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在实体空间之外产生了另一个空间,即数字空间或赛博空间。为了实现在数字空间的关系建构,个体身体存在在实体之外需要再建一个虚体,这是进入数字空间的前提条件。个体只有完成了身份虚体的建构,才能在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之间实现切换。
在数字化时代,人格的实体虚体化即所谓数字人格的形成。严格来说,数字人格并不能叫作人格,是因为它始终是以人的身份虚体的存在为前置条件的。同时,数字人格一个主要的特性是通过网络数据实现的对人的拟像,网络数据不是对生命实体的真实采集,而是基于个人填写。讨论数字人格的意义不只在于确定人的网络存在方式,更在于防止数字人格对个体自我形成的诱导甚至压迫,使个体沦为网络的奴隶甚至牺牲品。
网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交往空间,而且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形成了新的聚合关系。这种新的聚合关系既造就了面对面的熟悉的陌生人,即社会的陌生化;又造就了不见面的陌生的熟人,即网络社群的熟悉化。在这种新型聚合关系下,由于数字空间的出现扩大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提升了人们的交往效能,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趣缘群体,进行集体“自嗨”,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文化即网络文化。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依附性增强。圈层文化的出现既有个体精神上的需要,又有资本的助推。它以小群体的方式满足了个体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神需求,增强了个体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人们聚合在一定的圈层下,形成窄化的虚拟关系,逐渐形成对圈层群体的依赖。在不同的圈层中有不同的圈规、语言、礼仪等,它是圈层部落成员的标识。
第二,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网络趣缘群体处于不同的圈子或圈层,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造成网络信息闭环。由于社交范围的狭小、社交圈子的固化,人们在圈层文化氛围中形成一种圈养型差异性群体人格。这一人格倾向是因网络虚拟世界的存在和作用而造成的现实生命实体的人格改变。
第三,对个性自由的误读。趣缘群体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在现实生活规制中缺少或失去话语权的边缘人群的情感需求。个体也常常误把网络平台当成释放个性、张扬自我的自由渠道和途径。但实际上,网络趣缘群体的出现并未真正实现个体的自由,相反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子中,容易造成对异己的敌视或排斥,形成对趣缘群体的过分依赖。
第四,集体无意识的形成。数字化平台常常通过投票讨论,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用选择、打分代替独立判断,不再面对情境化本身,而是进行量化、极端化,非A即B或非B即A。当意见被简化为一或非一、正面或反面时就是同一性的形成,它既表现为简单的极端化或单一化,又表现为同温层或圈层意识形态的形成,从而造成集体无意识。与此同时,网络圈层长期处于封闭、隔离环境又加剧了集体无意识。由于圈层自身的选择性、隔离性的特点,在圈层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唯我独尊、排斥异己、党同伐异的圈层意识形态。
在这种网络亚文化中,圈养着一批热衷网络交友、游戏的青少年。不同的网络平台以不同的社群观念吸引着具有不同趣缘的群体,实现网络聚合。它们各取所需,维持着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个体以身份虚体的方式进入网络社交,长期处于虚拟网络空间,在圈层文化的熏陶下,作为生命实体存在的人们的真实人格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编自徐强《数字化时代的人格反思》)材料二:
人们在网络交流时产生的虚拟人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被压抑的人格,一类是平时崇敬的人格。现代社会的竞争及其他方面施加给人的压力及多重社会角色对人的束缚使人们很难甚至不可能尽情地展现真我风采,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个性会从此消失,通常情况反而是愈禁而弥强。这就好像是用高压锅煮水,被压抑的气体压强越大,对锅的作用力也越大,但锅的强度是一定的,当作用力达到这一强度或者超过时,就会发生爆炸。虚拟人格的产生则正可以达到“减压”的作用,从而调节心理平衡。称之为“虚拟人格”,主要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它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主要是在网络交流中出现,而且离开这一条件就不会表现出来,它具有不稳定性及有条件性。
