衣服,第二天便脱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折叠好,放到一个旧樟木箱子底下。
这个世界后来发生了一些它所不知道的变化,鲁明走了,一走就是好多年。
不久,丽珊也去边远的一个农村--来到鲁明的身边。走以前,她把樟木箱子里的许多衣服都丢掉了,唯有它孤单地静卧箱底。
转眼到了六十年代,丽珊已经有了一个满地跑的儿子,她已经再也穿不下这件腰身纤瘦的衣服了。
一九六六年的夏天,鲁明和丽珊在夜深人静之后打开樟木箱子,鲁明指着紫衣说:“它怎么办?它也是‘四旧’啊!”
“我并不旧啊!我只被穿过一次,一点也不旧,更不是四旧!”紫衣想抗议,却发不出声音。
“这个,我要留着。也许……”丽珊的声音非常坚决。
什么是“也许”呢?紫衣服感到它未来的命运和这个“也许”有关系;但是它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做“也许”。
“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甲)丽珊又自语道。
不要氧化,而要“也许”!紫衣服无声地祝愿着。
终于,阴霾过去了,鲁明和丽珊快快活活地开始了他们的二度青春,他们重新发奋在各自原来的岗位上。 鲁明常常出差,从上海、从广州、从青岛、从巴黎和香港,给丽珊带来新潮合身的衣服。
换季时这些衣服进了樟木箱子,见到紫衣服,不由怔住了。
“您贵姓?”它们无声地问。
“我姓紫。”它无声地答。
“府上是?”
“苏州。”
“您的年纪?”
“二十六。”
“老奶奶,您真长寿!”上海衬衫、广州裙子、青岛外套、巴黎马甲与香港丝袜七嘴八舌地惊叹着。
它们没有再说下去,因为,它们看出来了,紫衣服的神情里流露着忧伤。
丽珊好像懂得了它的心情,把新衣放好关箱以后又打开了箱子,把紫衣服翻出来看了又看。它听到了丽珊的心声:
“不论什么样的新衣服,我最珍爱的,仍然只有这一件。”
“以后……”她说出了声。
对于紫衣服,“以后”比“也许”的含义要更浅显些,它听到了“以后”,理解了“以后”,充满了期望。它在箱底,温情脉脉地等待着。
丽珊唯一的儿子早就发现了妈妈这件压箱底的衣服。
“妈妈,多好看的衣服,你怎不穿呀?”
“等你长大了,我把这件衣服送给你。”
“我……可这是女的穿的衣服呀?!”
以后儿子长大了。念大学,工作。有了女朋友,要结婚了。这就是丽珊所说的“以后”。在儿子预定的婚期的前几天,樟木箱子被打开了,压在箱底的紫绸衣服被小心翼翼地拿了出来。
“这件衣服好看吗?”丽珊问儿子。
儿子猜出了妈妈的心意,笑着说:“挺好。”
“送给你的未婚妻吧,”丽珊说,“我年轻时只穿过一次。”同时,丽珊在心里说:“那是我新婚的纪念,也是我少女时期的纪念!”
紫绸衣听懂了丽珊说出的和没说出的话,它快活得眩晕,它将成为两代人生活、青春、爱情的纪念。
儿子拿给了未婚妻。紫衣服想欢呼,“我真正的主人原来是你!我真正的青春,原来是在八十年代!”
