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韩永进 大家所提出的问题,我在工作中也常被问及:“为什么要读书啊?读书有什么用啊?”
现在,我也经常碰到一些年轻朋友问我,读书能有什么用?能帮我涨工资吗?看一本书,今天挣一百,明天挣二百?……这些是功利主义,但是读书也确实有这方面的作用,其实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种人生的态度,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1977年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当时我正在农村上山下乡,干活一天挺累的,但自己还是想读书。是什么原因?就是由于心灵上的沙漠。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大学,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高考制度的改革呢?那我读再多的书,能改变个人的命运吗?我忽然悟到,我个人的读书学习,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读书学习是离不开的,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根本路线;其实它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里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因此,书中确实有我们思想的闪电,历史的智慧。
当今世界出现了战争、疾病等问题,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提出,要应对这些问题就要回到2500年前去向中国的孔子寻找智慧,他会给我们启示。这样,问题也许会得以解决。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从哪儿来的?两千年前的《诗经》就提出来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所有这些历史智慧,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绵延不断的精神特质与追求,是通过历史典籍传承下来的,典籍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我们要使中华文明传承下去就只有一条路:读书。古人说得好:“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读书学习一直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所倡导。
人们常会问我,你怎么看待现在的阅读现象。比如地铁里,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而发达国家(包括日本),大家都是拿一本纸质书在看。其实这太片面,我们中国爱读书的人也有很多。过年时,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天都有几千人在书香中度过;现在平均每天到馆的读者有一万多人,随着我们社会发展下去,我相信爱读书又善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们怎么读书?必须要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思想精深、文化厚重,审美意识非常强,特别是经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欢迎的著作。经典要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我特别欣赏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选自韩永进在《开讲啦》栏目中的演讲稿,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人提出“读书有什么用”的问题,可惜这个问题难以解答。
B.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根本路线,其实在古典书籍之中能找到其踪迹。
C.《诗经》里提出的“民亦劳止,吃可小康”离我们时代太久远了,难以产生影响。
D.有人提出向孔子寻找智慧解决当今世界出现的战争等问题,因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分明,从为什么要读书、如何看待现代的阅读现象、我们怎么读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文章题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以设问的方式,既点明了演讲的话题,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作者为了论证“读书具有功利主义的作用”举了自己在农村时仍然努力读书最终改变了命运的例子。
D.文章第三段引用古籍《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句子,论证了古典书籍中确实具有历史的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年轻朋友提出读书能有什么用的问题,这些人较看重读书的功利方面的作用。
B.读书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人生态度,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C.日本人在地铁里读纸质书,国人在地铁里看手机,这说明中国人都不愿意读纸质书。
D.中华文明要传承下去,我们就要读书,而且要读经典,要反复地读,一字一句地读。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4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玉语
舒翼
我拿起一块和田玉,在手里,我想到了英国作家吉米•哈利的一本书《万物有灵且美》,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约克郡乡间所遇到的美好的自然、温馨的人及可爱的动物。在作者眼里,“万物充满灵性,并且是美丽的”。
我很喜欢这句话。我相信,正因为万物有灵且美,所以,万物也有自己的语言,大自然中的万物充满灵性的一种表现,正是他们特殊的语言。花儿有花儿的语言,草木有草木之语。
此刻,我在新疆和田。我手里拿着的这块玉,也有着它的语言。
那么,玉语,又在诉说着什么呢?
