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高二(上)强化语文试卷(三)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二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崇尚“王道”政治,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民心向背关系到政权的稳定。然而,“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却受帝王们的全面抵制。
    D.孟子认为“霸道”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王道”与“霸道”的对比分析,清晰地阐释了“王道”政治的内涵。
    B.文章从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两个方面论述了孟子的政治理想,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前一个方面。
    C.“民本”与“君本”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政治思想,朱元璋命令删节《孟子》为此提供了例证。
    D.司马迁评价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论述了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的望而生畏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组卷:1引用:5难度:0.6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②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写舟中夜读元九诗,读至灯残灯灭,眼痛暗坐,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
    B.白诗前三句蓄势,尾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声如裂帛”的强烈效果。
    C.元诗中景物描写渲染出了灰暗气氛,奠定了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D.元诗第三句和白居易的“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两诗的尾句,诗人借用“风雨”表达了哪些共有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3难度:0.6

四、语言文字运用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      ,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的      当下,必须       、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B.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C.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D.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B.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C.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

    组卷:77引用:40难度:0.9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