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台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9 7: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9分,共9分)

  •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但是,像杜甫那样,从身受感同而引发的对人民苦难的深切了解和关心,却并不多见。杜甫的身受感同,是时代造成的。就杜甫的经历而言,是他的不幸;就其文学成就看,则不失为大幸。
          ②关于杜甫的仁爱之心,论者常引用“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典故来概括,这固然不错。但杜甫的忧民情感,常常是源自自身感受而推己及人的,这和“物伤其类”的悲悯大不一样。“溺饥”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禹和稷在不溺不饥的处境中,想到了人溺人饥的痛苦,从而肩负起拯民于溺饥的重任。禹稷这种担当道义的精神和博施济众的胸怀无疑深刻地影响着他。杜甫一生坎坷,他一方面为自己的溺饥生涯忧患重重,另一方面又为广大的民众忧愤深广。杜甫经常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刻,不由自主地想到普天下穷苦百姓,想到灾难深重的民族和祖国。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不加雕饰的、不带功利的忧患情怀,使杜诗富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诗人的形象在人民心中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③杜甫的悲吟,出自他对人生的深切苦恼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苦难的深切苦恼。他的推己及人根源于自身的悲剧性境遇。这样,当他为他人而悲吟时,不是带着优越感,而是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从接受心理看,这种抒情方式更能引起共鸣,打动人心。从抒情主体看,更为亲切真实,让读者同情。白居易推崇杜甫此类作品,并多有效仿。其《新制布裘》云:“桂布白似雪,吴锦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④白诗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其艺术感染力却远不如杜诗。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仿作,仿作只能出赝品,而艺术贵在创新。二是同情悲悯的角度不同。的确,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在历史上也算得是一位社会良知。“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也表明他的“人饥己饥,人寒己寒”的情怀。但毕竟自己不饥不寒,在境遇上已与天下寒士隔了一层,在审美效应上则又和读者隔了一层,因而其艺术感染力就大大降低了。而白居易这种带有优越感和良心发现的抒情方式在文学史上占绝大多数,所以,杜甫的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就格外突出,加之其独创性,因而千百年来感人至深。
    (节选自刘明华《论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深切了解和关心人民苦难,能够如杜甫一般有“物伤其类”的悲悯的诗人是不多见的。
    B.杜甫与禹稷一样,既为自己的溺饥生涯充满忧患,又为广大民众忧愤深广。
    C.杜甫自身的悲剧性境遇,造就了他推己及人的精神。杜甫对人生的深切苦恼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苦难的深切苦恼,造就了他独特的悲吟。
    D.白居易虽然也关心民生疾苦,但毕竟自己不饥不寒,所以其作品的审美效应就和读者隔了一层,艺术感染力也就很低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结尾处以矛盾的对立统一来评价杜甫的经历和成就,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文章第③段从读者和作者两个角度分析了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所能产生的效果。
    C.文章第④段通过白居易诗与杜甫诗的比较,主要是为了论证白诗虽受杜诗影响较大,却没有杜诗的独创性的观点。
    D.本文以中国文学史为宏阔背景,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探讨了杜甫超越于绝大多数古代诗人的一个侧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典故虽可以较准确地概括杜甫的仁爱之心,但没能深入挖掘到他忧患情怀的根源。
    B.如果没有禹稷那种担当道义的精神和博施济众的胸怀,可能就不会有杜甫这样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诗人形象。
    C.从《新制布裘》的艺术感染力远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明显事实可见创新很重要。
    D.如果白居易也是个寒士,如果他不处在“稳暖”的境遇,那么他的诗歌就会像杜诗一样成为最能引起共鸣和打动人心的作品。

