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一中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5/1/4 7:30:2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敏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侍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社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纯挤压,尤其儿童成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
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试。递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等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在日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也都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些作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对此,我们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
B.民间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它是促进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C.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
D.一部分民间文学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即使改变讲述方式,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民间文学的意义与传承危机,提出了留住民间文学中民族记忆的措施。
B.文章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民间文学特点的角度,分析了民间文学走向衰落的原因。
C.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
D.文章列举《魔戒》《幽灵公主》等作品,证明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具有可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但在具体传承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B.如果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就可能实现让民间文学融入当代社会的目标。
C.面对民间文学的传承危机,我们必须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传承方式。
D.传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组卷:18引用:14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
彭 程
读到《我与地坛》后,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对命运不公的抱怨甚至是忿怒: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一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他明白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样想过之后,他安心了许多,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需要思考怎样活了。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
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这一点赋予了它罕见的品质。
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我想到了奥地利精神医学家、“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作为当年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名囚犯,他展现了被关押者们的两种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冻馁,或者最终被推进焚尸炉,没有别的选择。每个人都面对同样的境遇,但意识选择的不同将他们分别开来。那些能够始终保持某种目的感的人,从肉体到精神都显得更健旺,甚至挨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哪怕这种目的是多么渺小,如努力保存下家人的一张合影,设法看一眼囚室外一棵绽放新叶的小树。所以弗兰克反复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他自写作中发现了意义,从而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残疾促使他思考,思考让他窥见了生存的本质,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这是一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绝非肤浅浮泛的乐观主义所能比肩的。
事实上,几乎可以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反复思索和表达的都是以生与死、坠落与升腾为内核的一个话题群落,在具体作品中又体现为不同的伸延或变异。而这一篇作品,无疑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
这种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他进一步揭示了残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质的困境。它不仅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而是有着广阔的指向--对于美貌、健壮、聪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钝也是一种残疾,如此等等。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将会成为读者寻求自身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
此后多年中,我又去过几次地坛公园。最后一次,记得是在一个深秋的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斜洒在祭坛上,黄霭霭一片,遍地飘落的树叶散发着清新而苦涩的气味。虽然史铁生已经辞世多年,但他笔端吐露出的文字,仿佛此刻视野中的光亮,无声而广阔地漾荡开去,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他描写过的这个地方,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加持和祝福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读过史铁生的作品后冒严寒重游地坛公园,有了一种与过去不同的全新感觉。
B.文章详细引述弗兰克的作品,目的是为了强调再苦难的人生也都要保持某种目的感。
C.作为一切生命共同困境的残疾,并非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还应包括更多的方面。
D.地坛公园已然“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这句话是对史铁生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叙述性标题,交待了特定的时序和场景,这为全文确立了一个独到的抒写视角。
B.作者将对史铁生的钦敬之情与生命的感悟有机结合,情理交融,情感真挚而富有哲思。
C.文章描绘公园冬日的情景,描写公园的深秋,虽然着墨不多,却富有意蕴,耐人回味。
D.本文思维缜密,层次清晰,叙议转换自然;语言不求工而自工,优美隽永,储蓄蕴藉。
(3)史铁生瘫痪后,是怎样摆脱纠缠、完成自我救赎的?请结合文本进行概述。
(4)概括“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一句的含意,并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组卷:22引用:7难度:0.2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世为桐城姚氏,端恪公文然元孙也。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世父①范学者称姜坞先生,与同里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②善。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姜坞尝问其志,曰:“义理、考证、文章,缺一不可”。遂以经学授先生,而别受古文法于海峰。
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三十三年,充山东副考官,擢员外郎。逾年,充湖南副考官。明年,分校会试,改擢刑部郎中。四库馆开,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咸荐先生,遂为纂修官。时非翰林与纂修者八人,先生及程鱼门、任幼植为尤著。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和硕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文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
嘉庆十五年,先生与阳湖赵公翼重赴鹿鸣筵③宴,诏加四品衔。二十年九月,卒于钟山,年八十有五。著《九经说》十九卷、《老子章义》一卷、《庄子章义》十卷、《惜抱轩文集》十六卷、《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今体诗钞》十六卷诸书。先生主试及分校得士皆称盛,钱御史澧、孔检讨广森其最也。
(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卷一,有删节)【注】①世父:伯父。②刘海峰:即刘大櫆(kuí),字才甫,号海峰。③鹿鸣筵:乡试放榜次日,官方备筵宴请新科举人和考官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B.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C.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D.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有名有字,一般来说,名是他人称呼时用,字自称用,也供同辈或长辈称用。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文正,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文字。
D.薨,指人病逝,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幼时家境不好,却很好学。他虽是端恪公的元孙,但他幼时家里已很贫困,又体弱多病,但依然爱好读书。
B.姚鼐富有学识,曾被破格任用。四库馆开设后,需要编修人员,他得到刘文正、朱竹君推荐,被破格任用。
C.姚鼐文章成就突出,超越前辈。他少时师法方望溪、刘海峰古文之法,后又优于他们,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D.姚鼐乐于施教,长年耕耘在教坛。他回到家乡后,几十年间主持多个书院的讲席,乐于提拔或荐推人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
②时非翰林与纂修者八人,先生及程鱼门、任幼植为尤著。
(5)姚鼐是一代大儒,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作简要归纳。组卷:9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四川省政府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13日在成都开幕。本届大会的主题为“网络视听赋能美好生活”。本届大会将展示网络视听行业的年度创新成果。云上大会包含云展览、云展映、云发布、云市场等内容,全面展示网络视听新技术与新产品,推荐网络视听优秀节目与作品,展现视听扶贫新成果。线下大会则聚焦网络视听发展的新模式、新内容、新文化、新业态、新格局。组卷:1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2月31日,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新年茶话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班级计划举行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种精神,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生活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7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