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012年起,《科学通报》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对当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下简称“诺奖”),从专业研究和科学传播角度进行深度解读。2014年末,本刊编委钟扬教授,带着对我国科学家早日获奖的期盼,圈绕“诺奖”这一话题,与本刊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表达了他的独到见解。
《科学通报》:请问您是从何时起开始关注“诺奖”的?
钟扬编委:我关注“诺奖”可以说是从关注国际上的科学研究开始的。1989年我第一次迈出国门,参加国际植物物种生物学会议,自此就一直关注科学家及其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通报》:您对获得“诺奖”有怎样的了解?
钟扬编委:在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中,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他们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上的论文并不多,其中有些论文没有发表在所谓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甚至还有论文并未发表在英文刊物上。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但不太为国人所知的原因就是诺奖评选规则——如果某项研究进入诺奖评审程序,一定要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或原始记录。这里,“原创”才是最重要的。
《科学通报》:那么,您是否认为发表在中文刊物上的原创性成果也有可能获得“诺奖”?
钟扬编委:当然,包括《科学通报》。《科学通报》发表过一大批优秀的代表性成果,如袁隆平先生的水稻雄性不有理论等。我们经常提到《Nature》和《Science》的栏目丰富,其实不光是栏目,我们还应该关注其内涵。而在我们这本刊物中,还没有专门报道中国西部科学的栏目,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东西。我不反对我国很多刊物走国际化道路,要通过国际化提高自信,而不是通过国际化丧失自信。如果我们期刊国际化了自信心增强了,大家反过来认为中文刊物也能够做得很好就对成长多出一份力。
《科学通报》:凭着您对“诺奖”的了解,可否预测一下,在科技领域,我国最早将于何时获得“诺奖”?
钟扬编委:大家都愿意相信20年内我国能够获得“诺奖”。中国的科研规模不断扩大、投入持续增长,举世瞩目,因而很有可能达到critical mass,即从量变到质变转化的临界量。
我国首位获得拉斯克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是女性,要让中国女科学家获“诺奖”的预测成真,要给女科学家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尤其是青年女科学家,要为她们加油鼓劲。
(摘编自《科学通报》) 材料二: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尽管告别仪式在银川举行,仍有三百多人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赶去送别。钟扬的骨灰抵达上海后,近百名师生等在机场,站在雨中,迎接他,陪他最后一程。场面感人,催人泪下。
雪山巍巍,江水泱泱。他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了,但他留下的4000多万颗种子,还在休眠中静静等待发芽。它们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用蓬勃的生命告诉人们,曾有这样一位大学教授,用短暂而壮丽的一生,谱写了传唱千古的生命之歌。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的想象,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往往,为了采集更多更优质的种子,钟扬和学生们一年行走至少3万公里……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搞科研嘛,不愿当官,写点论文,走点捷径,奔个院士总应该吧?”钟扬的学术成果300余项,早有资格坐在办公室里,“指挥手下一批人干活”。可钟扬就是“不通世故”,非要撑着多病的身子去高原采集种子,“既无经济效益,又无名无利”。
这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植物学家,这样说:“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奔赴祖国和人类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生长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山植物给我的人生启示。”
名,钟扬看不到眼里;利,就更与他无缘。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钟扬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已遍布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西部省份,不少已成长为科研带头人。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精神和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
(摘编自“学习强国”)
材料三:
我国百年科技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家精神的书写史。从“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到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再到载人航天、科技抗疫……一项项辉煌成就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的接续奋斗和砥砺前行。
