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二(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9分,共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话说“龙”与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自古迄今,龙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远在中华文明之初,龙作为一种灵异崇拜,被赋予了神秘、智慧、祥瑞之意。《周易》有“飞龙在天”等卦爻,古人把“凤、麟、龟、龙”合称“四灵”,皆为灵异崇拜。
“龙”作为图腾符号,源自人们的想象与整合。它以蛇身为主体,马毛鬛尾,鹿角、狗爪与鱼鳞,意味着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合并了其他氏族部落,并逐渐演绎出以龙为主要对象的图腾信仰。以此为背景,中国人虽有十二属相如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图腾信仰,但“龙”图腾形象的整合性,却让中华文化信仰天然地拥有了一种“升腾”和“变化”的信仰机制。相传华夏先祖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而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皆龙身或蛇身人首,亦称“龙祖”。尤其是当伏羲融合九州后,蛇、鹰、马诸部落图腾组合而成龙的形象,使华夏文化具有了龙的图腾信仰传统。
这一自然、扩散、多元的信仰方式,渐次被整合,融进了自然崇拜与社会崇拜两大信仰关系。其自然崇拜多元,社会崇拜则为一元。在历史长河之中,龙图腾经由历史打造,植入了圣人信仰,故使人们渐渐习惯于用龙来比喻圣人与英雄。特别是帝王以天子权力整合“龙”的信仰,出生称“龙诞”,未即位时称“龙潜”,登基后称“龙飞”,创立王业称“龙兴”,皇子皇孙为“龙种”。
于是,天子被建构为真龙信仰。历史上,“龙”作为国家权力的神圣化符号,龙袍加身,代表皇权威仪。由此,龙图腾进入了社会崇拜领域,与国家权力结合,成为权力合法性话语。至于百姓面对“龙”,则俯首帖耳,视为生命与价值主宰。因此,龙之信仰一方面被视为神圣符号,秩序神圣;但庶民百姓却无法真正信奉,造成了中国龙信仰的差序特征。它象征了皇权威望的至高性与一元性,表达了中国信仰的大一统特征:以权力统合庶民百姓。因此,曾被中国先民作为人文祖神加以敬奉的龙,同时又被作为帝王权威的神圣象征。可以说,龙之信仰,呈现为双重性。
这种双重性表现为,以龙为象征的文化信仰,最初只是民间自然崇拜,后被皇权整合,呈现为复合型信仰模式。一方面对其真龙天子般的权威充满神往,一方面虽然有信仰却缺少敬畏。因其他民族图腾同样是自然生物,却能崇拜为自己祖先,敬畏而不冒犯。而华夏文化想象中的龙图腾,已是多元信仰的整合,使中国人缺少了必需的禁忌,反而把“龙”与点龙灯、划龙舟、舞龙队、放龙筝等习俗、游戏结合在一起。这说明,龙作为一种双重性信仰,没能构成统一的价值规范。
这就难怪龙年邮票,形象恶煞,有些张牙舞爪;而龙年春节,龙马精神,人们又要视龙为精神象征、情感纽带,因为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崇拜与社会崇拜的复合体。
(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阐述了“龙”与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关系,指出龙作为双重性信仰,没构成统一的价值规范。
B.本文由表象到本质,由浅入深地阐述了“龙”图腾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层次分明,富有逻辑。
C.本文以“龙”为例,论述了龙图腾信仰的起源与发展,阐明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缺少必需的禁忌。
D.本文运用举例、因果等多种论证手法,使得文章有理有据,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更容易让人理解。
(2)根据文意,下列有关“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作为图腾,起源于自然崇拜。在中华文明之初,作为灵异崇拜的产物,被赋予神秘、智慧、祥瑞之意。
B.“龙”是华夏氏族部落不断合并其他氏族部落以后,为促进各部落的融合而重新组合创造出的新的图腾形象。
C.龙形象的形成使华夏文化有了龙图腾信仰传统。其整合性让中华文化信仰有了“升腾”“变化”的信仰机制。
D.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作为人文祖神的龙又被作为帝王权威的象征,由此从自然崇拜领域进入社会崇拜领域。
(3)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中国龙信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信仰融进自然崇拜与社会崇拜两大信仰关系以后,呈现双重性,但继续保存了自然崇拜多元的特点。
B.龙信仰作为自然崇拜与社会崇拜的复合型模式,其差序特征表现为自然崇拜多元,社会崇拜则为一元。
C.龙信仰社会崇拜一元性的产生,在于帝王以天子权力整合了龙信仰,“龙”象征皇权至高性与一元性。
D.把龙与划龙舟等结合,说明中国人对龙缺少敬畏和必需的禁忌,这是与其他民族图腾信仰不同的地方。组卷:2引用:1难度:0.7
二、结合课文内容,完成4~6题.(每小题2分,共6分.)
-
2.对《将进酒》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8 -
3.下列对《阿房宫赋》中语句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8 -
4.阅读下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对《六国论》中有关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分析的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组卷:2引用:1难度:0.9
三、课内知识与方法的课外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7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
14.如图是“素质教育冰山模型”图,请把这个模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组卷:23引用:25难度:0.5
七、写作.(60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汉语表达可谓丰富多样。如,同是对“笑”意的表达,文人们因情境的不同所用词句也各不相同:自信、豪迈的人会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沮丧的人会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淳朴、好客的村民会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征战沙场的将士会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凡此种种,千姿百态,人见人爱,千古流传。
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句式、语气等表达出不同的感受、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针对汉语这一特点,联系当前人们对待汉语的不同态度及使用汉语的情况等,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 800 字。组卷:6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