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属于一种“有选择性的亲和”,并非一一对应的机械复制粘贴。这势必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善于进行“传统的发现”,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处,为科学理论深深扎根中国筑牢基石;又当善于进行“传统的发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长存华夏文明之内的文化基因,为优秀文化久久承继弘扬创造条件。二者间的高度契合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二者在世界本原的认识上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观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资源。比如,在世界的本原、人的起源等问题上,儒家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生烝民”,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亦包含类似的思想元素。
          二者就辩证方法的理解相契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科学方法,核心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主张坚持发展地而非静止地、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非孤立地观察事物、看待问题;主张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丰富而深邃,比如《周易•系辞》中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论语》有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者对实践的把握相契合。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这种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亦有着鲜明的体现。比如荀子讲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二者对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认知相契合。《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指明了方向。自古以来,“大同理想”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比如《礼记•礼运》描绘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景象;墨家也有“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观点。于此不难看出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编自王学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历史性的实践中敞开了自身的整个意义领域,打开了世界历史的崭新局面。这一过程在消化世界历史现代性成果的同时超越了现代性本身,成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回应世界历史的时代性难题。尤为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使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定向的现代化事业已经建立起同世界历史未来走向的本质联系,在推进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以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昭示了世界历史的光明前景。
          按照世界历史的行进规律,当一种生产方式的发展已经达到创造新型文明形态程度的时候,便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进程。资本主义文明对封建文明的超越是如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更是如此。资本逻辑带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落实到文明形态中直接导致了在生产关系向度上人类文明分裂和冲突的愈演愈烈。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开启了对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谋大同的终极理想不谋而合,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历史地铸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型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昭示了世界历史的光明前景。
          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存基础,将资本逻辑作为手段扬弃在“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世界历史新进程中。在两种异质文明形态并存的前提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给出了实现世界历史和平稳定状态的普遍法则,即各国家和民族走好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不干涉和破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共同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打开了消除社会形态对立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新空间,构筑了世界历史运行的时代新平台。人类文明新形态尊重并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内蕴的文明特殊性,同时又指向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文明普遍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历史提供了新的文明发展契机。
    (摘编自颜晓峰、任倚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世界历史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善于进行“传统的发现”和“传统的发明”,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B.资本主义文明对封建文明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这两个进程都体现了世界历史的行进规律。
    C.由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种文明结合而成的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存基础。
    D.材料一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处,重在可能性;材料二阐述两者结合的历史意义,重在必然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论,之所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观规律。
    B.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向指引,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根本不可能的。
    C.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开始了对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探索,这与资本逻辑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密切相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智慧正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3)依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论据不能支撑观点的一项是
     

    选项 观点 论据
    A 二者在世界本原的认识上相契合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B 二者就辩证方法的理解相契合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四章》)