面对百年变局,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向科学技术要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创新重任。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依然存在,如果任其蔓延,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就会受到侵蚀。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回应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的迫切需求和呼声,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接力精神火炬、奋进新的征程。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畏权威,勇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在原创独有上下功夫;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要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发扬学术民主,积极提携后学,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摘编自《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扬认为获得“诺奖”的关键因素不是在英文刊物上发表文章,而是要注重成果原创。
B.《科学通报》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和品牌,更要通过国际化增强自信才能做得更好。
C.中国科研规模不断扩大、投入持续增长,钟扬认为还应为中国女科学家创造更好条件。
D.没有科学家精神就没有我国的科技发展,科学家需要接续奋斗,创造更多的辉煌成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通报》围绕着诺贝尔奖对钟扬进行采访,表达了对钟扬获得这一奖项的期许。
B.材料二多角度选取钟扬献身科学的典型事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
C.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已经侵蚀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D.只要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就能应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促进科技进步。
(3)下列不适合作为材料三论据的一项是
A.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克服千难万阻回到祖国,为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B.苏步青和陈建功分别领衔创办了微分几何和函数论研讨班,对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C.何继善发现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时,不盲从盲信权威理论,大胆创新,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
D.在FAST施工期间,得知工人们来自云南的贫困山区,家里非常困难,南仁东亲自为他们量身购买了T恤、休闲裤和鞋子。
(4)《科学通报》的记者是如何使访谈一步步深入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材料三提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这些精神在钟扬身上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组卷:4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道
朱赞军“嘿,您瞧瞧,朱爷,您这手艺,地道,忒地道。”
朱爷醒了。近几天做梦,梦到这句,必醒。
朱爷照镜子,一脸褶子,老年斑错落有致。一双老手,不中看,暂时能用,不知能用几天。医生已诊断为帕金森初期,将来肢体会颤抖,说话会变慢,还会出现认知障碍、痴呆、幻觉……朱爷嘀咕:“完了,完了,到我这辈儿算完了,没个给祖上争气的。”
朱爷祖上缝过穷,开过估衣铺、裁缝铺,后来朱爷的爷爷跟随一裁缝学手艺,专门给大宅门的女眷做旗袍,誉满京城。手艺有了,见识有了,财运也来了,爷爷在后海买下这个院子,到朱爷这儿是第三代。朱爷继承了院子,传承着朱家的手艺,在院子的厢房里开了个“老朱制衣”。以前生意还凑合,现在没人做衣服了,没收入了。这不重要,朱爷不缺钱,关键是手艺,手艺不能失传啊!儿子小朱学的是金融,每天不是融这个就是融那个,把朱爷融得头大。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可儿子呢?您说您的,我就是不学。
朱爷心里急,身体不定哪天就歇了,到时候小朱想学,自己还能教吗?我都成傻子了,我教谁去?朱爷回到厢房,沏上茉莉花茶,拿起裁衣服的大剪子。咔嚓,咔嚓,声音清脆,利落。阳光照在剪子上,光芒四射。透过茶杯的热气再看朱爷,剪子如兵器在手,朱爷像个侠客。朱爷闻了闻茶香,许下愿望:从今往后,每月第一个来做衣服的不收钱。
“朱爷在吗?我想做件衣服。”一个手臂上打着石膏的老者站在院门口。
“我就是。您想——”
“我想做件寿衣。”老者语气坚定。
朱爷傻眼儿了——自己没做过寿衣啊,本月第一位顾客,又要做寿衣,还得免费。
“看您这把剪子,就配得上叫‘朱爷’。”
“让您见笑,祖传的剪子。”
“能做吗?”
“能。”
老者从挎包里拿出布料,说:“寿衣七件套的布料都在这儿。”
“量体裁衣,给谁做?”
“我。”
朱爷没做过寿衣,更没见过亲自上门给自己定制寿衣的。
“多少钱?”老者坚定,非做不可。
“不要钱。”朱爷更坚定。
“有意思,能说说理由吗?”
“没理由,您来巧了。我刚许诺,每月的第一个顾客不收钱。这月,您是第一位。”
“这都月底了。”
“那……那……那您也是第一位。”
老者递上纸条,身长、领围、手臂长、后肩宽、后背宽……漂亮的小楷,各部位的尺寸清晰准确。
“您……这是……让我同行给量的?”
“我自己量的。”
朱爷蒙圈,这是来做衣服的,还是砸场子的?
朱爷觉得蹊跷,老者说:“朱爷,做吧,我在您这儿待会儿,看着您做。布料我洗过了,不掉色不缩水。”老者坐下,拭目以待。
朱爷不含糊,拿出直尺下料画线。直尺在布料上上下左右移动,不同颜色的画粉画在布料上,尺到画粉到。朱爷动作娴熟,自信和专注是朱爷的本色。
“多放点儿缝。人有口气儿是个尺寸,这口气儿断了,又是个尺寸。”老者伤感地说了一句。
咔嚓,咔嚓,剪刀游走在布料中。突然,朱爷握剪刀的手有些抖动。帕金森害了朱爷,朱爷可不能丢手艺。朱爷尽力控制,精神能战胜肉体吗?肉体能战胜精神吗?