由于虚拟人格能起到释放压力和丰富体验的作用,因此许多人对虚拟人格产生依赖性。通常的情况是,许多人先从虚拟人格里获得良好体验,而后对现实社会更加不满足,以此陷入恶性循环,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这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个体所受压抑程度和对憧憬人格的向往程度,一个是个体意志力的强弱。个体对虚拟人格的依赖程度与受压抑程度成正比,与向往程度也成正比: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压抑程度越大,甚至超过其所承受范围,就会更倾向于用虚拟人格来得到解脱;个体对憧憬人格的向往程度越深,就会更倾向用虚拟人格获得满足。其依赖性与个体意志力强弱成反比:个体意志力强,则可以控制自己上网的频率及使用虚拟人格的程度,意志力弱则容易对虚拟人格产生依赖。
如果个体的受压抑程度过大,可以多通过其他方式来放松,比如旅游,参加体育运动和文娱活动。美国兴起一种“漂流疗法”,意思是不要只抓住一种方法不放,而要采取多种方式,使整个身心得以彻底放松。如果个体对憧憬人格的向往程度很大,则可以将这种向往升华为现实中对“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前进的动力,转化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力量。如果是由于个体本身意志力较弱,则可以根据情况,制定上网计划及使用虚拟人格的频率与时间长度,从而逐步摆脱对虚拟人格的依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虚拟人格来清空心灵垃圾、调节心理平衡、保持积极心态,而不至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新的心理疾病。
(摘编自邓泽球 张桂群《论网络虚拟人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人格产生的前提是网络,一旦脱离网络世界,数字人格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B.趣缘群体的形成有利有弊,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但也容易让人们排斥异己。
C.在圈层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圈养型差异性群体人格不是网络虚拟人格,是真实人格。
D.被向往的虚拟人格可以引导个体克服困难,合理利用虚拟人格则对个体心理有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人格是对人的拟像,填写的网络数据出于个人的主观性,因而具有非真实性。
B.造成集体无意识的深层原因是同一性,同一性形成的标志是意见被简化、单一化。
C.虚拟人格可以减压、调节心理,它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出现,从而稳定下来。
D.因为人们从虚拟人格里获得了好处,所以对现实更加不满足,从而依赖虚拟人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世界卫生组织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虽然这一版本还未经各国正式批准,但已经引起了社会热议。
B.某一网瘾戒除机构实行军事化管理,有专业心理老师,网络成瘾者每天早晨都要跑操,日常生活环境也相对封闭。
C.研究发现,网络在线角色游戏“魔兽世界”的用户在游戏中的人格更接近于他们的理想自我,而不是现实自我。
D.王月在校乖巧听话,尊敬老师,友爱同学,但是在家却是不折不扣的“小魔女”,叛逆、脾气暴躁,不和父母沟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有人认为,在对待数字人格这一虚拟人格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6引用:4难度:0.5
二、文学类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方便面
孙全鹏
中秋前后,将军寺村就要收豆子了。今年老天却像遇到了什么伤心事一样,淅淅沥沥,天天下个不停。
若在往年,这是小豆子最高兴的时候,每到这时他就能见到爸妈了。小豆子记得很清楚,爸妈回来都在天亮时,爸妈静静地坐在床头,手里握着玩具,微笑着望着小豆子,一看见小豆子睁开眼就拼命地跟他说话。
前段时间,奶奶天天往地里跑,小豆子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地里的秋庄稼该收了,豆叶变得黄澄澄的。只是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奶奶的目光呆呆地望着秋天的田野,像失去了什么一样。
前几天,村子里有人听了天气预报,说这几天要下雨,别人家都忙着收秋了。奶奶刚开始不相信,但看到大家都忙,她也开始忙起来。豆子该收了,她不能再等了,等不及了。奶奶弯着腰在前面拿着镰刀忙活,小豆子发现奶奶像一把破镰刀,不快了。奶奶割一会儿豆子,就要停下来歇上一会儿,累得喘不过气来。
我要是有劲多好啊!小豆子心想。他想帮助奶奶收豆子,就使劲地拽了拽豆棵子,豆棵子怎么扎得这么深?还真拽不动。奶奶走过来,到他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他感到奶奶的手温暖温暖的。
果然,就像村里人说的那样,天还真下起了雨,奶奶更加紧张地干活。小豆子看见奶奶着急,他更着急。这雨下得并不算大,但一滴一滴地却把奶奶全身淋透了,现在一大块豆地还早着呢。①奶奶没有一点办法,小豆子也没有一点办法;奶奶望着满满一块未收割的豆地,小豆子也望着满满一块未收割的豆地;奶奶身上滴着雨水,小豆子身上也滴着雨水。
雨不像停的样子,雾蒙蒙的。没办法,奶奶长叹一口气,拖着脚步往家走。回家的时候天快黑了。走到村口,村长家的儿子正在屋檐下,看都没有看小豆子一眼。村长的儿子拿着一袋子东西咯嘣哈嘣地嚼着吃,一股诱人的味道钻进他的鼻孔,他深吸一口气,咽了口唾沫。他心里明白,那是方便面,可以用开水泡着吃,也可以直接干吃,可他从来没有吃过。他的喉咙动了一下,又咽了口唾沫,咕咚一声。他赶紧低下头,怕村长的儿子听到从他身体里发出的声音。
