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在浃决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有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可以说,一部诗歌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
          诗为史,好诗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颦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有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反而在迅速衰落?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创新,对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对新诗作者的培养和提升等问题,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他们对诗歌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迷失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下滑衰败最为严重?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诗歌路在何方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约臧克家和袁水拍谈诗“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鲁迅说到诗歌创作一针见血:“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还告诫青年作者“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还需老老实实地走到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发展正路上去,通过古典诗词、民歌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就不能老是在‘莫测高深’的迷魂阵里下功夫”。
          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新诗尚未形成,恐怕还要几十年”,“新诗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今天,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新诗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并作出不懈努力。
    (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诗歌领域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发展出了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众多诗歌体裁。
    B.好诗一般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的特点,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记载了世间的百态万象。
    C.新诗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迅速衰落,其根本原因就是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
    D.对新诗,有关方面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一核心话题,按照“总——总”的论证思路组织全篇。
    B.文章在分析新诗迅速衰落的原因时,提出了“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的观点,然后结合事实进行剖析。
    C.文章类比了历史上中国诗歌的巨大成就和当前诗歌衰落的困境,凸显当前诗歌的问题以及解决它的重要性。
    D.文章引用毛泽东和鲁迅的观点,指出了新诗发展的正路,即摒弃原来的新诗的形式,创造全新的诗歌体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应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还应通俗易懂,具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
    B.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在诗歌发展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就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
    C.新诗已存在若干年,但是毛泽东认为中国新诗恐怕尚需几十年才能形成,需要继承优良传统,并学习民歌。
    D.今天如果新诗沿着毛泽东、鲁迅指出的诗歌道路发展,我们就有可能创建出“中国特色新诗体”。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奥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的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她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跟踪场馆建设进展,前往黑龙江、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的拼搏之路……目力所及,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孙晶岩坚持一种“心心相印的采访”,在面对采访对象和写作时,她试图“进入心灵、走入审美”,相信“只有笔端常带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她的作品扎实深刻、朴实动人。
    “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场盛大的冰雪赛事折射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摘编自孔令燕书评《雪里已知春信至》)材料二:
          记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心情如何?
          李剑叶:很激动也很荣幸,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奥运圣火,内心无比荣耀。记者:作为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
          李剑叶:奥运火炬最原始的含义是传递光明、希望与和平。每次奥运火炬的设计,大家都会特别关注,因为它代表着这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家和城市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展现的形象。
          记者: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的话,你会如何形容?
          李剑叶这是挺难的一个问题,因为设计过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整个设计过程很难,但是我更多想到的是“浪漫”这个词。
          记者:浪漫为什么?
          李剑叶:当时我们决定做火炬设计的时候,第一个闪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开场,一面红旗慢慢飘扬入画,有一种中国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孕育着一种力量。它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一种自我突破的意境。
          记者: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
          李剑叶:是的,恋爱可能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样子,从一开始可能不认识,然后慢慢去熟悉它,跟它产生一些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会有比较困难的时候,比如说奥组委对我们的方案不满意,这个过程也非常痛苦,感觉要分手,马上会失恋了。
          记者: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当得知您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时,您的心情又是如何?
          李剑叶:当时整个设计团队在开总结会,在会上我接到一个消息说“花卷出锅了”,当时就有点潸然泪下的感觉,但是因为设计团队成员都在,所以我强忍住了,其实眼泪已经溢出眼眶了。
          记者:这是否如同经过恋爱过程后,在求婚时听到“我愿意”一样的感受?
          李剑叶:对,但是我觉得当时只是求婚成功,证还没领。整个设计团队兴奋之后,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中,就是要将我们的设计稿做成实物。无论怎样,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总是一件令整个团队都高兴的事。
          记者:最终的“飞扬”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区别,“飞扬”火炬设计成中空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的?
          李剑叶:第一稿提交之后,奥组委并不满意,随后我们陷入了创意困境,中途甚至想过把糖葫芦作为符号元素设计到火炬中去。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围绕一个圆心画圈,你有感觉就是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你很难直接走到圆心。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会议室桌上绿植的一片干枯叶子掉下来,给了我们灵感。那片叶子呈现出一种螺旋中空的形态。
          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就是人生不止直线,而是曲线前进,且有快有慢,这也激发了我们的灵感。
          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四个字“道法自然”,自然能够给你不一样且新鲜的启发和灵感。
          记者:在设计2022年冬奥火炬的时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奥运烙印去寻求更多的创新?
          李剑叶:设计火炬本身是一个命题作文,这个命题作文在人类历史上被反复重写。奥运火炬的关注度很高,在设计过程中要出新,但又不能怪,因此设计过程确实有难度。
          2008年的火炬通过卷轴体现造纸术,同时又用了“祥云”元素,某种程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回顾。我们在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飞扬”火炬的时候,通过“祥云”图案渐变到“雪花”图案的设计,再把环保、绿色等元素放到里面,充实未来感,所以我想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设计。
          记者:如果分别用一个词语去形容“祥云”火炬和“飞扬”火炬,您会用哪两个词语去形容它?