从玉语中,我读到了天地之精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从地质学上看,玉是美丽的矿石。壁如和田玉,是指分布于中国昆仑山、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接触交替而形成的玉矿,所以说,玉是大自然的杰作。产自大山中,经历过山体的碰撞、河流的冲击、日月的照耀、风霜雨雪的锤炼,在天与地之精华的熏陶下,这“美丽的石头方可最终形成。小说《红楼梦》里,贾宝玉出生时所桁着的那块“通灵宝玉”,传说就是女娲补天时利下的一块石头,日积月累中吸收天地之精华,最后变成了一块美玉。而被看作玉中上品的和田玉,出自中华文化中有“万山之祖”之名的昆仑山脉,经历了玉龙喀什河的千年冲刷打磨,正是在神山的怀抱里,在灵水的滋养下,山水合一,才孕育出了优质的和田美玉。
从玉语中,我追溯着时间和历史。王,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化而成,是时间的产物,是古老的象征。一块玉里,蕴含着逝去的时间;一块玉里,所有的皮色、沁色甚至裂纹等,都是岁月的留痕,由时光雕刻而成。人们从一块玉中感受着时间,也从一块玉中走进一段历史,在今天的出土文物里,玉所占的比例相当高,透过玉,人们发现一个时代的社会内涵。
从玉语中,我寻找着文明的足迹。人们都知道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却少有人知道还有一条“玉石之路”。有专家通过多方考证椎测,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玉石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边和中原、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最早的媒介,正是玉器,“玉石之路”就是“丝绸之路”的前身。而和田,不仅是“丝绸之路”南路上的重镇,更是“玉石之路”的中心。所谓“于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于阗即和面的古称,不难想象,千百年前的和田该是怎样一番热闹的场景,因为玉石,各色人种穿校来往于此,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
从玉语中,我品味着传统文化之美。冰清玉洁、玉树琼枝、金枝玉叶、小家碧玉、怜香惜玉、珠圆玉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大概根少有这么多的成语与一种物质有关。汉字中,“斜玉旁”的字数量繁多,环、环、珂、琳、琦、珺、瑜、瑶、璇、瑾、路……它们大多数都和玉有关。可见,古人是多么欣赏玉,又是多么偏爱玉啊。
这也难怪,因为玉所具备的品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品格是那样地契合。玉是温润的,宁静的,平和的,精致的,典雅的……充满了中国式的美丽,彰显着东方美学的韵味。于是,由玉而延仲,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站友爱风尚,“白壁无瑕”的完美品德境界,“艰难玉成”的不断进取精神,就连古人理想的人格,也是追“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风度和内涵修养。常言还道:玉不琢,不成器。玉,往往以玉器的形式与人类发生紧密的联系,而从玉到玉器,又在另一个纬度上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玉刻工艺之美。
“玉不自言人尽知,那曾隔璞待识之。”玉会语吗?其实,玉不语。玉不语吗?听,玉的灵魂在语。
在新疆和田,无时无刻不与玉相遇。于是,我读玉语,却发现怎么也读不完。玉语是博大的,博大到包罗万象;玉语是精深的,精深到意蕴无穷。因为,玉蕴含的是美,是历史,是文化,是文明--而这些,不正是人们永恒的精神探索和不灭的精神追求吗?作家范小青《说玉》一文中说得好:“玉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它存在于现实中,更存在于人的心灵间。”
玉之语,其实全在于人们对于玉的解读和认识。
玉之语,人之语。
(选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我”想到了吉米•哈利的一本书《万物有灵且美》,引出“我”喜欢的一句话,并过渡到后面对“玉语”的描述。
B.文章引用小说《红楼梦》里贾宝玉出生时所衔的那块“通灵宝玉”的故事,说明了玉是天地之精华,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文章用人们熟知的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引出少有人知道的历史更悠久的“玉石之路”,这样加深了读者对玉的印象。
D.文中列举“珏、环、珂、琳、珺、瑾”等带“斜玉旁”的字,意在说明许多汉字和玉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2)作者从玉语中获得了哪些有关玉的认知和感悟?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3)文章以“玉语”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组卷:0引用:1难度:0.4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民调选出“好名字”三要素
孙山 毛鑫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3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6.6%的受访者感觉身边很多是为孩子名字伤脑筋的人。对孩子的期待祝福、家谱族谱或辈分以及古典诗词是受访者认为身边人为孩子取名字的主要依据。受访者认为好的名字应有美好愿望和期待、叫起来响亮好听和易书写。
受访者中,90后占16.7%.80后占54.0%.70后占23.7%,60后占4.4%,50后占1.2%.78.0%的受访者有孩子。在本次调查中,66.6%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很多人在为孩子名字伤脑筋,只有28.2%的受访者不觉得这是个问题,5.2%的受访者不清楚。“给孩子取名肯定是件伤脑筋的事,感觉周围很多人都为此很头疼。”在重庆工作的谭斌(化名)为了给孩子取个好的名字,费了一番周折。“孩子刚出生时就生了一场病,我们没顾上给他取名字。大概一个多月后,为了给他上户口,我们才开始想名字的事”。
家住郑州的李惠(化名)是一位全职妈妈。在给孩子取名字这件事上,李惠没有太费心:“孩子的姥爷提出了要给孩子取名,我们就同意了。孩子姥爷给取的名字,相应的也就包含了他对孩子的美好期待,希望孩子的一生顺顺利利,遇到危险或挫折时能够顺利度过。”
据受访者观察,身边的人一般由父母给孩子取名字(69.9%),其次是孩子的祖辈(57.3%)。其他依次还有:孩子的亲戚(22.9%)、周围朋友(13.5%)以及取名机构(13.4%)等。
“我家这边比较相信传统,在孩子出生后会找人算算生辰八字。”算出自己的孩子比较缺金后,谭斌就选了两个金字旁的字,“希望他能健康地长大,能成才”。
武汉某国企员工周琦则是和妻子一起,翻遍手头的字典给孩子取名字。“妻子希望孩子的名字里有叠字,这样叫起来比较亲昵,好听,顺口。我们查了查字典,取了现在的名字:周筱筱。”周琦也表示,身边的很多人对孩子的名字很在意,“会查生辰八字之类的”。你身边的人在给孩子取名字时都会依据什么?调查中,45.8%的受访者认为是对孩子的期待祝福,44.9%的受访者认为是家谱族谱和辈分,38.5%的受访者认为是古典诗词,37.8%的受访者认为是古书典籍。其他的还有:五行八字(27.4%)、出生时间或地点(24.1%)、成语俗语(22.4%)和值得纪念的人或事(18.1%)等。
