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7/25 8:0:9
一、第Ⅰ卷(共48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7引用:1难度:0.9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18引用:1难度:0.9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5引用:1难度:0.8 -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43引用:1难度:0.9 -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67引用:1难度:0.9
二、第Ⅱ卷(共102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登滕王阁
徐斌 ①到南昌,我没有看八一大桥,没有看八一广场,而是直奔滕王阁。
②滕王阁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于唐永徽四年(653年)所建。李元婴自小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永徽三年(652年),其由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或许是感觉不雅,或许是以为情调不够,第二年建此楼阁为别居,逍遥复逍遥。
③唐上元二年(675年)九月初九,即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这天,王勃去交趾县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并参加阎都督宴会,挥毫写下《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国文学史上遂留下一曲千古绝唱。滕王阁的名声,随着楼阁里飞出的鸟儿,叫响山川大地;亦随着楼阁前的流水,一直流淌不绝。尽管自此之后,滕王阁屡毁屡建,屡建屡毁,但其声名有增无减。
④1989年,现代建筑师依据梁思成先生早年所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设计并重建了这座仿宋式阁。
⑤我拾级而上,走过二十九级台阶,走进这座第二十九次重修的楼阁。但我想,即使不重修,这里的游人也不会少;哪怕是在原址插个牌子,上书“滕王阁遗址”,也会有人恭敬凭吊。在他们的心目中,木石结构的滕王阁可能坍塌,然而用文字搭建装饰的楼阁,永远不会倒塌,而且历久弥新。再过千百年,实体的滕王阁肯定会有若干次的修葺,但是文字的滕王阁将会恒久矗立,并将它的文化意义传播得更远。
⑥还是登上滕王阁看看吧。楼阁凡七层,每层墙壁都在说话。一层饰有礼器及编钟编磬,盛唐之音从远处传来,朦胧又清晰。二层画有江西历代名人壁画,如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等。大师身影就在眼前,平仄之声犹在耳畔。三层绘有壁画《临川梦》,传说汤显祖在此排演过《牡丹亭》。四层展现江西自然景观的精华,如庐山、井冈山等。到了这里,江西的山水尽在心中了。另有六层七层,不再赘述。我很佩服建筑师们的匠心,游人登临此阁略略一览,差可领略江西文化魅力。
⑦我要特别说说第五层。这是明层中的最高一层。漫步回廊,眺望四周,高楼大厦尽收眼底,山水之美皆成背景。我知道当年的滕王阁没有如今这般高大雄伟,然而王勃的视野无遮无挡极其开阔,当是远有西山叠翠南浦飞云,近有江水苍茫舸渡迷津,否则他如何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妙句,如何抒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我慕名而至,现在也站在滕王阁的最高处,可是我的精神高度在哪里呢?王勃同时写有《滕王阁诗》。诗云:“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时过境迁,阁中帝子早已灰飞烟灭,可是王勃声名日隆,不能不让人感慨。
⑧其实李元婴先后建造过两座滕王阁,还有一座位于四川南充。此阁建于公元662年,是李元婴接任隆州刺史期间亲自督建。这是一座唐代风格的歇山式双垂檐屋顶的古典建筑,气势宏大,富丽堂皇。诗圣杜甫两次游寓阆中,多次登临滕王阁赋诗抒怀,有《滕王亭子》《玉台山》等名篇行世。不过它们与王勃《滕王阁序并诗》难以相比,因此,南充滕王阁与南昌滕王阁亦不能相提并论,足见文字的力量光芒万丈。
(1)开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②~③段的内容。
(3)作者为什么说“即使不重修,这里的游人也不会少;哪怕是在原址插个牌子,上书‘滕王阁遗址’,也会有人恭敬凭吊?”
(4)赏析划线语句。
滕王阁的名声,随着楼阁里飞出的鸟儿,叫响山川大地;亦随着楼阁前的流水,一直流淌不绝。组卷:8引用:1难度:0.5 -
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声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问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组卷:52引用:9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