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宁夏银川一中光华校区九年级(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8/24 4:0:8
一、积累运用(35分)
-
1.默写。
(1)关注现实,憧憬美好,是经典作品的永恒主题。杜牧《泊秦淮》中①“
(2)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缩影,尤其是那些藏在古诗文中的成语,它蕴含的智慧与醇厚让人回味无穷。比如,比喻在困境中遇到转机的“柳暗花明”出自陆游《游山西村》的颔联③“组卷:6引用:1难度:0.5 -
2.阅读《儒林外史》的两则摘抄,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卡。
摘抄一:像甲_____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人。像甲_____这样做法,都是被人骗了去,没人报答甲_____的。虽说施恩不望报,却也不可这般贤否不明。甲____相与这臧三爷、张俊民,都是没良心的人。近来又添一个鲍廷玺,他做戏的,有什么好人,甲_____也要照顾他?若管家王胡子,就更坏了!
摘抄二:乙_____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乙____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读书任务卡任务①:作者:
任务②:摘抄一中的人物甲是:
任务③:摘抄二中人物乙性格特点是:
任务④:《儒林外史》无疑是中国讽刺小说中最典型的代表,其丰富娴熟的讽刺手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式。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任选一种讽刺手法举例分析。组卷:33引用:1难度:0.5 -
3.成语积累。
ㅤㅤ读书实在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有人悬梁刺骨,有人凿壁借光,可见读书之辛苦。读书让人①(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读书让人②(指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更加超过一等),可见读书之快乐。读书需要一种心境,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的,只有静下心来的时候才适合阅读。③,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书卷上。唯有此时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读书就是这么快乐的事情,让我受益无穷,④,不断地完善自我,而我也在读书的历程中慢慢长大了。
(1)根据括号里的解释依次写出①②处的成语。
①
②
(2)③④处填写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好高骛远 孤芳自赏 B.心无旁骛 孤芳自赏 C.好高骛远 甘之如饴 D.心无旁骛 甘之如饴 组卷:5引用:2难度:0.7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填入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广福戏台藏身于荔湾区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纯木结构建筑。这座古色古香的大戏台依水而建,一年四季都有免费演出,市民可以在水边凭石栏赏粤剧。文佳来到广福戏台,有感而发,写下一副对联。
上联:登古台唱新韵演尽喜怒哀乐
下联:______组卷:468引用:13难度:0.8
二、阅读理解(40分)
-
11.现代文阅读。
风箱:村庄柔软的呼吸
宋长征 ①那时候没有电。没有电的乡村并不缺少温暖。
②橘黄的油灯点亮,母亲的身影在昏黄的光影里摇曳。柴草窝,是一个永远的好去处,在外面疯够了,玩累了,循着星光的微茫指引的路,回家。回到寂静的院落。母亲在厨房里进进出出,炒菜,熬粥。父亲坐在蒲草团上烧火。这是父亲驾轻就熟的活计。瘫了的父亲,右臂不能自由伸展,好在老天有情,还留下一只强健的右臂。把火柴放在膝盖上,右手熟练地点燃麦草。“轰”的一声,灶膛里的燃起了熊熊的火光。添柴,抽动风箱,像一个熟练的舵手,驾驶着一艘简陋的帆船,驶向乡村生活的海洋深处。