肚子实在饿了,又走了一会儿,小豆子忍不住了。“奶奶,我饿,我想吃——”说了半截话,他突然又不说了,憋住了嘴。奶奶走得慢腾腾的,喘着粗气,头发都湿了,奶奶显然听见了,顿了一下说:“孩子,明天,奶奶就给你买袋——方便面,让你吃个够。”奶奶显然知道小豆子的心事。
第二天,小豆子被窗外嘀嘀答答的声音吵醒了,这场雨真是烦死人了,觉都不让人睡安生。窗棂子变得白晃晃的,有点儿刺眼,小豆子知道天已经亮了。奶奶还在睡着,几根白头发在脸上斜耷拉着,身子一动不动。小豆子望着空空的院子,不敢动;又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不敢动。他怕惊醒了奶奶,奶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睡过,他真希望奶奶多睡会儿。奶奶确实太累了。
到了中午,奶奶仍然没醒来。
雨水哗啦啦地依然在下,直到邻居钉婶来串门,他才知道奶奶没醒的原因,她是彻底睡着了——不过再也醒不来了。
“你看,大娘还不到七十,就这样走了。”钉婶见了人就掉眼泪。小豆子以前也见妈妈哭过,有一次妈妈与爸爸吵架了,好像为了挣钱多少的问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眼睛都肿了。那是去年秋上的事,转眼有一年了,小豆子再也没有见到妈妈。
小豆子好像知道奶奶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不会再跟他说话了,他也就跟着哭,泪珠子啪嗒啪嗒往下掉。他有点恨自己了,早知这样还不如把奶奶叫醒哩,这样奶奶就不会永远睡着了,他在心里埋怨起自己。天空依然在下雨,雨滴故意在院子里蹦跳着,滴滴戳在他心中。
爸爸突然间回来了。村里有人联系了爸爸。三天后,奶奶埋在了地里,就在将军寺河边的一片空地上。②响器吹得让人心痛,干草呼啦啦倒了一地,天空压得很低,一片荒凉,将军寺河里的水来回游荡。
爸爸把家里的事处理好,合上门,门“吱呀吱呀”响起来,他“嗡”地一声重重地锁住门。
“走吧,豆子,咱们去城里,有好吃的。”爸爸吸了一口烟,长长地吐了一口烟雾,蹲在地上,眼睛盯着那个破木门。
爸爸提到的城里,肯定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地方,否则爸爸和妈妈也不会一直待在那里了。
来到爸爸所说的城市,小豆子突然发现,他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只是眼前,不像在将军寺村的大田野一眼看到了远方。爸爸带小豆子去买吃的,买穿的,买玩的,回来时手里满满的。小豆子站在方便面前好长时间,爸爸拿了一袋,又拿了一袋,小豆子一阵感动。他想哭。
“爸爸上班了,你在家要自己玩,饿了就吃,想玩就玩会儿,困了就睡吧。”每天早上,爸爸用毛巾使劲抽打着衣服,衣服上荡起了灰尘,然后他就急匆匆地走了。爸爸很忙。
小豆子被关在屋子里了,屋子里黑乎乎的。这时候,他想奶奶了,当然也想妈妈。可是奶奶走了,妈妈也不见了——自从去年回来后一次也没有见。妈妈去了哪里呢?他问爸爸,但爸爸没说。
在屋里实在没事做,他一个人走来走去,坐在床上,站起来,又走来走去。外面一有动静,豆子就跟着忙起来。
窗户外有一只小鸟飞过来,它先是停在那里,抖了抖翅膀,然后就叽叽喳喳地乱叫起来。小豆子突然感觉好亲切,就走上前去,小鸟看看小豆子,竟然没有飞走,只是蹦了蹦挪了个地方,继续用小嘴啄来啄去。他想小鸟是饿了,就找了半块馍头,可当他走上窗台喂小鸟时,小鸟却拍着翅膀使劲地往后蹦了蹦。小豆子赶紧停住,可是小鸟还是“嗖”的一下飞走了。小豆子感觉是自己的错,心里埋怨是自己把它吓跑的,他又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他恨死自己了。
不知道谁家的饭香飘过来,他发现肚子饿了。他找到了方便面,看到桌子上有个开水瓶,想学着大人的模样泡着吃,但他够不到。他开始思考怎么撕开方便面。他的手不知道哪里用了劲,方便面袋子竟然烂了,方便面撒了一地。
小豆子捡了一块儿,放到了嘴里,干嚼着,原来那么香的东西怎么一点儿味道都没有呢?他的眼睛里满是泪,他有点恨自己,感觉自己真不像个小小男子汉——奶奶说过,男子汉不能哭,更不能掉眼泪。
他想把方便面咽下去,可泪水依然趴在脸上,一串一串地流下来。不知为何,他哭得更凶了,身子一颤一颤的,他擦拭了眼睛,向着窗外喊了一声,奶奶——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秋雨营造出一种压抑伤感的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B.收获的季节本该充满喜悦,但老人年迈体弱,孩子幼小无力,一地亟待收割的庄稼让奶奶感到焦急无助。
C.小豆子透过出租屋的窗户向陌生的外部世界张望的时候,窗台上的小鸟象征了小豆子对自由的向往。
D.小说的情节循序渐进,行文中蕴含的情绪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随着故事的推进,逐层浓郁强烈起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小豆子形象,从小豆子的儿童视角,讲述亲情、生死与孤独。
B.“小豆子发现奶奶像一把破镰刀,不快了”一句既贴合小豆子的儿童身份,又运用比喻简洁生动地突出奶奶年老体衰的形象。
C.小说中第①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出奶奶和小豆子望着满满一地未收割的豆子,内心的无助与绝望。
D.小说中第②处画横线的句子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凄凉、悲伤的氛围,主要是为了衬托小豆子的爸爸因亲人离世的痛苦心情。
(3)小说最后描写小豆子独自吃方便面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豆子在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小说塑造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组卷:19引用:3难度:0.5