“我不要,新衣服还穿不完呢,”未婚妻讲得很干脆,“当然,我谢谢妈妈的心意。”
透不过气来的紫衣服偷偷瞅了一眼,未婚妻的上衣和裤子上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无数个小拉链,服装的款式、气派和质料它从未见过,不禁目瞪口呆。
最后,紫衣服又回到丽珊手里。儿子的解释是委婉的:“这是你们的纪念,它应该跟着你们。”
“这样好,这样好,”鲁明爽朗地大笑着说,“你给出去,我还舍不得呢。”他对丽珊说。
紫绸衣晚上听到了他们回忆的心声,惊异地知道了自己原来包容着他们那么多温馨的、艰难的和执着的回忆。当丽珊与鲁明说话的时候,它感觉到了一点潮湿,一点咸,一点苦与很多的温热。它明白这是丽珊的眼泪。眼泪润泽了并且融化了紫绸衣永久期待的灵魂。眼泪正在加速氧化的过程,它恍然悟到,氧化并不全然是可诅咒的事情。(乙)燃烧,不正是氧化现象吗?它懂得了它的主人这一代人,他们的心里充满的从未改变的燃烧的光明和温热。
衣服是叫人穿的,得不到穿的衣服是不幸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颜色、图案和制作等方面描写紫绸花服,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也从侧面让人了解到衣服主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品格与生活情趣。
B.文中紫绸花服与上海衬衫、广州裙子、青岛外套、巴黎马甲和香港丝袜的一段对话,暗示着当时的中国已经迎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C.小说选取了以家庭为核心的日常生活,不仅映照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一段历史,演绎了一代人的命运。
D.小说结尾意蕴深远,紫绸花服长期被深藏在木箱深处,不被丽珊穿在身上,这是造成它不幸命运最根本的原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男女主人公挑选衣服时重复着“走出了”“走进了”“那一端”“这一端”等几个词,但并不显得冗余,侧面表现了紫绸花服与众不同和难以超越的特点。
B.文中“这个,我要留着。也许……”,“也许”一词意蕴丰富,于“留白”中给读者以思考,也体现了女主人公对未来的期许和信念。
C.小说女主人公丽珊把珍藏了二十六年的紫绸花服送给儿子的未婚妻,但遭到其拒绝,于对比中,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审美意识的缺乏。
D.作者笔走侧锋,聚焦于一件紫绸花服,既逼真地描摹它的遭际命运,也借此审视历史,体察人物,寄寓象征,着力把握其精神实质。
(3)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体现了特定对象的不同心理,试加以分析。
(4)紫绸花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解说。组卷:26引用:8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齐黄门侍郎之推孙也。父思鲁,以学艺称,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隋仁寿中,为尚书左丞李纲所荐,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弱貌羸,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素奇其对。到官果以干理闻。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与高祖有旧,又悦其才,有所缀文,尝使其掎摭疵病,甚亲昵之。从(高祖)平京城,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太宗践祚,擢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忧去职。服阕,复为中书侍郎。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于是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之后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州刺史。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于是复以为秘书少监。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进爵为子。时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十五年,太宗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仪,多从师古之说。其所注《汉书》及《急就章》,大行于世。
(选自《旧唐书•颜籀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B.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C.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D.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军,中国古代官职,官品不高,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都曾担任过此职。
B.东宫,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宫殿,因方位而得名,也借指太子本人。又称“储宫”。
C.践祚,即“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祚指皇帝登临帝位。
D.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止乱复治时举行的大型祭祀典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师古少承家风,广读书善作文。襄州总管薛道衡喜欢他的文才,曾经请他修正文章,因为写作和颜师古交往甚密。
B.颜师古精通治理,于己才干自信。尚书左仆射杨素质疑其治理能力,他轻松奏对,到任后才能出色并且治理得很好。
C.颜师古学识出众,深得太宗爱惜。师古遭众人非议说他收受贿赂,被贬出京,太宗惜其才,将他重新调回任秘书少监。
D.颜师古勤于治学,学术成就斐然。太宗让读书人学习他考定的《五经》,他所注释的《汉书》和《急就章》,广为流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
②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进爵为子。
(5)颜师古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组卷:19引用:10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
-
8.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并按要求答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不到一个月,多种青蒿素保健品打着“抗癌杀虫”等名号,已“搭便车”在网上热卖。例如淘宝店家在售一款名为高纯青蒿素的产品,号称美国原装正品,抗疟、抗肿瘤、白血病,同时还有抗菌作用,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的治疗,目前售价为90粒365元。还有一种“超级青蒿素”产品,60粒售价为410元。此外,京东等平台的第三方卖家也有从美国代购这种青蒿素补充剂、青蒿素植物养生茶的。
这些打着青蒿素旗号的产品真有宣称的神奇疗效吗?据了解,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奖之前好几年,青蒿素补充剂就已在美国出现了,属于膳食补充剂的一种。曾有一家美国公司在其网站上宣称青蒿素“对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很有效”,具有“处理肠道细菌和寄生虫”和“杀死癌细胞”等功效,该公司的这种行为被判定为违反多条法律。
因此专家提醒消费者, 。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给新闻拟写一个结尾(不超过20个字)。组卷:58引用:1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爱因斯坦
有一个学画的人,他画了两只羊、两条绳子,老师告诉他,画一条绳子就足够了,因为只要牵走一只羊,其它的羊都会跟着走的。他实地观察了一番,果然如此,即便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开,都跟着大帮走。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6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