          李剑叶:祥云火炬应该用“平和”来形容,而飞扬火炬是“激情”。
          记者:您觉得“飞扬”火炬代表什么?
          李剑叶:我觉得“飞扬”火炬一方面代表着一个中国设计,另一方面是中国和世界的一次对话,它传递了我们中国人面向未来的态度和激情,对于未来美好的一些想象。同时它展示了一个特别有活力的国家和一群特别有活力的人。
    (摘编自中新网记者对李剑叶的专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孙晶岩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主要是为了真实呈现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
    B.浓厚的家国情怀使孙晶岩的作品都具有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C.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既源于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
    D.方向对但很难直接走到圆心,意味着火炬设计运用中国元素是确定的,但哪种元素能完美呈现却充满未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纪实文学是一种能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不需要讲究文学性。
    B.孙晶岩的作品之所以扎实深刻、朴实动人,是因为她秉持了与采访对象情感契合的创作信念和行动。
    C.李剑叶所说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的过程,是指从参与研发到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的过程。
    D.干枯叶子旋转所带来的加速度,客观显现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特定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3)中新网记者是如何做到在访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2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  仇
    石钟山
          三儿一直闭不上眼睛,满身血水,一双渴求又无奈的目光落在马二的脸上,三儿的目光让马二感到有一种叫壮志未酬的东西在闪烁,呼哧连天,身体被子弹穿透了,身上每个枪眼都在冒血,就像一只正在工作的风箱。三儿软软地躺在马二的怀里,马二一声接一声地大喊,卫生员,卫生员!
          卫生员小崔呼哧带喘地跑来了,看见负伤的是三儿,似乎松了一口气。他望着马二说,三儿不行了,要死了。马二吼了一声,你要救它,必须救活!
          就是十几分钟前,抗联小分队下山去寻找粮食,碰到了鬼子。马大迎着一队鬼子上去,一个鬼子举枪便射,正中在马大的脑袋上。马大连同头上的一股血柱直冲地仰躺在山坡上。
          马二和三儿冲了过去,马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瞪着一双眼睛,望着天空。此时大兴安岭的天空正蓝,又高又远的秋的天空,蓝得像一面静止的湖水。三儿的身子在发抖,它把鼻子贴近马大的伤口嗅了一下,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三儿的身上皮毛炸散开来,突然像一支射出的箭冲向刚才射击马大的鬼子。那个鬼子的子弹还没射出去,他的左手就被三儿一口叼住。鬼子大叫着,舞动手臂想把三儿甩开,三儿似乎把自己的嘴巴焊在了这个鬼子的手上,身子被提起来了,嘴却没有撒开。
          一个鬼子枪响了,射在三儿身上,另一个鬼子的枪也响了。此时的三儿双眼血红,身中数弹,叼咬住仇人手臂的嘴却没撒开。
          抗联小分队听到枪声后,他们飞快地向枪响的方向集合。鬼子使出浑身力气把三儿从自己身上甩开,发出一声惨叫,随着队伍向山坡下撤去。三儿落在地上,摇晃着身子向马二跑了过来,到了近前,在嘴里吐出三根鬼子的手指,身子就软下去。马二突然泪崩了,一下子抱住三儿,血水瞬间浸湿了他的衣服。
          卫生员有些不情愿地上前给三儿做检查,然后看着空荡荡的急救箱,拿出一包消炎粉,犹豫着,郭分队长又喊一声“三儿是咱们的战友。”
          卫生员把消炎粉哆嗦着撒在三儿的伤口上,还剩下一点,想要收回去。马二一把抓过来,把最后一点消炎粉也撒在了三儿的伤口上。
          一年前,马大、马二的父亲,偷偷地给山里的抗联队伍送了一筐萝卜,随即被汉奸出卖了,就在他们村头那棵歪脖树下,几个鬼子给父亲点了天灯。那年马大十八,马二十六,他们嗷叫着要冲出家门,和鬼子、汉奸同归于尽。那时的三儿刚从邻居家抱进家门,显然被眼前发生的事吓傻了,缩在一角,瑟缩着身子,发出阵阵低吟。
          后来,他们在山坡上给父亲建了一处高大的坟茔,就像父亲活着一样,高高大大地矗立在他们面前。
          又过了几日,娘收拾了两个包裹,一个塞给马大,另一个自己背上。母亲红着眼圈冲两个儿子说:“你们进山吧,替你们的爹报仇。俺回娘家。”一家三口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分手告别。走了两步,他们听到一声哀鸣,是三儿,立在原地,左看,右看,不知何去何从的样子。母亲低下身,把手放到三儿的头上,说:“你和哥哥们走吧。“三儿似乎听懂了,先是泪眼汪汪地看着娘一步步走进黑暗里,才恋恋不舍地随两个哥哥走去。