三、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营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太宗读《刘聪传》,谓侍臣曰:“聪将为刘后起凤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刘后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诚。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太宗尝诏曰:“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户部尚书戴宵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蔓,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差叹,遂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赚赠。
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资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B.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联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C.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D.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B.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他们代为转达,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要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C.唐太宗读了《刘聪传》,对书中故事很有感触,感慨道,“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于是,以刘聪这件事为鉴戒。
D.唐太宗体恤节俭的臣下,见臣子居所简陋,下令为过世的戴青和温彦博修祭拜之庙,又用准备建造小宫殿的木材为病中的魏征造正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
②太宗闻而嗟叹,遵命所司为造,当厚加则赠。
(5)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组卷:3引用:2难度:0.5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组卷:4引用:5难度:0.5
五、情景默写
-
5.(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
(2)《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3)《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5)曹操《短歌行》中“组卷:6引用:1难度:0.7
七、语言文字运用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 _______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___________: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___________,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___________,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___________。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混淆视听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C.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D.混淆视听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组卷:18引用:3难度:0.5
八、作文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培根《培根随笔》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然而,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黑塞《阅读:目的和前提》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王佐良《上图书馆》 阅读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以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清•郑燮《潍县暑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了以上材料,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以“我看阅读”为话题,进行一次演讲比赛,请结合材料内容,围绕话题,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阅读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