    组卷:1引用:4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人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3)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组卷:1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赛马
    (美)海明威
          我记得有一次到圣克卢去。那是场二十万法郎的大奖赛,有七匹马参赛,“沙皇”是一大热门。我陪我老爹一起顺便到练马场去看看参赛的马,那么棒的马你还从没见过呢。这沙皇是头高大的黄马,看上去只懂得跑。我从没见过这么棒的马。它低着头,正给带着绕场转一圈,跑过我眼前时,我心里觉得怪空落落的。
          它真帅啊。从没有过这么一匹如此神气、生来善跑的瘦马。它在练马场上遛上一圈,四脚落地得恰到好处,沉着谨慎,行动从容,好像心中完全有数该怎么跑似的,既不急速跑动,也不竖起后腿来发威,眼睛里一股煞气。
          人群挤得密密麻麻,我再也看不见这匹马,只看见它跑过时的腿儿和一些黄毛,于是我老爹开始挤过人群,我跟着他直走到后面树丛间的骑师更衣室前,那儿也有一大群人围着,不过门口那个戴圆顶礼帽的人冲我老爹点点头,我们就进了门。
          我老爹走过去,在正穿上裤子的乔治加德纳身边坐下说,“乔治,有什么内部消息?”用的声调稀松平常。
    “它跑不了头马,”乔治慢条斯理说,一边弯下腰去,扣上马裤裤脚的扣子。
    “谁跑头马呀?”我老爹凑过身子,免得人家听见。
    “柯克平,”乔治说,“它跑头马的话,请给我留几张票。”
          我老爹用平常的声调跟乔治说了句什么话,乔治说,“千万别把赌注押在我跟你说的什么上面。”像开玩笑似的。我们就匆匆出去,挤过往里张望的人群,径自走到一百法郎的投注计算机那里。我老爹在柯克平身上押了五千法郎赌它跑头马,再押一千法郎赌它跑二马,我们就绕到大看台后面,登上楼梯,找个座位观看马赛。
          我们给挤得动弹不了,开头有个穿长大衣的人,头戴一顶灰色大礼帽,手执一根折拢的鞭子出场,接着一匹匹参赛马驮着骑师出场,每匹马的两边各有一名马童牵着笼头,一路走去,跟随着那个老家伙。那匹高大的黄马沙皇打头阵。乍看之下,它并不显得很高大,待你看到它四腿的长度、体型的整个模样、步伐的姿势才知道。天哪,我从未见过这么棒的马。那个头戴灰色大礼帽的老家伙像马戏团演出指挥似的一路走来,乔治•加德纳正骑着那匹马,慢慢走在这老家伙后面。沙皇的后面,在阳光下平平稳稳一路过来的是一匹好看的黑马,马头英俊神气,汤米•阿奇博尔德骑着它;黑马后面一连串有五匹马,全都列队慢慢走过大看台和人马过磅处的围场。我老爹说那匹黑马就是柯克平,我仔仔细细看了一下,确实是匹好看的马,不过哪儿比得上沙皇啊。
          这些马几乎刚刚到达起跑标,锣声便响起来。我从望远镜里观看它们,沙皇远远掉在后面,由一匹栗色马领着头儿。它们一路疾驰而去,绕过来,蹄声得得地跑过我们面前时,沙皇掉在后面,而那匹柯克平倒一路领先,跑得四平八稳。哎呀,这些马跑过你面前时可真要命,你还得目送它们跑远,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在弯道处挤成一团,然后绕过弯来,跑上直线跑道,你看了真想咒天骂地,越骂越凶。末了它们终于拐了最后一个弯,这匹柯克平遥遥领先,跑上终点跑道。观众个个神色不对头,失望地低声说“沙皇”,接着那些马达达达地在直线跑道上跑近来,然后马群中有什么进入我的望远镜视野,像是一道有个马头的黄色闪电,大家顿时疯狂似的大声喊着“沙皇”。沙皇跑得比我这辈子见过的任何东西都快,赶上了柯克平,而柯克平正以骑师用刺棒拼命痛打下的最高速度飞跑,刹那间,两匹马恰好肩并着肩,可是沙皇连续几次大跳跃,似乎跑得加倍地快,终于领先一头--不过它们经过决胜终点时正好肩并着肩,于是名次亮出来时第一名是二号马,那就是说柯克平得了头马。
          我心里感到战栗,不对劲儿,然后我们随着大家一起挤下楼去,站在标着兑付柯克平彩金的牌子前。说真的,在看赛马时我竟忘了我老爹在柯克平身上押了多少钱。我曾恨不得让沙皇跑第一呢。可是现在一切都过去了,知道我们买中了头马,倒不由地庆幸了。
    “爹,这场赛马真是盖了帽儿吧?”我对他说。
          他后脑勺上扣着那顶高顶礼帽,有点儿怪模怪样地瞧着我。“乔治•加德纳是个盖了帽儿的骑师,没错,”他说,“该有一个了不起的骑师才勒得住沙皇那匹马,不让它跑头马。”
          四下人们都在说,“可怜的沙皇!可怜的沙皇!”我就想,但愿我是个骑师,那就能替下那浑蛋,骑上那匹马啦!
    (选自《我老爹》,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沙皇”“跑过我眼前时,我心里觉得怪空落落的”,为后文埋下伏笔,尽管它高大善跑,但仍然因其他因素而夺冠落空。
    B.小说有意运用对比,将“沙皇”和柯克平在腿长、体型、步姿等方面进行比较,由此揭示出明显不如“沙皇”的柯克平能夺冠纯属运气。
    C.小说中插入了对观众们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现场看比赛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中间写父亲与乔治的对话,既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也隐约透露了故事的结局,暗中为后文“我”骂乔治“浑蛋”做出了解释。
    (2)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中“我”的复杂心理。
    (3)小说中用了看似繁复的笔墨描写“沙皇”形象,请你谈谈这样叙写的作用。

    组卷:15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草莓籽突出好还是凹陷好?首先要明确的是,草莓籽是能吃的。籽的突出或凹陷,由草莓品种决定,并没有好坏之分,也与是否打农药无关。95%的草莓籽都是凹进去的,
     
    ,顶尖带毛,比如韩国品种圣诞红(又名雪里香);个别品种的籽在温度较高时也可能突出,比如香野。这些像芝麻粒一样的籽,
     
    ,即我们平时俗称的“种子”。而红红的草莓则是花托膨大而成,含水量很高,我们称之为浆果。
          ②草莓个头大小与用药和激素无关,而是与品种和管理有关。果实从第一茬到第六七茬,个头会越来越小。此外,
     
    ,比如日本品种红颜,第一茬顶果6—7个,如果留2—3个,单个果实重量能长到二两(100克)以上。
          ③果实不规则有两种原因:一是花芽分化时温度低,导致分化不好,果实变形;二是开花授粉时,温度过高或过低,蜜蜂授粉不好或不及时,导致果实不规则。二者都不影响正常食用。
          ④草莓并不像人们想得那么脏,也不需要用尽各种手段清洗,一般直接在大棚采摘的草莓用流水冲洗一下灰尘就可以吃。从超市购买的草莓可用加少许盐的水浸泡2—3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后就能吃了。草莓是低升糖指数的水果,各个季节均适合食用,老少皆宜,尤其饭后吃一些草莓,可分解食物脂肪,有助于消化。老年人因为肠胃功能变弱,吃草莓时可以在热水中稍微浸泡后再吃。
    (2)阅读上面材料,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上述材料二、三、四段的内容。

    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深沉哲思,引领我们走近先哲圣贤,一览中国穿越千年的哲理之光;李白、韩愈、苏轼等唐宋大家雄浑苍劲的诗词文赋,引领我们走近诗人文豪,饱尝华夏弥漫天地的人间温度。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增长见识,开启智慧,涵养德行,砥砺人格。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联系材料谈谈你对语文学习意义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