③或许你没见过风箱。这个笨头笨脑的木制器具,通常安放在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从外观上看,像极了一只未上漆的木箱,但是里面空空如也。要说盛放,风箱里从来装着用不完的空气,用不完的风。风箱的里里外外,没有一颗铆钉,全部是乡下最好的木匠六爷手工完成。开榫,镶嵌,薄薄的木板简单拼装在一起,就成了风箱的雏形。当然,一只风箱有如此巨大的肺活量,就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一张薄薄的木板,连上一副光滑的拉杆,就能自由抽送。前面是口,是舌,每一次抽拉,小小的盖板便会自由开合,吸入新鲜的空气。后面是鼻,鼻孔,呼出污浊,呼出用过的气体,所以,每一次抽拉风箱都会吐出一股小小的风。呼呼,呼呼,鼓动火焰起舞。呼呼,呼呼,把柔软或坚硬的柴草,燃烧得哔哔剥剥。我喜欢如此简单的歌谣,在不变的音符里,父亲气定神闲。薪火相传,是父亲交给我这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在原始的解读里,明白一缕飘摇的火焰接续着乡村的命脉。我也深深知道,当父亲只剩下半个身子时,只能以如此简单的劳作,向母亲做出深深的忏悔。没错,在这个九口之家,母亲的抱怨从来很少,家里家外,默默操持着一家人简陋而沉重的光阴。
④每当母亲看见父亲将风箱抽拉的更费力、频率更快时,母亲说,风箱该绑鸡毛了。暖暖的阳光下,母亲将风箱的挡板卸下来,我才看清作为肺叶的挡板的构造。四四方方的一块木板,周边用棕绳将一羽一羽彩色的鸡毛,缝绑上去。好看当然是好看,每一片翎毛在阳光下泛着美丽的釉彩,随风而动,像是插上了翅膀,就要展翅高飞。但此时的羽毛不过是为了减小挡板与风箱之间的空隙,好让父亲的每一次抽拉更加轻便,而吐出更多空气,更多的风。
⑤很多年,我家厨房的灶膛口总是贴着一张酷似杨柳青的年画。母亲说那是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腊月初几,有人敲门,母亲一定会请来一张灶神贴在灶膛口。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不变的联语,却能让父亲心生更多的宽慰。是啊,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一个简陋而贫穷的农家院落,子子女女都已长大成人,出息不出息,乡下的父母并不在乎;只要每一个儿女平平安安,仿佛就完成了他们一世的心愿。正月十五送火神,村子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燃放爆竹,以求今年的灶神依然能让乡村风调雨顺,只求乡下的烟火日月,岁岁平安。
⑥六爷是村子里最好的木匠,六爷制作风箱的手艺很早就像一个上等的技师,炉火纯青。木料,选用的是上好的梧桐木,没有裹节,没有虫蛀,更不要扭七别八的旋木。用大锯剖解的木板,放在屋檐下阴干,用锯末木屑文火慢工,将木板煨熟。六爷说,这样做好的风箱,即使用上几十年也不会开裂变形。
⑦六爷站在阳光下看风箱的神态很是陶醉。点燃一袋烟,说乡下的日子就像风箱的一呼一吸。急了不成,容易憋气,胸闷气短。太慢了也不行,气若游丝,上气不接下气。只能稳扎稳打,一抽一拉,这呼吸就通畅了,这腔子就敞亮了,这乡下的日子就会红红火火。
⑧一口热粥的温度是如何熬成的?一个乡下少年的筋骨如何能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朦朦的夜色缓缓席卷而来,我仿佛听见岁月深处传来风箱的呱嗒声。吸,自然而从容;呼,将疲惫与沉重,轻轻散入无边的夜色。菜就香了,饭就暖了,五谷杂粮的村庄也便安然了。呼吸柔软,我们曾是乡村的孩子。
(1)全文围绕“风箱”展开,写了
(2)请你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文语言含义丰富。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不变”一词的丰富内涵。
(4)⑥⑦两段写了六爷的故事,似乎破坏了文章行云流水的思路,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5)简要分析文章以“风箱:村庄柔软的呼吸”为题,有何妙处。
(6)如果把这篇文章编入语文课本“民俗”单元,你认为可以吗?请说明理由。组卷:40引用:2难度:0.5
三、写作(45分)
-
12.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不过攀上顶峰固然令人兴奋,但攀登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所以结果固然重要,但体验的过程更令人值得回味!初中三年,你曾经亲身经历过、真切体验过、用心感悟过、努力珍惜过,把你体验到的爱与恨、苦与乐、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凝聚在笔端,倾泄于纸上吧!
请根据以上内容,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文体不限。(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组卷:6引用:2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