          哥俩带着三儿参加了岭南的抗联独立大队。抗联最苦的日子就是缺粮少衣。三儿是个天生的好猎手,总是在出其不意时叼回一只野兔、山鸡什么的,三儿成了抗联大队最受欢迎的战友。有几次日本人偷袭抗联营地,就是三儿报的警。三儿从不睡窝棚,总是会卧伏在哨兵的身后,眯着眼睛,每根神经却都警惕着。
          三儿被马二抱回到营地,战友们看着气息奄奄的三儿,都难过万分。金政委命令小崔找出全大队最后一点药品来救治三儿。三儿一天天好了起来,似乎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两样。马二发现,三儿的眼神变了,总有些忧郁的东西在眼里飘过。每天早晨醒来,三儿总是要到后山坡上转悠一圈,在马大的墓前闻一闻,嗅一嗅,然后独自尊在马大的墓前,目光望着某个地方愣神。
          秋天走了,夏天又来了,三儿在一年又一年往复中渐渐衰老了,总是不停地昏睡。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了。那天,大街上路过一队日本俘虏,昔日趾高气扬的鬼子,此时低垂着脑袋,排在队列里,引来许多人围观。三儿本来卧在一旁,晒着太阳似乎睡着了。就在这时,三儿突然睁开眼睛,快速地起身,一连串的动作和它的年龄很不相符。人们还没反应过来,三儿像一名战士似的猛地冲向一个俘虏,它跳起来,一口咬住那个俘虏的脖颈,再也没有撒开口……
          当人们把三儿和那个俘虏分开时,俘虏已气绝身亡,躺在地上抽搐着。三儿似乎也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气喘吁吁地在人群中寻找着,终于找到了马二的脸庞,它的眼里闪过一抹亮光,然后头一歪,一动不动了。人们发现那俘虏左手竟少了三根手指。
          一条狗的故事成了一个传奇……
    (选自2022年第6期《广州文艺》,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顺叙中多次插叙先前的情节,既清楚地呈现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又丰富了人物形象。
    B.文章描写马大死时大兴安岭的天空,以乐写哀,表现马大死不瞑目,同时反衬出抗战惨烈。
    C.文章对比卫生员和郭分队长、马二等人对救治三儿的态度,表现了特殊时期卫生员的冷漠。
    D.前文多人对三儿如同对人一样的态度,以及多处伏笔,使文章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效果。
    (2)文章划线句子描写了三儿康复之后的变化和种种反应。如何理解它的这些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
    (3)小说结尾写“一条狗的故事成了一个传奇”,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故事”何以成为“传奇”。

    组卷:10引用:1难度:0.2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气预报的气温一般指距离地面1.5米高度处的百叶箱内测得的空气温度。由于百叶箱周围一般是草坪,不易反射阳光,并且箱子里不会被太阳直射,所以①        。除气温外,影响体感温度的有三大因素,②        。在同等温度下,湿度越大,人会感到越热;一定的风速会吹走体表散发的热量,③        ,仍会感觉比较干爽最后是辐射因素,太阳是否直接照射到身上,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体感温度,人在阴凉里会感觉凉爽许多,而深色衣服更容易接受到辐射,同样情况下,穿深色衣物时会觉得更热。
          上述几个因素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湿度。湿度,即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少的物理量。单位体积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叫做绝对湿度。某温度时空气的绝对湿度和同温度下饱和气压的百分比叫做相对湿度。相对湿度为100%的空气是饱和的空气。由于饱和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已经达到了空气能容纳的最大值,故不再具有吸收水分的能力。在高温天气下,相对湿度越大,热量就不容易按时散发出去,人就容易患热射病甚至中暑,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所含溶质的量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溶解,就叫做“饱和”,“饱和空气”因与此有诸多相似而得名。“饱和式救援”也源自“饱和”。请简述“饱和式救援”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2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几个棋艺社的同学在讨论各种棋类游戏。
          小平:围棋规则公平,黑白双方轮流落子,最终输赢取决于谁的布局技巧高超。
          小和:跳棋规则友好,可以多方参与,往往需要互相借力搭桥才能到达终点。
          小明:象棋规则明了,各个棋子各擅胜场,行进路线、是否能跨越界河都明明白白。
          小玲:国际象棋规则灵巧,骑士没有“蹩马腿”的限制,兵走到对方底线就可以“升变”成实力更强的棋子。
          小智:各种棋类游戏的发明都源自生活,不同棋的规则也有相通之处。
          以上对话很有启示意义。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