“我认为一个好的名字不一定多复杂或多能显示出父母的文化水平。”谭斌觉得好的名字应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能符合他的生辰八字。
在李惠看来,好名字首先要容易被记住,然后是好念,“一定要不拗口,最好还能有一个好的寓意,包含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祝福和期待”。
李惠发现,现在很多父母通过看书或影视作品给孩子取的名字越来越好听,也越来越有特点。“尤其是一些孩子的小名,很多都非常可爱,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随着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的名字带有美好寓意。”但周琦也认为,一些父母为了追求独特而用生僻字取名,可能会给孩子长大后的社交带来一些麻烦。
(选自《中国青年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标题简洁醒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事实,“民调”一词则点明了得出“‘好名字’三要素”的途径。
B.此次调查发现,有半数以上的人觉得给小孩取名是一件难事,但没有孩子的受访者,则表示对此不清楚。
C.对于孩子的名字,有些父母自己取,大伤脑筋,有些父母则是由别人帮忙取,自己不用太费心。
D.给孩子取名字时,有些人会把对孩子的美好期待和祝福放在第一位,希望孩子顺顺利利,健康成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自然段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从受访人数、为孩子取名依据以及好的名字所具备的要素等方面概述了消息主体部分内容。
B.一个好的名字往往容易被记住,并且好念,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充分显示出了取名字的人较高的文化水平。
C.在给孩子取名这事上,人们都十分慎重,有些人会在孩子出生后找人算算生辰八字,缺什么就在名字中选带相应偏旁的字。
D.有些人给孩子取名时喜欢选择用一些叠字,主要原因是,这样名字叫起来既亲昵好听,又朗朗上口。
E.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人物的话语,虽然真实,但这几个人物都在同一年龄段,此次调查的结果说服力不强。
(3)当前在给小孩取名上有哪些依据及不良现象?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组卷:0引用:1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4.(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恭谨强力,心计精敏。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宫事无大小悉委焉。余官右知客押衙。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月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使得尽力。
太宗既许,召从信问之,对曰:“从信尝游楚、泗,知粮运之患。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若自发舟计日往复并支。可以责其程限。又楚、泗运米于舟,至京复辇入仓,宜宿备运卒,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楚、泗至京千里,旧八十日一运,一岁三运。若去淹留之虚日,则岁可增一运焉。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不若暮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
太宗即位,迁东上阁门使,充枢密都承旨。会八作副使綦廷珪,因疾假满不落籍,愈日不朝参,即入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并坐夺奉一季,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授闲厩使、阁门祗候,余抵罪有差。太平兴国三年,改左卫将军,复为枢密都承旨。七年,坐秦王廷美事,以本官罢。明年,分使三部,以从信为度支使,赐第于浚仪宝积坊。九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尉。
(节选自《宋史,陈从信传》,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B.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C.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D.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联的别名,叫作字。
B.漕运,指古时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C.斗,文中指盛粮的器具。也可指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D.朝参,文中指古代百官上朝参拜君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从信深受重用,太宗即位之后非常器重他,令他掌管财用,王宫内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他去办理。
B.陈从信擅长管理,他非常清楚清运历来一直存在的弊病,对于清运的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调整办法。
C.陈从信处事有方。对于进城居高不下的米价,他指出了问题的根源,提议官府听任百姓自由交易。
D.陈从信仕途较顺。他为官期间,屡次得到提拔,虽偶有降职免职之事,但后来便会被起用,且委以重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若暮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
②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组卷:3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1.下面的每副对联都涉及一个历史人物,请写出相对应的人名。
①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②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①组卷:0引用:2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班级在一次以“成功人生”为主题的班会上,总结出了成功人生的十个关键词:健康、大学、事业、财富、感情、家庭、贡献、拼搏、理想、知足。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呢?请从中选择几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4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