朱爷假装喝茶,端杯的手还在抖。老者一只手拿起烙铁,说:“烙铁功,讲究推、归、拨、烫,拿稳,放平,走出速度……”
“裁准缝密,形神兼备。”朱爷回了一句,“您的手艺是家传,还是——”
“我年轻的时候,想拜您爷爷为师,您爷爷不收啊!”老者没抬头,一只手爱抚地摸了摸剪刀,剪刀的反光在老者的脸上瞬间闪过。
朱爷给老者茶杯添水,想多问几句,老者已起身向屋外走:“受累了,朱爷,我明天再来。”
老者来到院中,长出了口气,低声自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朱爷,活儿地道哇!”
从那之后,老者再也没有来过。
一个月后,老者的保姆来拿寿衣。保姆说老者一辈子没成家,这会儿就剩一口气儿,大夫说最好死前穿上寿衣,身体凉了再穿不方便。
“谁给他穿寿衣?”
“我是不敢,估计是大夫吧。”
朱爷拿起寿衣七件套,紧紧地抱在胸前,朱爷常说他做的衣服都带着他的体温。他的手又抖起来,他用力按住抖动的手:“走吧,我和你一起去。”
如今,北京后海依然热闹,朱爷也已经不在了。小院还在,朱爷的传说还在。朱爷的活儿,地道;朱爷这人,更地道。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朱爷梦到的那句话,主要是为了表达朱爷对自己家传手艺的自信与自豪。
B.没人做衣服、朱爷儿子不学家传手艺、月底才迎来首位客人等折射出传统技艺的困境。
C.自测衣服尺寸清晰准确、熟知裁缝技艺的行话等,暗示老者是一位技艺娴熟的手艺人。
D.朱爷是众多传统手艺人的代表,热爱家传技艺,坚守职业操守,希冀技艺能代代相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爷许愿每月第一个来做衣服的客人不收钱,这一情节设置悬念,为后文老者前来定制寿衣做铺垫。
B.小说使用的“忒”“您瞧瞧”“傻眼儿”等北京方言,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展现出浓郁的京味特色。
C.小说主要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推动情节发展,塑造朱爷和老者两个热爱裁缝技艺的人物形象。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刻画朱爷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引发人们对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这一现象的关注。
(3)结合文本分析朱爷与老者对话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4)朱爷手艺地道,人更地道。小说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7引用:3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节选自刘蓉《养晦堂文集》)材料二: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寀,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注】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客刺:名刺、名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
B.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
C.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
D.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堂,指房屋正厅,堂后或两旁为室。因入室必先登堂,成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程度。
B.寤,本义为睡醒,如《诗经•关雎》中“寤寐思服”的“寤”;后引申为觉悟、认识到,文中即为此义。
C.婚冠,既指婚礼和冠礼,也可以指婚冠的年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文中以“婚冠”指年纪很大。
D.孤,指幼而无父,与“鳏寡孤独”中的“孤”相同。“孤”还可用于古代王侯自称,如《孙权劝学》中的“孤常读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蓉书房里有一块洼地,开始踩上去,总会被绊倒;时间久了,却习以为常;后来填平了,反而感到不适应。
B.材料一从读书之思到人生之悟。因“思有弗得”而“绕室以旋”,由“旋”引出下文在生活小事中得到的感悟。
C.材料二以皇甫谧、刘绮等为例,告诫子孙应当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官至高位,进而受到皇帝的赏识。
D.材料二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如耕种时带上经书、手抄《汉书》等突出了古人求学之勤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
②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5)从上述两段材料中,你读出了哪些“学习之道”,请简要概括。组卷:4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中对“礼治”“法治”进行了阐释,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二者的不同。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这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组卷:11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他们”是每一个普通人,“他们”是风浪中的锚:在每一次转弯处,“他们”手拉着手结为城邦。
——《南方人物周刊》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你的见闻、经历或思考、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2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