    C 二者对实践的把握相契合 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D 二者对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认知相契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材料二是如何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5)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散文七宗(节选)王鼎钧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
          ……离开!……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迅翁把他内心深处的郁结,幻化成一个梦境,把读者的心神曳入他的梦中。梦是阴暗的,犹不足,出现了坟墓,暗夜,荒野,孤坟凄凉,犹不足,坟墓裂开,出现尸体。尸体可怕,犹不足,尸体裂开,出现心脏,犹不足,尸体居然自己吃自己的心脏。迅翁使用短句,句与句之间跳跃衔接,摇荡读者的灵魂。迅翁使用文言,用他们所谓的“死语言”散布腐败绝望的气氛。这种“幻化”就是艺术化,散文七宗之中,唯有迅翁做得到,也只是《野草》薄薄一本中寥寥几篇,它的欣赏价值超出杂文多多。
          至于杂文,那是另一回事。杂文是匕首,是骑兵,写杂文是为了战斗,而胜利是战争的唯一目的,当年信誓旦旦,今日言犹在耳。迅翁被人称为“杂文专家”,运笔如用兵,忽奇忽正,奇多于正,果然百战百胜。战争是有后遗症的,反战人士曾一一列举,我不抄引比附。此事别有天地,一言难尽,万言难尽。
          胡先生的风格,可以用他的《读经平议》来展示。读经,主张中小学的学生读“四书五经”,政界领袖求治心切,认为汉唐盛世的孩子们都读经,因此,教孩子们读经可以出现盛世,似乎言之成理。胡先生写《读经平议》告诉他们并不是这个样子。第一,看标题,他不用驳斥,不用纠谬,不说自己是正论,他用“平议”,心平气和,就事论事。第二,他先引用傅斯年先生反对读经的意见,不贪人之功,不掠人之美,别人说过了,而且说得很好,他让那人先说。第三,他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别人还没有想到,可能只有他想到,他说得更好。最后,文章结尾,他用温和的口吻劝那些“主张让孩子们读经”的人自己先读几处经文,不是回马一枪,而是在起身离座时拍拍肩膀,云淡风轻,然后各自回家,互不相顾。他行文大开大合,汪洋澎湃,欣赏此一风格可参阅他其他的文章,如《不朽——我的宗教》。
          这两位老先生都有信念,有主张,有恒心,有文采,两老没说过闲话,人家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两位前贤是句句念兹在兹。人家写小说,编剧本,他俩写散文,直截了当,暮鼓晨钟,甚至没有抒情,没有风景描写,可以算是近代文坛之奇观。两人的作品内容风格大异,鲁迅如凿井,胡适如开河;胡适如讲学,鲁迅如用兵。读鲁迅如临火山口,读胡适如出三峡。“既生瑜,何生亮!”论文学欣赏,既要生鲁迅,也要生胡适,如天气有晴有雨,四季有夏有冬,行路有舟有车,双手有左有右。
          每一本文学史都说,中国近代散文受晚明小品的影响很大,晚明小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使当时的文学革命家如归故乡。乘兴为文,兴尽即止,作品必然趋向小巧,张潮一语道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固然盆景也是艺术,然而参天大木呢?宣德香炉也是艺术,然而毛公鼎呢?印章也是艺术,然而泰山石刻呢?曲水流觞也是艺术,然而大江东去呢?晚明小品解放了中国近代散文,也局限了中国近代散文。
          散文七宗之中,迅翁和胡博士是超出晚明小品的局限的两个人。
    【注】①杨牧在《中国近代散文选》把散文归为七类,每一类都有一个创始立型的人,这七位前贤是:周作人(小品),夏丏尊(记述),许地山(寓言),徐志摩(抒情),林语堂(议论),胡适(说理),鲁迅(杂文)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师表》《陈情表》虽然都属于古代的奏章,但内容上见性情,形式上有美感,符合周作人的散文主张。
    B.晚明小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趋向小巧,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中国近代散文,作者对此暗寓批评。
    C.本文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比较了鲁迅和胡适不同的写作风格,以及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行文形象生动。
    D.本文用“周先生”“迅翁”“胡博士”来称呼写作对象,行文如话家常,拉近了读者与写作对象间的距离。
    (2)关于胡适的《读经平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经平议》针对政界领袖倡导读经的现象有感而发,是胡适说理文的代表。
    B.《读经平议》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通过引用别人观点表明反对读经的立场。
    C.《读经平议》奉劝倡导读经者先读经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暗含讽刺之意。
    D.《读经平议》行文清晰明了,文气平和持正,鲜明地体现了胡适说理的风格。
    (3)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墓碣文》中画横线的④~⑥句中任选两句进行批注。
           ①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②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③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
          ……离开!……
          ④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⑤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⑥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语句:①。批注:以“梦境”展现郁结的心境,以“墓碣”为梦境的核心意象,营造了荒诞、怪异的氛围。
    语句:②。批注:将“浩歌狂热”与“寒”“天上”与“深渊”“看见”与“无所有”“无所希望”与“得救”等不可能并存的内容对举,展现了鲁迅内心深处的郁结。
    语句:③。批注:“游魂”是鲁迅的象征,“游魂”化为“长蛇”,并且“自啮其身”以至“殒颠”,体现了鲁迅对自己精神困境深刻的剖析。
    (4)鲁迅文章“超出晚明小品的局限”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记念刘和珍君》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却又不同于新闻报道。作为文学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的真实外,还必须以情动人,提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善于从大量生活素材中提炼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是《包身工》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特点。例如,作品开始写包身工喝粥的场景:“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这些描写是多么准确,多么①_____。一窝蜂地抢粥等细节,淋漓尽致地表明:这些廉价的“机器”们不正是过着猪一般的生活吗?《包身工》在这里所提供的细节只能是包身工的生活中所独有的,它给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更能表现作者现实主义技巧的,是芦柴棒被打的一段描述:在一个很冷的早晨,她得了重伤风,唯恐遭到老板的毒打,自己先将身子缩作一团,偎在屋子的角上,可是偏偏碰上有生杀之权的打杂的,一面骂“假病!老子给你医”,一面“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举起往地上一摔”,②_____地跟上去就是一脚。这个场面用笔精练,形象生动,寥寥几笔,场上各个人物的面目、神情都③_____。这些表面上似乎不动声色其实饱蘸感情的描绘,渲染出令人战栗的气氛,使读者的同情和愤恨格外深沉。
    (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将语段补充完整。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以展现人物处境、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如包身工一窝蜂地抢粥时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的细节,写出了包身工生活悲惨、毫无尊严的处境;水生嫂_____;柔石_____。这些细节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品格,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组卷:2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网友“失意书生”的独白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      高中时代,我们会面临重要的选择,比如确定怎样的人生理想,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以明德中学高二学子的身份给网友“失意书生”写一封信,谈谈你对择业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正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