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2017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12/22 17:30:3

一、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4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古人的生活。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铉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的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琨“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禳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会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阳光,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若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家里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畜》说:“鸡三尺为鹍。”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蛇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D.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虞舜有关。据载,有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这些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我国古代处于主导地位,我国古代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因此“鸡文化”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古人的生活,但是对现代的影响相对小了。
    C.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鹍”,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蛇鸡呈祥”。
    D.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组卷:21引用:27难度:0.8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囚首垢面的鲁迅
    纳兰泽芸
          人说鲁迅是“一身补丁,一团漆黑,一头直竖”。补丁指的是他身上的衣裳打着补丁,漆黑是指他皮肤黑黑,直竖当然是指他的头发--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无人不晓。
          你见过爱因斯坦头发顺顺的照片吗?似乎没有。那是因为他头发总是乱蓬蓬。他舍不得花时间梳一下头发。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让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但他看得很淡,生活依然极其朴素。应邀访问比利时,国王派专车以最高礼节迎接,然而接到的是一个头发乱蓬蓬,拎着一个旧皮箱的老头。一个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要求逝后将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鲜花和音乐。他的心,是一滴清水,无论外界如何烟霭迷蒙,清者自清。如他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就像鲁迅,对于物质的索求,他是那样的微薄--穿久了的蓝布夹袄破了,要给他换新的,他不肯,补补又穿在身上。虽然夜间熬夜写作,饭菜也只是一两样普通菜蔬。不大吃鱼,因为他认为鱼的细骨太多,吃起来太费时,时间浪费在这上面太可惜了。可是,对于精神方面,他却是“苛索无度”,几至“席不暇暖”。常常到凌晨二三时才可休息,而且常常是衣裳不脱就这样和衣倒下睡两三个小时,然后醒来抽根烟喝杯茶,继续写作。鲁迅的许多小说就是这样完成的,他认为写小说是不能断的,一断,人物的气就会接不上来。他头发长了可以不剪,衣服破了可以不换,但他把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书有点脏了,他会拂起自己的袖子就揩。朋友来了,别的什么都可以借,就是书不肯借,实在逼得狠了,就干脆将那本书送给朋友。
          唯一的“不正当”爱好是吸烟,但吸的多是用烟叶卷起的廉价烟,偶尔得到一些好烟,也要与朋友一起分享。即便如此,他也嫌烟头留得过长,有点可惜。后来用上了烟嘴,烟头短到不能再吸了才丢弃。
          鲁迅幼年丧父,靠母亲和姐姐给人洗衣度日,所以物质上清苦点,于他已不算什么折磨,而要让这样一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人去忍受精神的贫乏与困苦,那是万万不可,他说,人生最苦痛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所以,他沿着他的梦想一路执着地走了下去--他哪里是天才,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上了,就像一幢巨大建筑,总是由零碎的一石一木累叠而起。
          德国哲学家西美尔说,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人最终能够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囚首垢面谈诗书”,这是鲁迅的写照。可是,有诗可作,有书可读,就算囚首,就算垢面,又如何?
    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他们的心,仍是清水一滴。像爱因斯坦、鲁迅,像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人们。
          在愈显物质化的世界里,那滴清水中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令这滴水始终清冽,始终纯美,始终涤着后来者的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中提到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为的是表现他横眉冷对的精神。
    B.第二段写爱因斯坦,目的是表现他生活的朴素,从而衬托出他珍惜时间、献身科学的伟大品质。
    C.鲁迅先生不大吃鱼,因为他一般只吃普通的饭菜。这又一次表现了他的生活俭朴。
    D.在众多纪念鲁迅的文章中,本文可谓角度独特,用他对物质的微薄索求来衬托其精神追求的执着与崇高。
    E.文章结尾,由赞扬鲁迅先生上升到赞扬所有像他一样拥有执着信念和精神追求的人们,从而完成了主题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
    (2)就全文来看,作者着力写鲁迅的“囚首垢面”,作用是什么?
    (3)“德国哲学家西美尔说,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人最终能够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5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颔联中“每年春草芳”承接前句“行人莫叹”,用借代手法,诗意委婉含蓄,代指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C.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这一联用虚写的手法,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需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D.“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组卷:30引用:18难度:0.6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1分)

  • 9.下面是某有机农产品评定机构的评审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组卷:34引用:13难度:0.3

六、作文(4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朱向父母坦陈了自己酝酿很久的一个想法:辞职回家和父母一起养螃蟹。父亲觉得小朱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当了大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待遇又好,工作又体面;如果回家养螃蟹,这些不都白费了?母亲则建议小朱先跟着他们到蟹塘去体验一下。小朱抓了一天螃蟹,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蟹的辛苦。不过,他仍然觉得发挥自己的专长,做“电商”卖螃蟹也很有前景;如果成为镇里第一个卖螃蟹的大学生,也是挺光彩的。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59引用:9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